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破敌三策

作品:《三国:从焚尸卒捡属性到黄天当立

    最终,王睿干笑两声,勉强点头:“张帅思虑周详,所言亦有道理。”


    “既然如此,那我军便依托南阳城防,正面御敌。”


    “张帅所部,可暂驻城外要地,与我军成犄角之势,相机策应。”


    “你我同心协力,何愁刘峥不破?”


    “正当如此!为王刺史,为我那些死去的兄弟,干!”张燕大笑举碗。


    “干!”王睿也举起酒杯。


    宴席在表面的和谐中继续,但两人心中都清楚,这所谓的联盟基础脆弱。


    指挥权未能统一,互相提防猜忌的种子已然埋下。


    与此同时,另一边。


    张郃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到襄阳。


    司马徽已知其来意,在他来之前就已经安排好襄阳防务。


    等到他赶到,又叮嘱了一番,这才动身离开。


    不过数日,一袭青衫风尘仆仆的司马徽便在亲卫的护送下赶到了邓城。


    刘峥闻报,亲自率众将出府相迎。


    “水镜先生,一路辛苦!”刘峥执礼甚恭。


    众将也都纷纷问候,心中的压力瞬间便轻了许多。


    眼下局面错综,司马徽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司马徽脸上虽有倦色,但眼神依旧清明睿智,拱手还礼:“主公相召,徽岂敢怠慢。局势紧迫,我们还是先议正事。”


    紧接着,众人径直来到太守府议事厅。


    司马徽甚至来不及喝口热茶,便走到悬挂的巨幅荆州地图前。


    他没有立刻谈论具体的南阳战事,而是手指先划过司隶、豫州,而后重点落在荆州,声音沉稳地开口:


    “主公,诸位将军,在谈南阳之前,需先看清这天下时局。”


    “去岁张角兄弟虽败,然黄巾余波未平,各地烽烟仍频。”


    “更甚者,凉州北宫伯玉、李文侯叛军势大,连败皇甫嵩、张温,朝廷精兵被牵制西北,此乃我等契机,亦是警示。”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朝廷中枢,宦官与外戚争斗日趋激烈,政令不畅,此诚然是我等发展之机。”


    “然观荆州四邻,益州刘焉虽新赴任,却怀割据之心;扬州刺史陈温暗弱,地方豪强并起。”


    “荆州乃四战之地,财富丰饶,乃兵家必争之地。”


    “若不能尽快平定内部,整合力量,一旦四方有变,或有强梁窥伺,我等必将陷入被动。”


    这番话,将南阳之战提升到了争夺荆州乃至应对未来变局的高度,让众将神色都凝重起来。


    司马徽的分析基于当前确切的天下形势,更显其老辣。


    司马徽接着道:“然,欲速则不达。”


    “如今南阳城内,王睿拥坚城之利,张燕有悍匪之勇,看似强强联合。实则不然!”


    他语气一转,透出洞察人心的锐利。


    “王睿乃朝廷刺史,张燕是黑山草寇,二人名分迥异,本就如冰炭同炉。”


    “王睿欲借刀杀人,张燕则想火中取栗,互相提防猜忌远胜于合作。”


    “此等同盟,其脆弱之处,甚于一座孤城!”


    “故,破敌之上策,非强攻硬取,而是……攻心为上,使其内乱自生!”


    一席话,令现场众将无不啧啧称奇,心中叹服。


    司马徽虽然远在襄阳,然而却时刻关注各方局势,足见其远见非凡。


    刘峥听闻司马徽有破敌之策,也是眼中精光一闪:“先生之意是?”


    司马徽微微一笑,伸出三根手指:“徽有三策,可环环相扣,破此僵局。”


    “其一,惑敌策。”


    “我军新得邓城,郏下、安众二城皆为空城,主公可直接取之,随后需示敌以弱。”


    “可每日遣将领至城下挑战,但只许败不许胜,佯装士气低迷,军心不稳。”


    “如此反复,既可麻痹王睿、张燕,使其生出轻慢之心,亦可消耗守军精力,令其疲于奔命。”


    “其二,间敌策。”


    “王睿与张燕,利合而心离。可遣细作潜入南阳,或散播流言,称王睿欲借我军之手削弱黑山军;或伪造书信,暗示张燕有心入主荆州。”


    “再派人手,假装张燕部下在南阳城中引起动乱。”


    “彼二人本无信任,只是碍于要统一击溃主公这才联手,此计可将彼二人间的嫌隙不断扩到,直到最后相互反目,联盟不攻自破。”


    “其三,雷霆策。”


    “待敌军骄惰、内部分裂之时,我军养精蓄锐已久,可联合城内张家、庞家潜在之力,利用庞悦送来的布防图,里应外合,发动雷霆一击!”


    “以精锐直捣要害,则南阳可一鼓而下!”


    司马徽言罢,看向刘峥与众将:“此三策,惑敌为表,间敌为里,雷霆为果,循序而进,则南阳可定,荆州腹心可安。”


    司马徽之计,善用时势,洞悉人心,整个过程,无人出言打扰。


    平日里他们以为行军打仗,就是简单的冲阵厮杀。


    直到此刻,他们才明白,原来打仗,可以这般有艺术。


    刘峥听罢,抚掌赞叹:“先生妙计!环环相扣,直指要害!”


    紧接着,他看向处于震惊中的诸将:“诸位以为如何?”


    众将闻言,纷纷收回思绪。


    黄忠虽报仇心切,率先表态:“军师之策,老成谋国,末将愿为惑敌之前驱!”


    这时,赵云却疑惑开口:“军师前后两策,皆为上策,唯独这第二策,云有不明之处。”


    “王睿、张燕岂不知对方意图?怎又会中计?”


    不待司马徽开口解释,刘铮便率先开口:“子龙,此便是阳谋厉害之处。”


    “王睿张燕虽知对方意图,但手底下的将士不知,军师此计不在主帅,而在于其麾下将士。”


    “你想想,若是王睿麾下将士得知张燕要用他们的生命夺取荆州,会是什么反应?”


    “反过来,张燕麾下将士若是得知王睿利用他们去送死,又会怎样?”


    一席话,直接将司马徽的离间计一针见血的分析透彻。


    赵云闻言,瞬间恍然大悟。


    一旁的司马徽看着刘铮,笑着点了点头:“主公所言,极善!”


    心中大有“得此明主,何其幸甚”的冲动!


    刘峥当即决断:“好!既然如此,我们便三策并用!首先,便从这‘惑敌策’开始!”


    次日,刘铮率大军北上,一鼓作气拿下郏下、安众二城。


    紧接着,兵锋直指南阳。


    然而,当刘铮兵临南阳城下的时候,却出现了诡异的一幕。


    黄忠与张志每日轮流率领数千兵马,到南阳城下耀武扬威地挑战。


    二人无一例外,皆痛骂王睿无能、张燕贼寇,言辞激烈,极尽羞辱之能事。


    起初,城头守军颇为紧张,王睿也严令不得轻易出战。


    但几次下来,他们发现只要派出部队出城迎战,黄忠或张志往往稍作接触,便显得力不能支,阵型混乱地向后败退。


    而且退得颇有章法,交替掩护,让追兵占不到什么便宜。


    反而被零星的箭矢骚扰,折损些人手。


    如此反复数日,南阳城头的守军,从将领到士卒,心态都发生了变化。


    从一开始的严阵以待,到后来的疑惑,再到渐渐生出轻视之心。


    “看来黄巾贼也不过如此,之前胜仗多是侥幸。”


    “就是,听闻那刘峥还是个娃娃,能有什么本事?”


    “我看他们是打下邓城后,已经力竭了,跑来虚张声势。”


    ……


    连王睿在城楼上观战时,嘴角也时不时露出一丝不屑的笑意。


    早知刘铮如此不堪,又何必与张燕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