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英雄不问年少

作品:《让你考科举,你六元及第,前无古人!

    江陵县衙,退思堂。


    周光裕先到,作揖道:“鄙人周光裕,见过县尊。”


    “请坐。”温承先还礼。


    两个人刚走下,一名仆人引着一个身穿锦袍、留着一撮山羊胡的中年,施施然走了进来。


    他一到,先向堂上端坐的温承先行礼,温承先略微拱手。


    周光裕缓缓起身,两个人互相见礼。


    “陶兄,为何姗姗来迟啊?”


    “我顺道去看了眼弟弟,耽误了点时间,还请见谅。”


    中年抱拳,沉着脸又作了一揖。


    “都不算晚,坐吧。”


    温承先话音刚落,周光裕和中年男人一左一右,在桌前面对面的坐下。


    这中年男人不是别人,正是陶仁基,陶仁坚的哥哥,黄州会馆的会长。


    陶仁基敢这么横,是有底气的。


    因为温承先口中的神童,正是出自陶氏一族,论辈分,神童还要称呼陶仁基一声‘叔叔’。


    温承先感觉自己有点压不住他,一开口便提到知府:“今天邀二位来县衙议事,知府大人也知道。”


    陶仁基的脸色稍有缓解,喃喃道:“县尊有事,尽管吩咐。”


    “请县尊吩咐。”周光裕也道。


    “哦,吩咐谈不上,只是……”


    温承先顿了顿,“最近发生在茶行的械斗,幸而没造成伤亡,但再这样下去,必然闹出大事,五年前的教训还不够惨重!”


    当时,前任刚走,温承先这个后任还没来,没有人及时沟通,以至于发生械斗,有两个会馆打得头破血流,还失去了各自在行业里的龙头地位。


    生意人都是什么赚钱做什么,但有两样雷打不动。


    一是茶叶,二是布匹。


    巧的是,施州会馆和黄州会馆都后来居上,一个是茶行龙头,一个是布行龙头。


    当然前者也做布行生意,后者也做茶行生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势均力敌,是本次公所行首的有力竞争者。


    “县尊,恕我直言,教训虽然惨重,但不能因此放手。”陶仁基沉声道,“谁成为行首,谁就能定价,这可是天大的事。”


    公所会给名下的会馆、商铺定一个价,避免恶性竞争前提下,保障大家的利益。


    那些不在公所名下的商人也会遵守,倘若违反,就要面对公所泰山压顶一般的攻势。


    自然的,外地来此经商的,会识趣的给行首好处。


    是以,行首是香饽饽,谁都想咬上一口。


    周光裕也不例外,“陶兄这话有理,选出合适的行首,才有利于公所的发展,陶兄觉得自己合适么?”


    “合不合适你说了不算,得大家选!”陶仁基叫嚣。


    他早就在私下里串联了四家会馆,另有两家保持中立,等离开了县衙,再去活动活动,这次行首之争,他志在必得!


    “既如此,咱们在三月初三,一比高低。”周光裕针锋相对。


    这时,传来一声咳嗽,两个人齐齐的看向声音来源。


    温承先正一脸严肃的看着他俩,随后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给他俩震撼。


    “我已经禀报过知府大人,他也赞同我的做法。”


    眼见两个人疑惑不解的表情,温承先心里一阵得意。


    “这届行首之争的规矩,改了!”


    改规矩!


    周光裕闻言,脸上闪过一丝惊讶。


    他以为是陶仁基的主意,再看陶仁基却发现脸色和他一样,都是吃惊。


    “什么规矩?”陶仁基一脸的郑重其事。


    “很简单。”温承先道,“改成出题、解题,一家出三道题,另外一家解三道题,全解开的获胜,一题没解开的落败。”


    周光裕忙问:“如果解开一题或两题呢?”


    温承先看向他,郑重道:“也是败!不过,官府会因此酌情减免火耗,算是奖励。”


    官府每年在正税外,会多收一些银子,称之为‘火耗’。


    温承先为了能稳步升迁,就把火耗免除一部分,还能得个美名。


    知府也同意了,上次闹大已经让他在吏部挂了号,再来一次,知府的乌纱帽不保。


    周光裕心里一盘算,横竖不亏,便问道:“请问,怎么决定出题者和答题者?”


    “你是答题者。”温承先看向陶仁基,“你是出题者!”


    ‘轰’的一声,仿佛一道惊雷在周光裕的脑中炸开。


    答题者!


    我们居然是答题者!


    凭什么?


    周光裕刚要张口,温承先严肃的抬手:“我知道你心中不服,但本县没有让杨端来过堂,这是网开一面。”说着,看向一脸亢奋的陶仁基,又道:“你的弟弟敢殴打秀才,就是目无朝廷,本县要判他服刑五年。”


    秀才,在这个时代的地位是很高的,当地有喜事,秀才不来,开席都没面子。


    陶仁基也知道弟弟闯祸不小,好在有行首可以弥补:“要是这么算的话,我没意见。”


    “周兄,你呢?”温承先问周光裕道。


    “我也一样。”周光裕心里卯着一股劲儿,我就不信了,一道题都解不开。


    这场议事,在中午时落下帷幕。


    陶仁基飞快的走了,他要赶紧给族侄写信,请他请假助拳。


    周光裕也起身,准备离开,却被温承先叫住。


    “周兄,我有点偏袒陶家,作为弥补,我给你推荐一个人。”


    “谁?”


    “杨砚!”


    “他……”周光裕浑身一震,“只有五岁啊。”


    “英雄不问年少。别忘了,本县第一神童,七岁熟读四书五经。”


    温承先说这话的时候,眼里闪着光彩。


    周光裕一边琢磨着,一边拱手告辞。


    他没回会馆,也没回家,而是径直去了书院。


    书院里,上午的课早已结束。


    杨砚和周玺跟着同窗,都从食堂出来,回到书屋,准备开始下午的练字课。


    孙勤咯吱窝夹着书本,信步走来。


    “起立!”陈赞高声一呼。


    学生们都站起身,跟着陈赞一起念:“玉不琢,不成器,请夫子教诲。”随后作揖。


    孙勤还礼,把一张纸贴在墙上,到大案后端坐下来,指着身后墙上贴的字,声如洪钟:“念!”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认识的学子背着手,齐声念道。


    “下午,你们就练习这八个字,每人练习一百遍!”


    听说写这么多,不少学子脸上愁苦,却没一个敢出声。


    杨砚静静地铺纸研墨,周玺也有样学样。


    周光裕出现在门口,向孙勤作揖:“我想请杨砚出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