第243章 建立文工团

作品:《三国:从焚尸卒捡属性到黄天当立

    随着刘铮演讲结束,这场望襄楼下的文艺汇演,便在所有人的欢呼声中落下帷幕。


    刘铮当即召集众人,齐聚于太守府,商议军机大事。


    顺带吩咐厨房准备吃食,举行一次小小的团建。


    议事厅内,众人还沉浸在此前的表演中,啧啧称奇。


    “妙啊!当真是妙啊!”张志一脸赞叹,端起酒碗敬向首座的刘铮:“主公,末将是真没想到,戏还有这样唱的!”


    “小禾小姐这法子,比咱们在浪费口舌给大家宣传的效果还要好,末将是心服口服!”


    赵云也是微微点头,脸上笑意:“不错,今日台下百姓群情激愤,同仇敌忾,这份凝聚起来的民心,远胜十万大军。”


    众人纷纷附和,对刘禾这别出心裁的表演赞不绝口。


    这种新奇而又直击人心的方式,让他们这些只懂沙场冲杀的武将大开眼界,也深刻体会到了“民心”二字的分量。


    听到大家的夸奖,刘禾心中一阵滚烫,越发觉得自豪。


    只要能够帮到刘铮,她就感到心满意足。


    刘铮看着众人兴奋的模样,心中也是颇为欣慰:“民心如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


    “百姓们想要的很简单,不过是吃饱穿暖,有个盼头。我们给他们盼头,他们便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回报我们。”


    “小禾的这个想法很好,值得推广。”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小妹的身上:“我决定,在我黄巾军中,正式组建一支‘文工团’,专门负责此类文艺表演。”


    “深入军营、乡里,宣传我军新政,鼓舞军心民气!”


    “这文工团,便由刘禾来负责,凡是加入文工团之人,一应待遇,皆与我黄巾军士卒等同。”


    众人闻言,顿时大喜。


    若是上战场之前能够来这么一场表演,那无疑将会大大提升战士们的士气。


    平日厮杀之余,也能欣赏演出,简直妙不可言。


    “真的?!”刘禾惊喜地跳了起来,脸上乐开了花。


    她本来只想着试一试,没想到哥哥竟然如此肯定,还给了这么大的支持。


    “当然是真的。”刘铮脸上浮现出宠溺的笑容,随即脸色一正,“不过,你可别把正事给忘了。”


    “医术方面的学业绝不能落下,要跟着一珍姐好好学,知道吗?”


    说到赵一珍,刘铮这才环顾四周,发现少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不由得问道:“咦?说起来,怎么不见赵先生?”


    刘禾闻言,连忙回答道:“哦,赵先生前些天收到一封信,说是豫州汝南那边有个很重要的朋友相邀,便动身去会友了,算算日子,也该回来了。”


    “汝南会友?”刘铮心中闪过一丝疑惑,但也没太在意。


    赵一珍江湖人脉广,朋友遍天下,出去会个友也属正常。


    他点了点头,没再多想,对刘禾挥了挥手:“行了,你先下去准备文工团的章程吧,需要什么人手、物资,直接找文渊先生报备。”


    “好嘞!”刘禾得了令,兴高采烈地一溜烟跑了出去。


    待厅内再次安静下来,刘铮脸上的温和笑容缓缓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凝重。


    他沉声道:“荆北虽定,然荆南四郡尚在他人之手。水镜先生,劳烦您起草一道檄文,先行传至荆南各地,晓以利害,陈说大义。”


    “喏。”司马徽起身领命。


    “子龙!”


    “末将在!”


    “着你领本部兵马,取南郡!”


    “遵命!”


    “张志!”


    “末将在!”


    “着你领本部兵马,顺水而下,取江夏!”


    “末将领命!”


    “李建!”


    “末将在!”


    “着你率三万人马,为赵、张二位将军保障后勤,待二位将军功成,尔等三人兵分三路,取武陵、长沙、零陵、桂阳!”


    “末将领命!”


    很快,众将领命而去。


    偌大的议事厅内,只剩下刘铮与司马徽、陈羡三人。


    厅外的喧嚣渐渐远去,气氛也随之变得沉重起来。


    刘铮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深邃地看着悬挂在墙上的那副巨大的九州堪舆图,缓缓开口:“南阳郡虽已攻下,但我军兵锋,也等于直接顶在了朝廷的咽喉前。”


    “洛阳朝廷绝不会坐视不理,肯定会将剿灭我等的议程列为优先级别。”


    如今的黄巾军看似声势浩大,连战连捷。


    但汉室这艘破船,还没到彻底沉没的那一步。


    它依旧拥有着天下正统的名义和恐怖的战争潜力。


    一旦朝廷下定决心,调集二十万精锐骑兵,再联合豫州、益州、江东三面合围,那将是何等恐怖的景象?


    即便他有系统加持,面对这种体量的碾压,恐怕也只有死路一条。


    司马徽与陈羡闻言,神色也变得严肃下来。


    这确实是眼下最致命,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两人陷入了沉思,厅内一时间落针可闻。


    片刻后,陈羡率先打破了沉默,决定先行抛砖引玉。


    “主公。”他起身拱手,语气沉稳,“在下以为,我军如今势头正盛,然根基尚浅,不宜与朝廷正面对抗。”


    “为今之计,当以‘缓’字为先,争取发展壮大之机。”


    他顿了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军可上书朝廷,表明归降之意。”


    “朝廷眼下各地叛乱蜂起,焦头烂额,内戚宦官弄权,忙得不亦乐乎。”


    “只要我们不触碰朝廷的漕运命脉,大概率会顺水推舟,对我等进行招安。”


    “如此,我军明面上便成了汉臣,暗地里则可趁机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待到将来天下大乱之时,再伺机而动,图谋大业!”


    这是一个非常稳妥,也符合当下许多割据势力想法的策略。


    刘铮闻言,不置可否地微微颔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司马徽。


    司马徽轻摇羽扇,先是赞同地点了点头:“文渊先生低调发展之方针,与徽不谋而合。我军确实需要时间来消化战果,稳固根基。”


    话到此处,他突然话锋一转,:“但是,徽却不认可文渊先生那‘先降后叛’之谋略。”


    “哦?”刘铮与陈羡皆是投来询问的目光。


    司马徽羽扇轻摇,不疾不徐地分析道:“我等若此时上书归降,便等于自缚手脚,将主动权拱手让与朝廷。”


    “主公试想,将来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朝廷若下一道圣旨,命主公率荆州之兵,前往某处平乱,主公是去,还是不去?”


    此问一出,陈羡的脸色微微一变。


    “若主公奉旨前往。”司马徽继续道,“则必然会与其他反王势力提前交恶,陷入无休止的征伐之中,平白为汉室消耗我军实力,此乃引火烧身之举。”


    “可若主公抗旨不尊,那便给了天下所有心向汉室势力一个绝佳的口实!”


    “届时,他们便可名正言顺地对我荆州发起围攻,我军将陷入四面楚歌之境地!”


    一番话,字字珠玑,直指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