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衙门的饭

作品:《让你考科举,你六元及第,前无古人!

    温承先被小杨砚的话给震到了,一时间竟忘了言语。


    他吃惊地上下打量着杨砚。


    “你……你说的是真的?”


    他压低了声音,话里带着一丝不相信。


    “这可是本县最头疼的一件事,上一次选行首,一方不满另一方当选,两边发生械斗,伤了一大片。”


    “所以,我才说和平的选出行首。”杨砚一脸自信。


    马班头看到这一幕,整个人也惊了,这种事能和平吗?


    械斗这事,不是官府不想管,而是管不了。


    官府才几个人,还一半混工钱的,而械斗往往几十、上百。


    唯一有能力管的团练,因为不是造反,不愿意管。


    温承先顾不得年龄大小,赶紧请教:“你说出来,我琢磨。”


    杨砚故意左右看看,温承先心领神会‘哦’了一声,请杨砚到后堂说话。


    后堂有个名字,叫退思堂,是县衙的标配,意思是退思补过。


    退思堂里,温承先一边让杨砚坐,一边吩咐丫鬟,给杨砚准备一桌晚饭。


    “现在就你和我,说吧。”温承先笑眯眯道。


    “我说可以,但请您答应我,今后不传我父亲过堂。”


    杨砚是为父亲的名誉考虑。


    秀才过堂的事一旦传出,会影响到岁试考官对考生的观感。


    要是运气不好,遇到个清流出身的考官,甚至会直接给卷子判第六等。


    温承先也猜到这层,对杨砚刮目相看:“好,我答应你,不传他过堂。”


    杨砚没了顾虑,便道:“我的办法是,比试。”


    “这法子并不新鲜。”温承先笑眯眯道,多少有点失望。转念一想,五岁的年纪面对县令不卑不亢,又能出主意,已经十分难得,就没说什么。


    杨砚并不气馁,他的声音在退思堂里轻轻响起,从从容容。


    “我的比试,不是主持的出题,而是一家给另一家出题,并且连出三道题。”


    “三道题,不限题材,只要不是类似于鸡蛋变石头的怪诞题。”


    “倘若答题一方三道题都对,则判胜。”


    “至于谁出题,抽签决定。”


    温承先捋着胡须,认真的听着。


    当他听到抽签决定时,心里又自己的想法。但对杨砚的主意,则赞不绝口:“好好好,这个法子好。”


    “这样比下来的胜者,相信没有人会不服气,只是……”


    他顿了顿,微笑的看着杨砚,问道:“你这么肯定,能连续破解对方三道难题么?”


    “不相信有解不了的难题。”杨砚语气坚定,配上他的眼神,风骨自成。


    温承先欣赏道:“这话对极了。”


    这时,府上的下人很有颜色的过来:“老爷,晚饭好了。”


    温承先起身,拉着杨砚的小手:“你饿了吧,走,在我这吃了晚饭再走。”


    杨砚跟着他走到隔壁房间,里面一张桌上,摆了四菜一汤。


    杨砚上桌后,准备自己拿筷子吃饭。


    不料,温承先端起他面前那碗饭,把里面的粗壳细心挑出,倒上一些热汤,方便孩子进食。


    没想到县令还有细心的一面,杨砚吃惊不小。


    “米和汤很热,凉些再吃。”温承先笑道,“趁这个时候,我教你对对子。”


    “不瞒县尊,我会一点点,就怕对的不好。”杨砚见状,知道县令兴致正高,便打算陪他玩文字游戏。


    温承先呵呵一笑道:“那行,我出一个简单的。”


    他左看右看,希望能找到点灵感。又低头看向桌面,空杯子正被丫鬟倒酒,灵光一闪道:“有了。”


    “砚哥儿,我的上联是……酒盈樽,盈是‘满’的意思,樽是指酒杯。”温承先怕杨砚听不懂,还专门解释了一番。


    他话音刚落,杨砚就笑了起来。


    “已经有答案了?”


    “嗯,县尊自己告诉我了。”


    “说来听听。”


    “书满架。”


    温承先反复咀嚼,拍手赞道:“对的好!我还有一个,你若是答上来,我多送你二两银子。”


    杨砚旗开得胜,士气正旺,眉毛一挑:“县尊请出题。”


    温承先望向门外,春意正浓,张口来了上联:“春入户。”接着解释了,入户就是进门的意思。


    “福临门。”杨砚拱手。


    温承先又是一阵大笑,许多年没这么开心。


    正好,饭凉了些,温承先让杨砚吃饭,他则喝着酒,一边看着杨砚吃,一边在想,若是这样的孩子没出息,哪样的孩子有出息!


    想到这里,温承先忽然想起江陵一个传说,话说十余年前,江陵出过一个神童,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精通诗词歌赋。


    难道……眼前的童子,比那神童还要厉害!


    杨砚当然注意到县令在观察他,始终保持着镇定,夹菜、吃饭都是一小口一小口的吃,连续吃了两碗。


    温承先笑道:“吃饱没?”


    “饱了。”杨砚点了点头。


    温承先让师爷把七两银子给他拿着,又派马班头送杨砚回家。


    母亲王蕊一直在门口等着,一见到他,便跑过去关心:“有没有挨打,有没有伤着,什么东西这么硬?”


    “是银子。”杨砚拿出来,“娘,县尊没为难我,赐座请吃饭还给了赏银。”


    王蕊高兴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想到什么,又把多出来的二两,忍着心痛,递给马班头。


    马班头想收,但明面上推着。


    王蕊又递,人情世故她是懂的,孩子这么有出息,万一被哪个拐子看中抱走,马班头看到了,说不定帮忙夺回呢。


    马班头见推脱不过,这才收下银子,喜滋滋的走了。


    杨砚跟着母亲进屋:“爹怎么样?”


    “你爹好多了。唉,都怪我去豆腐店谈事,知道的晚了。等我跑回来,你已经去县衙。”


    “豆腐店谈事?”杨砚抓住重点。


    说起这一件事,是王蕊今天为数不多的好事,“娘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从明天起,娘不做豆腐了。”


    “啊!”杨砚拖长音。


    “这两天卖的太好,摊子外排起长队,豆腐不够,辣椒不够。所以,娘把做豆腐的时间腾出来,专门做辣椒。”


    杨砚立马想到了一个词:辣椒酱。


    “娘,我们可以把辣椒做成酱,这样一来,麻辣豆腐的味道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