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原来这是借钱。
不能像白鹿皮币一般, 勒索到的钱就是他的。
但即便只是借钱,刘彻也知道纸钞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这是一笔随时可以借到的天量财富!
【朱元璋:……】
【秦念:朱重八,你将大明的信誉透支光了, 后世明帝无法再向百姓借钱,你朝亡国的另一大原因就是穷到发不出军饷。而异族能以三十万奴役一亿,也是因为大明百姓宁愿相信异族也不愿再相信你朱明。】
这话当然是秦念在恐吓剧本中的各王朝重视国家信誉。
百姓不再信任朱明,成化年间就被百姓拒用的大明宝钞显然不是主要原因。
大明宝钞主要是在财政方面影响明朝的存亡。
但她这话也不是毫无道理。
放在现代,国家信誉破产后换个执政党,推翻前任一切执政措施。
只要改革的方式正确,国家信誉就能慢慢恢复。
但在血缘继承制的封建王朝,不可能与前任皇帝完全切割——除非是改朝换代。
明朝再想发行纸钞,获取百姓信任的难度必然远超各朝。
正如北宋交子破产后, 南宋又发行会子, 但百姓并不完全信任, 始终无法足额使用。不久后会子市价下跌,百姓迅速弃用。
【朱元璋:朕当如何弥补?】
朱元璋此刻才明白,肆意发行纸钞实则是透支大明的国家信誉。
只借不还,谁还愿意借?
最终大明宝钞如同废纸, 这就是后果。
朱元璋只能询问当如何弥补。
………
燕王朱棣和皇帝朱棣都紧紧盯着天幕。
前者大明宝钞已经贬值九成以上。
后者更是贬值百中九十八!
宝钞的贬值, 竟是国家信誉的崩塌!
【秦念:欠债还钱, 天经地义。你发行了多少纸钞,就是欠了百姓多少钱——发行十七年,把国库清空你也还不起这笔巨债。】
【朱元璋:……】
想到大明十七年来发行了数亿贯大明宝钞,朱元璋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他竟是欠下如此巨债?
【秦念:还有更惨的——朱棣,看着你爹给你留下的天量巨债, 请问你现在是什么心情?】
【朱棣:……】
燕王朱棣:“……”
看着天幕上的自己沉默以对, 朱棣同样无言。
他还没靖难成功, 就已经要面临父皇留下的这笔巨债了吗?
甚至还有朱允炆欠下的债。
………
完全没被提及的朱允炆极为茫然。
他明明就在群里,但秦念似乎只认可燕王朱棣。
可看天幕看到现在,朱允炆竟觉得秦念这么做无可厚非。
………
明朝之前的诸帝皆是深感庆幸。
于开国皇帝,便是原来他们还有“国家信誉”未使用。
于其他皇帝,那便是先帝原来给他们留下了未曾被透支的“国家信誉”。
这大明欠下的“巨债”,不好还啊。
【秦念:朱重八,朕现在说你朝是自古以来最穷的一朝,你有异议吗?】
【朱元璋:……无异议。】
开国便欠下如此巨债的王朝,仅有他大明。
还就是他朱元璋欠下的。
【秦念:既然你承认了,朕为大明百姓计,只能帮你捋捋怎么还债,来重建百姓对国家的信任。】
【朱元璋:请秦皇教我!】
朱元璋终于体会此前五个皇帝对秦念为何那般礼遇。
大明的“巨债”,朱元璋清楚所有臣子、甚至全天下都给不出还债的办法。
十七年的时间里,大明宝钞发行了数亿贯之巨!
但秦念居然可以给出对策!
想到秦念提出“纪念钞”这等奇策,朱元璋相信也只有她能助大明重建国家信誉。
【秦念:在说如何还债之前,朕必须先谈你的反向朝贡。】
【刘彻:反向朝贡?明朝向异族朝贡?】
心情极佳的刘彻再度出言。
贫困之际,骤然发现祖宗其实还给他留下了“国家信誉”这笔“巨财”,他怎能不喜?
虽然纸张都还没做出来,但刘彻向来自信。
【朱元璋:朕只是厚往薄来……】
这话还没说完,朱元璋就知道秦念会怎么骂他。
于是尾音几近于无,可惜依旧为天幕所收录。
【秦念:朱重八,你是在强借百姓的钱,用来给全世界朝贡。】
【朱元璋:……】
朱元璋无言以对。
大明宝钞就是在“强借”百姓之财。
而厚往薄来,就有如负债之人用借来的钱赏赐他人。
【秦念:诸藩国为了获取巨利称颂几句天朝上国,你大明的皇帝就乐得找不着北,开开心心给异族送钱,这是何等愚蠢的行径?】
【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这么做的人不止朱元璋,那自然是三个明帝一起挨骂。
【秦念:这不叫万国来朝,这叫你朝万国。】
【朱元璋:朕原以为这是重义轻利,以颁赐之法获取藩属国的臣服,是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刘彻:这不就是以朝贡来换取一时安宁?】
大汉以和亲的方式与利匈奴,就是换一时安宁。
刘彻太清楚其中的耻辱,才会立志灭胡。
【朱元璋:……】
【秦念:汉朝以和亲朝贡为耻,最终由汉武帝一雪前耻。而明朝,竟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朱重八,知道当时的外国人是怎么评价你朝的朝贡体系吗?】
【朱元璋:……】
朱元璋惊疑不定。
难道“反向朝贡”是外国人的看法?
【秦念:“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场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更像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
这句话出自《利玛窦中国札记》。
一个传教士都能看出来的事实,明朝的皇帝却沉浸于“万国来朝”的“盛景”。
秦念也不知道明朝的皇帝是真被骗还是假被骗。
她只能猜测:
明太祖确实有可能被蒙骗,因为臣子就算看出端倪也不敢指出他的过错,否则极易引发杀身之祸,甚至连累家族。
而往后的大明君臣,碍于明太祖的威望,根本没人敢把“太祖皇帝被骗了”摆在台面上。
【朱元璋:竖儒误朕!】
刘彻刚露出的笑容瞬间消失。
甚至他从朱元璋的怒声中想到儒家被秦念讥讽过的主张:柔远人。
这些当诛的竖儒!
………
朱元璋气得面目扭曲。
看向众臣的目光如同刀割一般!
此前的过错多为他之错,但这“你朝万国”不是——
就是这些臣子在愚弄他!
【秦念:你朝的臣子为什么全在骗你,你心里没点数?只是谏言“分封太侈”的叶伯巨都被你杀了,指出“厚往薄来实则是你朝万国”的臣子不得被你诛九族?】
【朱元璋:……】
朱元璋这才意识到确实不该杀敢于进谏的官员。
洪武九年十一月,平遥训导叶伯巨应诏上言,以汉景帝的七国之乱谏言他不要分封诸王过多封地。
朱元璋却以“间吾骨肉”为由,将其下刑部狱,死狱中。
可叶伯巨没说错。
“分封太侈”的结果,是大明二世内战。
【朱元璋:朕会尽快修正朝贡之政,并厚葬叶伯巨,封赏其后人。往后……朕不会再因谏言而杀臣子。】
洪武一朝的文武百官看着陛下的承诺,心思各异。
能在朝为官活到现在,或许不怎么了解“经济”“数学”,但绝对了解陛下。
“不会再因谏言而杀臣子”。
得罪陛下,就会因为别的事情被杀。
就算陛下真不杀谏臣,也还可以免官、下狱、流放。
但总有臣子不怕死,只怕牵连家人。
既然陛下有如此承诺,他们就敢冒死进谏。
【秦念:说完朝贡政策,就得说你的“不征之国”——竟然还有勒令子孙后代只许挨打不准还手的祖训?】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命礼官移书责其王,并责其征夷将军,示以欲征之意”。
结果倭国回复“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羞”。
随后“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秦念看完这段记载只觉怒火中烧。
《皇明祖训》记载“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绝的居然只是朝贡,倭国依旧位列不征之国。
关于不征之国,有“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的例外条款。
但看倭寇之患就知道:
只要不是以国家名义攻打明朝,那就不算“来扰我边”。
这就是只许挨打不准还手。
【朱元璋:朕所定的不征之国,皆为限山隔海,僻在一隅之地,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远征不过是贪一时战功。】
【秦念:你管百年间能够开采出两亿两白银的倭国叫做“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朱元璋:???】
朱元璋目瞪口呆。
现在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折合白银也不到千万两!
此刻他明白秦念为何说能助他还债,以重建百姓对国家的信任——
这倭国一年就能开采出两百万两白银?
………
“臣请命,为陛下取倭国!”
李世民看着踊跃请战的武将,想起倭国的遣唐使现在就在国子监内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