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入驻襄阳

作品:《三国:从焚尸卒捡属性到黄天当立

    虎头山一夜,风云变色。


    刘峥一顿饭的功夫,逼走蔡瑁,将蔡、蒯、庞三大顶级门阀的势力逐出襄阳核心圈。


    收降蔡氏先锋一万精锐、整合邓、习等各家宗贼部曲近两万人。


    加之自身原有兵力,实力如同滚雪球般急剧膨胀。


    消息如插翅般飞传荆襄大地,引发滔天巨震!


    各方势力尚未从这惊天变局中回过神来,刘峥的下一步行动已然展开。


    他亲率大军,剑指襄阳城内那数千名早已纪律涣散、惶恐不安的官方郡兵驻地。


    大军压境,兵甲森寒,杀气盈天。


    根本无需战斗,为首的郡尉早已听闻虎头山之事,胆气尽丧。


    在刘峥给出“缴械不杀、愿留者整编、愿去者发放路费”的承诺后,便乖乖打开营门,束手归降。


    至此,荆州重镇,南北要冲襄阳城,城头改换旗帜,正式落入刘峥掌控之中!


    刘峥之名,如同燎原之火,瞬间燃遍荆襄九郡!


    其崛起之速,手段之狠,实力之强,令所有人为之侧目、心惊肉跳。


    有痛骂其“黄巾逆贼,鸠占鹊巢”者;


    有恐惧其“手段酷烈,心狠手辣”者;


    亦有底层百姓听闻其“三年免征、田租三成”等政策后,暗中期盼者。


    荆州治所,汉寿县。


    刺史府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雨将至。


    年过五旬的荆州刺史王睿面色凝重地坐在主位,手中紧紧攥着一份关于襄阳剧变的紧急军报。


    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


    下方,一众幕僚官吏分列两旁,皆屏息垂首,无人敢先开口。


    “诸公。”王睿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沙哑,“襄阳之事,想必都已知晓。”


    “刘峥此人,黄巾余孽,竟窃据襄阳,驱赶士族,胁迫宗贼,收编兵马,如今拥兵已近十万!俨然已成我荆州心腹大患,对此,诸公有何看法?”


    沉默片刻后,一名身着戎装的武将率先出列,声音洪亮,带着浓烈的杀伐之气:


    “使君!此獠不除,荆州永无宁日!”


    “末将请命,即刻点齐州府兵马,汇合各地忠义之师,速发襄阳,趁其立足未稳,一举剿灭此寮!以正国法!”


    此议代表的是州府内主战派的观点。


    话音刚落,一名文官模样的老者便摇头出列反驳:


    “使君,不可!州府可用之兵不过万余,且分散各地,如何能与刘峥十万虎狼之师抗衡?各地郡守、宗贼,皆怀鬼胎,岂会真心出兵?”


    “依老夫之见,当速派使者,联络蔡德珪、蒯子柔、庞德公等人。蔡、蒯、庞三家虽暂离襄阳,然其族根基深厚,部曲联合不下十数万!”


    “使君可许以重利,表奏朝廷予其官职,与之合力,南北夹击,方有胜算!”


    此议显然代表了与地方豪强关系密切的派系,意图借助世家力量。


    这时,又一名中年文士缓缓走出,他衣着相对简朴,目光却颇为清澈睿智。


    他拱手道:“使君,两位大人之言,虽各有道理,然下官以为,或可另辟蹊径。”


    “哦?刘阖曹有何高见?”王睿看向他。此人是州治中从事刘阖,素有些智谋。


    刘阖不疾不徐道:“刘峥虽出身黄巾,然观其取襄阳之法,并非只知烧杀抢掠的流寇,反而颇有章法手腕。其颁布政令,亦似有收揽民心、长治久安之意。”


    “如今其势大难制,强行征剿,胜负难料,纵能胜之,我荆州亦必元气大伤,届时恐为他人所乘。”


    “下官愚见,不如暂缓兵戈。使君可上表朝廷,陈述利害,奏请朝廷…招安刘峥,就表他为襄阳县尉,使其名正言顺驻守襄阳。”


    “如此,既可暂息兵祸,亦可借其之力,震慑荆州其他不臣宗贼。此乃驱虎吞狼,坐收渔利之策也。”


    三种建议,三种截然不同的立场,背后牵扯着州府内复杂的权力派系和利益关系。


    王睿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面露沉思,久久不语。


    他身为荆州刺史,名义上总管一州军政,实则自赴任以来,便被盘根错节的宗贼、世家势力架空。


    政令不出汉寿,兵微将寡,空有刺史之名,而无其实。


    刘峥的横空出世,以雷霆手段扫荡襄阳宗贼,逼走蔡蒯庞三家,固然令他震惊警惕。


    但内心深处,何尝没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快意?


    那些尾大不掉、藐视官府的士族豪强,终于被人狠狠地教训了!


    而刘阖“驱虎吞狼”的建议,更是隐隐触动了他那颗不甘被架空、渴望真正掌权的心。


    “诸公之意,本官已知。”王睿最终缓缓开口,脸上看不出喜怒,“此事关乎荆州全局,需从长计议。今日暂且议到这里,散了吧。”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刺史心中作何想,只得拱手告退。


    待众人离去后,王睿独坐堂上,默然良久。


    烛火摇曳,映照着他阴晴不定的脸庞。


    最终,他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低声对身旁侍立的心腹道:“去,悄悄请刘阖先生回来,就说…本官有要事相商。”


    心腹领命,悄然退下。


    王睿看着跳动的烛火,喃喃自语:“刘峥…但愿你真是一把…能为我所用的快刀……”


    ……


    襄阳城,县尉府。


    刘峥入驻此地后,并未急于享受胜利果实,反而更加忙碌。


    收编的数万大军需要重新整训、编伍、分配将领(以原黄巾将领为骨干,掺入部分降军中表现优异者);


    新接收的庞大城镇需要安排防务、维持治安、推行新政;


    无数的钱粮物资需要清点入库、统筹分配…


    千头万绪,皆需他定夺。


    跟随他南下的黄巾家眷以及小妹刘禾,则选择了留在经营日久的“黄天新村”。


    那里有他们开垦的田地、建立的屋舍和相对熟悉的环境,更像他们的家。


    刘峥尊重他们的选择,留下部分兵力守护,并将新村作为重要的后勤基地之一。


    他的大军主力,则屯驻襄阳,一边消化胜利果实,一边厉兵秣马。


    与此同时,一系列惠民政令以襄阳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废除苛捐杂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平整道路、设立市集规范交易…


    一系列举措,虽触动了旧有利益阶层,却实实在在地让底层百姓得到了喘息之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刘峥的声名,在平民百姓中开始悄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