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刘邦:张良, 子房劝你入秦,纵不入秦也不能再图复国之事。】


    始皇帝时期。


    张良紧咬牙关。


    未来的自己后悔图谋复韩。


    想要复韩,竟是错了?


    ………


    刘季时期。


    张良怔愣许久。


    未来的自己竟是在辅佐刘邦?


    秦念曾言, 天幕开启两个时辰后,本朝就能看到此前的八个话题。


    待看完这些话题,再作决定也不迟……


    可张良却是极其不安。


    倘若刘季死在入咸阳之前,天下必然大乱。


    六国复国,则战乱再起,北方还有匈奴虎视眈眈!


    “备车。”


    “东家?”


    “备车,去沛……不、去淮阴!”


    【秦念:其二在于当时的法家主张愚民。民智不开,人才储备完全跟不上。祖龙统一六国之后,各地官吏不仅数量严重不足, 还多为六国本就认字的那群人。这群人往往在旧国地位不低, 当然也就成为六国余孽天然的保护伞, 甚至可以扭曲秦法,逼反百姓。】


    数量严重不足,是基于《里耶秦简》的记载:


    迁陵县总体缺吏过半。


    更离谱的是吏员爵位不够,那也得去服徭役, 这就让吏员不足的问题雪上加霜。


    而秦念说六国本地官员充当保护伞, 看项梁的相关史实就能看出来:


    项梁被抓, 靠秦吏的关系被放出来。


    会稽郡吴县县令郑昌与项梁相熟,就放任他在县内养宾客为造反做准备。


    项羽杀韩王成后,就是封郑昌为韩王来对抗刘邦。


    陈胜起义后,会稽郡守殷通原本也想造反,想要以项梁为将。


    项梁杀殷通得会稽郡, 收服郡内各县, 得精兵八千人。


    可见各地官吏对秦朝的忠诚度极低。


    ………


    刘季咋舌。


    这就是他即将面对的局面。


    六国故地的官吏窝藏六国余孽, 各地都在养士以待起兵。


    好在这些官吏并非全然心向六国,多为首鼠两端之辈。


    庇护六国余孽,只是为自己留后路。


    既为秦吏,在始皇帝治下不敢有半点怠慢,始皇帝死后,其余威依旧能令这部分秦吏不敢妄动。


    秦念言“陈胜吴广起义不到半年,六国全部复国”,实则是指六国余孽在此之前皆为始皇帝余威所镇。


    地方官吏不敢妄动,再加上天幕之神异以及始皇帝的余威,刘季才敢直奔淮阴县寻韩信。


    【嬴政:……其三为何?】


    嬴政此刻才理解了秦念此言:


    “外地官员大多与六国有旧,尽数诛杀谁来治理地方?六国余孽极善藏匿,如何进行抓捕?”


    这就如同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极为严重,皇帝若想度田,就得面对群盗四起的局面,除了“杀豪强,分田地”来重整山河外别无他法。


    嬴政无法从现在的秦宗室中,找出能够重整山河之人。


    另一办法,则是借助天幕,让六国余孽无法煽动黔首造反。


    可天幕声誉榜上,只有排名在尾部的胡亥。


    【秦念:其三在于民心。即便选定秦帝,于天幕承诺改制,可比起新秦帝,百姓必然更愿意相信已经得到天幕认可的刘邦。】


    【秦念:胡亥即位之前,刘季就因为私放囚徒藏身山林之中,祖龙不可能命秦军在两个时辰内诛杀他。而六国余孽可以在杀刘季之后,以他的名义行造反之事。】


    秦念这话,是指如果始皇帝不能在两个时辰内诛杀刘季,那就无法在天幕重新任命秦帝。


    也就不可能让新秦帝昭告天下,从而获取民心。


    如果秦念没有提议让刘季即位,就算新秦帝入群,百姓还是会因为此前的八个话题和声誉榜的排名,更加信任刘邦。


    这时刘季不入群,百姓就无法确定他的死活,那么六国余孽就能借刘邦的名义作乱。


    【嬴政:……】


    嬴政终于明白秦念为何笃定彼时之秦必亡。


    不改制,彼时看到天幕的黔首必会民怨沸腾,六国余孽更容易煽动黔首。


    改制,则触及大秦权贵的利益,新秦帝若是能力不足,必生内乱。


    比起声誉榜无其名的新秦帝,黔首定然更加信任声誉榜排名前九的刘邦。


    届时六国余孽可假借刘邦之名在外兴乱,各郡县官吏亦可扭曲秦法逼反百姓,再加上北方匈奴已经成势、六国余孽甚至会与匈奴勾结……


    这就是死局。


    【刘季:多谢秦皇相救!】


    刘季连忙道谢。


    他清楚若无这位秦皇相助,自己的境遇只会比现在危险百倍。


    毕竟始皇帝若是择定新秦帝,则新秦帝必然会追杀自己,而六国余孽也不会放过他。


    如今至少可借天幕之威,名正言顺夺各郡兵权!


    【秦念:彼时之秦,刘季若死,必是天下大乱,死者千万计,伤亡最严重的就是底层黔首与普通军卒。你们绝对不能听任何人的指令去袭杀刘季,等他掌权改制之后,你们的生活会远胜现在。】


    【刘季:吾再谢秦皇!】


    【刘邦:朕不愿诛尽六国遗民,因为其中必有许多如张良这般,非为一己私利而是忠于旧国之人,也定不会行勾结匈奴之举,不应被视为余孽。】


    张良百感交集,只得拱手谢恩:“……臣谢陛下。”


    他方才献策,是让陛下赦免藏匿六国余孽的各地官吏,以防这些官吏在恐惧中生乱。


    然陛下却是先为自己出言。


    【刘邦:各地官吏,你们藏匿六国余孽的往事朕皆可既往不咎。但稍后朕会给出六国余孽的名单及所在郡县,并将其示于天幕,倘若各郡县未能将其诛杀——朕知六国余孽的狡猾,故即便他们走脱,朕也只会将相关官员降职。】


    始皇帝时期。


    依旧在外藏匿的六国余孽脸色剧变,此前嘲笑项氏一族叛楚,此刻却是要直面始皇帝的怒火。


    “必定是张良这个小人暴露我等行踪!”


    张良却是茫然地望着天幕。


    他已不知该何去何从。


    ………


    事实上,张良也不知道秦二世元年四月,所有反秦之人都在何地。


    若只是确定哪些人是六国余孽,无需他出言,陛下自己就能确定名单。


    毕竟举世反秦之时,距离现在也才过去十二年。


    至于所在郡县,即便张良不知情,也总会有其他汉臣知情。


    刘邦没有让张良来整理名单,而是让陈平负责此事。


    【刘季:未来的我所言,便是此时的我作下的承诺。】


    刘季也没想到,未来的他会送给自己这么一份大礼。


    如此一来,六国余孽之危就此可解!


    各地官吏皆松了一口气。


    就算六国余孽走脱,也只会是降职,而无生命之危。


    甚至刘季此言,也能视为承诺改朝换代之后,他们这些秦朝官吏依旧可以留任。


    “县尉,召集军卒,诛余孽!”


    与六国余孽关系莫逆者,宁愿降职也不会杀故旧。


    但两头下注者,可不愿因六国余孽而降职。


    天幕之现,实则意味着举大事难成,倒不如效忠于这位仁慈的新帝。


    【秦念:祖龙,官吏数量本就不足,何况大秦刚刚一统,包庇六国余孽一事也多未发生,也请赦之。】


    【嬴政:……可。】


    大秦各地官吏齐齐松了口气。


    他们清楚刘邦能给出六国余孽的名单,就能给出包庇六国余孽官吏的名单。


    嬴政此刻所想,则是按名单诛杀六国余孽后,彼时之秦是否能够延续。


    随即就想到若是立新秦帝,各地官吏知道大秦或将二世而亡,必然不会听从诏令诛杀六国余孽。


    依旧是死局。


    【刘邦:刘季,朕稍后会整理一份名单,其上之人皆可重用。】


    其实此前秦念就给始皇帝提供过一份名单。


    但秦念只是提及部分才能出众之人,刘邦却是打算将能用之人皆道于天幕。


    不只是此时的汉臣,还有彼时的秦臣。


    并且会刻意排好顺序,让彼时的自己能够轻易分辨出哪些人必须用但不能尽信、而哪些人能用但需观后效。


    【刘季:自当用之!】


    刘季极为欣喜!


    有此名单,则入主咸阳的难度将再度降低!


    他清楚未来的自己,必会将此时尚在的秦臣之名皆道于天幕。


    ………


    咸阳令刘邦见陛下望过来,当即不断称颂陛下伟业,掺杂大量表忠心之言。


    可不能让另外两个刘邦害了自己!


    “噤声。”


    嬴政只觉刘邦聒噪,和刘彻一脉相承。


    【秦念:最后要说的就是祖龙的功绩——实在是太多了。】


    【嬴政:……】


    各朝皇帝亦皆知纵然历朝历代皆称始皇帝为暴君。


    但始皇帝的功绩就是毋庸置疑地居首。


    【秦念:统一六国,结束战国割据,首次实现华夏大一统;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首称皇帝,构建三公九卿制——奠定后世数千年政治格局,故为祖龙。】


    【刘邦:大丈夫当如此也!】


    【嬴政:……】


    这些是他已经完成的功绩。


    看着两人的一唱一和,嬴政心情好转些许。


    【秦念: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五尺道开拓西南,秦之疆域成为后世大一统王朝的主要要求,未尽收复者只能算是割据政权。】


    这话其实太过绝对。


    不过秦念这么说,其实是为了让各朝更加重视疆域,不能轻易割地求和。


    ………


    嬴政垂眼看向地图。


    此世的大秦不会仅止于此。


    【赵匡胤:朕必会收复失地!】


    割据政权四字,令赵匡胤无法接受。


    他的目标也将不仅是燕云十六州。


    【秦念:华夏所失之地皆为失地,都应该收复——朕以此自勉。】


    【朱元璋:秦皇所自勉的收复失地,是指唐之疆域,还是元之疆域?】


    【秦念:朕说过,朕也认元朝为正统。】


    李世民看明白了。


    这元朝的疆域,超过了大唐。


    既为盛唐,怎能不是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