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全民皆兵
作品:《三国:从焚尸卒捡属性到黄天当立》 议事结束后,众将各自领命而去。
除了处理善后与备战事宜,还要为明天的公审大会做准备。
刘峥回到自己住处,对侍从吩咐了一句:“我需静思片刻,任何人不得打扰。”
随后便房门紧闭,一副不闻窗外事的模样。
这反常的举动,让门外守候的侍从和一些还未远去的将领感到些许疑惑。
主公以往都是废寝忘食,恨不得一刻掰成两半用。
今日大战初定,百废待兴,怎会突然要独处?
众人心中猜测纷纷,却无人敢去打扰。
房间内,刘峥点燃油灯,铺开一卷空白竹简。
他提起笔,略一沉吟,便奋笔疾书起来。
该说不说,要不是因为系统的加持,这毛笔字写在竹简上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窗外天色渐暗,直至深夜,书房内的灯光始终亮着。
无人知道他在里面做什么,也没人进去打扰他。
直到次日中午,太阳已升得老高,书房门依旧紧闭。
赵云和司马徽处理完紧急军务,见刘峥迟迟未出,担心他身体又出状况误了下午重要的公审大会。
只得硬着头皮,让侍从小心通报。
侍从轻轻叩门:“主公,赵将军和司马军师求见。”
屋内静默片刻,传来刘峥略带疲惫的声音:“进来。”
赵云和司马徽推门而入,只见刘峥衣衫未整,发髻微松。
显然刚起身不久,甚至可能彻夜未眠。
案牍之上,铺着几卷写满了字的竹简。
“主公,您……”司马徽刚想询问什么,却被刘峥直接打断。
“来得正好!”刘峥顾不上寒暄,甚至没在意自己仪容不整。
直接拿起案上那几卷最重要的竹简,递给二人。
“这是我昨夜所思所写的一些粗浅想法,因下午公审便要宣布,时间紧迫,来不及细细斟酌。”
“二位快帮我看看,是否可行,有无纰漏急需补充?”
他的语气带着一种难得的急切和一丝不确定,这在他身上极为罕见。
赵云和司马徽疑惑地接过竹简,低头看去。
首页之上,一行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
《民兵一体,寓兵于农》
两人心中一动,继续往下看去。
越看,他们的脸色越是惊讶,眼神越是明亮。
到最后,甚至变成了难以置信的震撼!
竹简上,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对辖区内所有十六至四十岁的青壮男丁,进行定期、轮换的军事训练;
如何建立村、镇、郡三级民兵组织架构和指挥体系;
如何将基础军事技能常识普及到户;
如何实现战时快速征召、兵员补充、乃至配合主力部队进行就地防御作战……
其中许多想法,如民兵的组织、训练周期、与常备军的轮换补充机制,都闻所未闻。
却又切中要害,极具可行性!
若此策真能推行下去,届时整个黄巾军势力范围内,将是真正的全民皆兵!
兵源问题将得到极大缓解,基层防御力量将得到质的飞跃。
再想如这次般被轻易偷袭后方,几乎不可能!
“主公……此策……此策真乃惊世之谋!若成,我军根基将稳如泰山!”赵云抬起头,眼中充满了惊叹与敬佩。
他自认精通军阵,却从未想过还能从如此角度从根本上强军固本。
司马徽抚须的手早已停下,他目光锐利地扫过竹简上的每一个字,心中的惊涛骇浪远比赵云更甚。
他看到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妙用,更有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和民心掌控!
他深吸一口气,由衷叹道:“主公大才!徽不如也!”
“此策思虑周详,架构严谨,实难想象是一夜之功!若能推行,荆州无忧矣!”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当权者,都不可能把这些东西传授给普通百姓。
面对两人毫不掩饰的夸赞,刘峥却摇了摇头,脸上并无得意之色:“二位过誉了。”
“只是此次新村被袭,代价太过惨痛,日夜反思,方才有些零星想法,不过是昨夜将其梳理成文罢了。”
“其中必有许多想当然之处,还需二位查漏补缺。”
他看向司马徽:“军师素来思虑周全,觉得此策之中,可有难以施行或易生弊端之处?”
赵云连连摇头:“末将觉得已近乎完美。”
司马徽则沉吟片刻,目光再次扫过竹简,缓缓道:“主公此策,宏阔深远,确无大碍。唯有一处细微之处,或可斟酌。”
“哦?军师请讲!”刘峥立刻专注起来。
“训练时长于农时。”司马徽指向竹简某一处,“主公规定每旬训练三日,想法极好。”
“然,农事艰辛,春耕、夏耘、秋收,皆为抢天时之时,若此时仍严格按此例训练,恐会影响收成,反伤民生根本。”
“徽以为,或可规定,农忙时节,训练可酌情减少乃至暂停,以保农事为先。”
“待农闲之时,再加大训练力度,补足课时。如此张弛有度,方为长久之计。”
刘峥一听,猛地一拍自己额头:“确是如此,我只顾着训练,却忘了农时才是根本,多谢军师提醒!”
他毫不迟疑,立刻提起笔,就着案牍,将司马徽所提的“农忙减免、农闲补足”的弹性原则补充了上去。
写完后,他放下笔,长出一口气,看着两人:“时间紧迫,今日公审大会,我便会当众宣布此策纲要,以安民心,以振军心。二位以为如何?”
这时,赵云像是想到什么,连忙说道:“主公,这要是让百姓都知晓这些军事常识,会不会影响到您的统治地位?”
闻言,刘峥微微一笑:“子龙多虑,如果咱们能让百姓丰衣足食,安宁祥和,老百姓怎么会想着反我们呢?”
“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我们也活该被百姓造反,你们说是不是?”
此话一出,司马徽跟赵云都恍然大悟,愣了片刻。
随即,朝着这个比他们还要小的少年深鞠一躬,异口同声:
“主公胸襟,吾等佩服!”
两人告退,前去准备公审事宜。
走出书房时,他们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看到了对方眼中那无法掩饰的惊叹与折服。
这位年轻的主公,总能拿出一些超乎他们想象、却又直指问题核心的惊人方略。
……
午时将至,襄阳城北,望襄楼下。
这片前几日刚经历过血战的地方,已被粗略清理。
广场中央,临时搭建起一座丈许高的木台。
台子简单粗糙,未加任何装饰,却自有一股肃杀威严之气。
台前一片空旷,更远处,则是黑压压望不到边的人群。
襄阳百姓、从黄天新村迁来的民众、劫后余生的黄巾军士兵……
成千上万人聚集于此,人人面色肃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