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嬴政:退役军官按爵位转入地方执法部门就职, 是转为同级?】


    嬴政立即问道。


    虽然知道军功爵制的弊端,但大秦尚武,嬴政亦是如此。


    依照秦念之策改制, 有军爵者利益皆受损。


    唯有这按爵位转职一事,继承商君的“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皆设二十品,那就应是对应二十级。


    【秦念:军爵转职,可转入的部门为执法部和城管部。理论上最高可转同级,但取决于这两部门在各地的职位空缺,同时还需要通过相应级别的考试,如果考不过别人,那就只能往下一级继续考。若是都考不上,就不能转职。】


    【嬴政:故而指导员需教导军士认字读书。】


    嬴政颔首。


    秦念考虑得很是周全。


    从军者, 不一定能考入乡学。军中有指导员教导, 才有可能考入地方执法部门。


    【秦念:正是!】


    【秦念:于地方执法部门就职两年后, 才能参加其他部门的遴考。】


    【嬴政:可。】


    刘彻只能承认秦念的各项改制环环相扣。


    他知道秦念这句话,实则是指执法部与城管部都属于执法部门,军爵转职其中不算从政,算从法。


    从法两年, 即可视为已从军中退役两年, 就可以遴考从政。


    【朱元璋:朝中应有哪些部门?】


    朱元璋见缝插针地问道。


    秦念时期明显不只六部, 军部倒是与兵部相似,但二者也并不全然相同。


    更别说执法部、城管部、监察部等部门。


    【秦念:军事有国防部,即军部;国安部,主职是反间谍,各朝与外族联系密切之后, 就必须注重防间谍渗透。】


    【赵匡胤:谢秦皇提醒。】


    赵匡胤一惊。


    他此时立即就想到秦灭六国之时, 就常以细作渗透各国, 或施反间计,或收买或暗杀。


    大宋不仅应防范北方及海外异族的间谍,还应往外派遣间谍才是!


    【秦念:律法相关,有司法部、城管部、执法部。】


    【秦念:政务部门,除吏部和监察部外,还有教育部、科技部、统计部、文化部、财政部、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工业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医疗卫生部、生态环境部、城乡建设部、银行部、银行审计部……】


    秦念当然是借鉴现代行政机关体系来作答。


    为防水土不服,她还贴心表示各朝应按实际情况增减部门。


    同事们也很上道,对各部门的职权进行单独询问。


    刘彻有桑弘羊在侧,对银行问得最为仔细。


    ………


    各朝的丞相震惊失语。


    他们原以为后世秦皇将军事、吏部、律法相关皆剥离出丞相职权,后世与丞相相关的政务必然锐减。


    结果政务部门居然有数十个部门!


    光是看部门名称,就足以让诸位丞相脊背发凉。


    而随着诸帝询问出各部门的职能详情,想到后世秦皇曾言丞相需统筹各部并为政务担责,不少自认能力或精力不足的丞相竟是有了致仕之心。


    【朱元璋:社会保障部又是何意?】


    【秦念:你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社会福利制度为各朝中第一,朕当然要效仿。】


    养济院的前身,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年间设置病坊收养京城乞儿,经费由官府拿本金放债获取的利息提供。


    宋元两朝也都设置了救济机构,但数量有限。


    到明太祖时期,不仅养济院设遍天下郡县,更是以律法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秦念说完养济院体系后,将社会保障部的另外两大职责也详细说明。


    一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二是统筹推进社会保险制度。


    当然,以上两者对于各朝都太过超前,但秦念提出来,各朝剧本就有改革的方向。


    ………


    只是看这些职责明确的部门,李世民就不得不感慨秦念的“天下大同”绝非虚言。


    也能从中窥见秦念一朝的经济有多繁荣。


    此时李世民突然想起秦念的“考古”之说。


    她当真需要贪图帝王墓葬中的那些陪葬品吗?


    “盗墓多难听,朕这叫考古,叫保护性挖掘。”


    李世民哑然失笑。


    【嬴政:秦念,你曾言“纵是霍光赴秦,亦不能救”。但如今看来,于天幕昭告天下以安民心,让李斯依你所言改制,纵是幼主登基,彼时之秦或许也能得以延续。不能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见秦念已将诸多改制道尽,嬴政出言问道。


    这些改制虽然困难重重,但还没到李斯全然不可能完成的地步。


    自己还什么都没做,只是于天幕认可秦念之制,民心就已从下游上升至前百之列。


    可见彼时之秦虽民心尽失,但也能借助天幕获取民心。


    嬴政并非怀疑秦念在欺骗他。


    天幕禁止谎言。


    故他只是询问缘由——彼时之秦必亡的缘由。


    【秦念:原因有三,一在祖龙太善。】


    【嬴政:?】


    嬴政愣住。


    他知道秦念对自己相当敬重,但敬重到说出这种话,还未被天幕视作谎言。


    就属实超出了他的预料。


    【刘彻:天幕是瞎了吗?】


    刘彻此问,道出无数人的心声。


    纵然此心声对神异的天幕很是不敬。


    虽然今日秦念为始皇帝多次辩言,让各朝对始皇帝有了新的认知。


    譬如挟书律功大于过、焚书坑儒并非暴政、秦之税赋并无儒家所言那般严重。


    但始皇帝大兴徭役、秦法严苛、刑徒百万,已足以称之为暴君——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因“先行者”之故,不能言始皇帝为暴君,那他也与“善”之一字毫无关联!


    【秦念:秦灭六国之时,既没有屠城,也没有将六国旧贵族旧臣诛杀殆尽,才给了六国余孽在民间相互串联、兴风作浪的机会。陈胜吴广起义不到半年,六国全部复国。】


    至于秦念为什么认定六国余孽相互串联——


    项梁犯事,被关在栎阳城,位于现在的陕西西安。


    “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请泗水郡蕲县(位于安徽宿州)的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的狱掾司马欣,因这件事,项梁的罪行被了结。


    之后项梁回到会稽郡吴县(位于江苏苏州)积蓄反秦势力。


    项伯杀人,是居住在下邳的张良隐匿他的行踪。


    显然,六国余孽联系相当紧密。


    ………


    刘季正带着沛县军卒及部分亲信驰往淮阴。


    见天幕之言,暗自认同。


    他曾去砀郡外黄多次与张耳交游,又曾任泗水亭长接待四方来客,自是清楚六国旧贵族旧臣的动向。


    也正是因此,他在始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就笃定大秦必乱,早早以“赤帝子斩白蛇“之说为自己造势。


    【嬴政:灭国之后,应屠城,或诛尽旧贵族旧臣?】


    嬴政冷下脸。


    他只是将各国王族和大族迁徙关内或蜀地,最多也就诛杀其王。


    对暗中作乱行谋逆之举的六国余孽,虽是不胜其烦,但还真没有尽诛六国旧臣之意。


    甚至在嬴政看来,六国既然已经并入大秦,顺秦者即为秦民。


    结果陈胜吴广一反,半年不到六国全部复国?


    这显然是指六国旧臣从未忠于秦!


    【秦念:不,我只是说祖龙你这么做,是因为你善,而这群虫豸辜负了你的善。百姓无辜,屠城放在任何时候都是大错特错。】


    【嬴政:……】


    如果不是确定秦念对自己恭敬有加,嬴政都要怀疑这是在讥讽他。


    善被辜负,说明他就不该善!


    但很快嬴政就在看到后半句时,想起项羽屠咸阳一事。


    刘邦入关中,秋毫无犯。


    此刻,始皇帝的民心骤升十余名次。


    六国旧民在此刻想起后世秦皇曾言“屠城成风的秦末”。


    那项羽屠咸阳之前,就是“喜屠城,所过之处无不残灭”。


    两相比较,新秦人只觉庆幸。


    陛下不是项羽那等屠杀百姓的残暴之徒!


    【刘邦:虫豸之说……其实亦有非为一己私利,只因忠于旧国而欲复国者,秦皇亦是复国之人。】


    刘邦知道秦念为何怒斥六国余孽为虫豸。


    她此前就说过“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天下百姓的六国旧贵族为了复国,必会倾尽全力围杀刘季”。


    但刘邦看到怔愣的子房,还是忍不住为其辩解。


    他不认为彼时的张良看完天幕之后,会为私利围杀“刘季”。


    【秦念:你是说张良?那你问问他,看到复国后的韩王投降匈奴劫掠华夏百姓,他心中有几分愧疚?】


    始皇帝时期。


    张良不敢置信地望着天幕。


    复国后的韩王,投降匈奴劫掠华夏百姓?


    其实此前秦念就曾说与匈奴勾结劫掠华夏的陈豨“与韩王信部下暗中勾结”。


    只是秦念仅提了这一句,张良就可以将“韩王信部下”视为非韩王信本人,或韩王信只是与陈豨相约叛汉,并未与匈奴勾结。


    此刻张良无法再自欺欺人。


    连续八个话题,张良也逐渐认同秦念所言华夏重于社稷。


    尤其今日,秦念让刘季继承彼时之秦,更是让张良深受触动。


    如今再看韩王勾结匈奴,张良岂能不为之惊心?


    【刘邦:……】


    留侯张良此时只能沉默以对。


    其实他早就发觉始皇帝一统天下不是错,反而是唯一的止战之道。


    故汉室初定,他就有隐退之意,也未入韩国辅佐韩王信。


    得知韩王信投降匈奴时,张良只叹韩国就此而亡,不再有复国之念。


    并无……半分愧疚。


    此刻他仿佛再次直面“未曾谋天下民”的指责。


    不同的是,七十日前他只觉秦念的激将法过于拙劣。


    而如今,秦念分明未作此说,张良却不由得扪心自问:


    可曾谋天下民?


    可曾为韩民谋?


    【秦念:春秋战国的五百多年纷争,因秦一统天下而止。秦因军功爵制未能停下战争机械,三征南越也的确造成诸多伤亡——但那也远远好过华夏内战不止,百姓永无宁日。】


    【秦念:像陈胜这样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像刘邦那样有意承秦一统,朕都能理解。】


    【秦念:可想要复国的六国余孽只在乎一家一姓之利,不在乎百姓的死活!他们不仅想要分裂华夏、重演战国之乱,甚至还会勾结匈奴残害华夏百姓——开历史倒车的废物们,说他们是虫豸都算侮辱虫豸。】


    两朝的“六国余孽”都被辱骂得面无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