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刘彻欲要为高祖辩言, 但张了张嘴还是闭上了。


    韩信如果要反,何必等到被软禁之时?


    【秦念:史书记载陈豨被任命为代丞相,向韩信辞行, 然后韩信拉着他的手怂恿他谋反。】


    这话连小刘恒都知道是假的。


    他只见了义父这一次,只看义父对待樊哙的态度,就知道他绝对不可能看得起陈豨。


    更别说拉着陈豨的手怂恿他谋反。


    韩信此时却没有先前那般愤怒。


    他终于看清了刘邦的面目。


    此前是不甘心,不甘他的忠诚与信任被刘邦辜负。


    他的怨恨,也是来源于过往的君臣相得。


    可此刻他才发现,君臣相得或许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唯有知遇之恩为真。


    【秦念:陈豨是什么东西?勾结匈奴劫掠边民的人渣,你将韩信与他并论?】


    【刘邦:……】


    秦念不信韩信谋反还有一个理由。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就是说刘邦去平陈豨之乱时想带上韩信, 韩信为了在长安谋反策应陈豨, 故意称病不去。


    但是——


    刘邦被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的时候, 吕雉都不敢把韩信放出长安。


    怎么平陈豨之乱,刘邦就敢起用韩信了?


    【秦念:谋反的方式,是韩信与家臣密谋,准备趁夜假传诏书放出罪犯奴隶, 组织他们去袭杀吕雉和刘盈?这么草率的谋反计划, 会是熟知兵法的韩信想出来的主意?】


    韩信只觉可笑。


    他被软禁在长安, 侯府之外的卫士都是刘邦刻意安排,用于监视他的出行。


    侯府内的侍从也是刘邦的人,监视他的言行举止。


    家臣?


    他独自被擒来长安,哪来的家臣?


    ………


    秦念认为的草率,指的是诏书没那么好伪造, 二则罪犯奴隶手里没有兵器。


    就是刘据造反, 也得卫子夫“出武库兵”。


    军械、军卒, 二者缺一不可。


    韩信只要不是疯了,就不会想着带手无寸铁的罪犯去攻打皇宫。


    【秦念:密谋还被家臣举报,这么巧合又草率的吗?随后萧何将韩信骗进长乐宫,吕雉派人将他斩杀。】


    【秦念:后一句倒是有可能是真的。韩信重情,你能在云梦泽骗他一次,萧何当然也能在长安再骗他一次。】


    【刘邦:……朕不知往后之事。】


    萧何。


    韩信眼眶微红。


    刘邦废他为淮阴侯后,他最信任的人就是萧何。


    不管他信任的是谁,都会遭到辜负?


    “义父……”


    刘恒紧紧抓住义父的袖子:“阿父错了,萧何也错了,我定不会负你!”


    韩信沉默。


    他想起秦皇曾言及的一句话:


    “汉朝皇帝多是些冷血的政治动物。”


    韩信缓缓点了点头。


    刘恒松了口气。


    韩信没有看他,看的是天幕。


    他不会再信汉朝的皇帝,但他愿意再信一次秦朝的皇帝。


    此前设法救他、如今正为他鸣不平的后世秦皇。


    ………


    秦念以最坏的角度推演韩信“谋反”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早在刘邦离开长安之前,就已经和吕雉定下杀韩信的计策。


    因为韩信没有谋反的能力,被软禁的人也不太可能有私兵和家臣。


    韩信死后,史书也没有记载吕雉对他的“家臣”“同党”下杀手,仅仅只有“夷信三族”,这简直就是秘密处决,可以说极为不合理。


    所谓的“家臣”“同党”大概率根本不存在。


    吕雉想杀韩信太容易了,也不需要让萧何去骗他。


    与萧何合谋骗韩信入宫的唯一目的,就是假装“韩信有谋反的能力,所以吕雉需要以计骗韩信入宫”。


    从一开始,就是刘邦要杀韩信,而且是要韩信背负着骂名去死。


    【秦念:韩信临死前说:“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于是被夷三族。】


    【秦念:这话朕信他说了,因为他确实没什么情商。你诏令齐国抓到蒯彻,蒯彻说他是各为其主,你赦免了他。】


    【刘邦:……】


    “阿母,你不要哭!”


    韩信见韩母落泪,连忙去为阿母拭泪。


    可韩信越是乖巧,韩母就越是心痛。


    是她将信儿教得太信任君王,才会落得如此下场。


    万幸,这一次信儿要去效忠的是秦皇。


    是“没有辜负任何一个功臣”的“祖龙”!


    ………


    秦念越是回忆韩信的过往,就越是为他不平。


    汉高祖“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喜是真的。


    怜却未必。


    都说汉武帝冷血,汉武帝的冷血可不就是遗传自汉高祖?


    【秦念:说到蒯彻之计,就得说到韩信杀龙且之后,项羽派使者去找韩信,告诉他你容不下他,试图说服他背叛你,三分天下各立为王。】


    【秦念:韩信这个傻子说什么“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最终还真因为不背叛你,死在你手里。】


    嬴政再度颔首。


    韩信此人,天赋卓绝,又忠心耿耿。


    秦念不断讲述韩信的过往,应是在劝他务必重用韩信。


    “授我上将军印”。


    既然如此,待韩信入咸阳,就以大将军拜之。


    并不知道韩信未满十岁的嬴政如是想。


    韩母抱着小韩信痛哭失声。


    她可怜的信儿!


    【刘邦:朕不知此事!】


    刘邦确实不知此事。


    他若是知道,蒯彻也不会直到韩信死后才被刘邦所捕。


    韩信看着自己曾经的誓言,百感交集。


    虽死不易。


    如果刘邦只是以“不能信”“不敢信”为由杀他,韩信认了。


    没有汉王,就没有能够封王拜相的韩信。


    他认。


    不过是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但刘邦不该诬他谋反。


    他秉持忠义之心,无论汉王是调走他的军队、还是违背承诺改封楚王,他都能以臣事君。


    唯独被诬谋反,是否绝他所秉持的一切。


    【秦念:你抓到蒯彻的时候就知道了。因为蒯彻也是这么劝韩信,韩信也是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他。】


    【秦念:但你为了汉室的声誉,为了让后世的武将自觉遵从所谓的“为臣之道”,还是让他背负着谋反的罪名死去,更可耻的是编造钟离眜之事来侮辱他。】


    韩信之死,在历史上其实可以说是必然。


    甚至都不仅是刘盈无能的问题,连汉高祖本人都极为忌惮韩信。


    这从挟制称王之前,韩信连侯爵都未曾受封就可以看出来。


    他唯一的生路,或许就是同张良一样自请一县之地,且他必须自愿永不踏出长安。


    由于刘盈实在无能,其实连这条生路也相当渺茫。


    韩信被削为淮阴侯后,樊哙还跪着迎送他,就可以看出韩信在武将中有着可怕的声誉。


    秦念最为之不平的,也不是韩信被杀。


    而是汉高祖实在不该在韩信身上加诸各种罪名。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秦人皆知“死而非其罪”,过错在于秦昭襄王。


    可韩信之死,却被汉史认定为谋逆被杀,还是两次谋逆。


    甚至以钟离昧的自刎,将韩信塑造成卖友求生的小人。


    实在可叹。


    【秦念:又一个冷血的政治动物。】


    【刘邦:……】


    【刘彻:……】


    韩信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样真的想要谋反。


    他曾以为幸遇明主,君臣相得,才会独自前往陈县朝觐。


    他曾以为凭借他对汉室的功绩,刘邦不会杀他,才会在被软禁长安时,丝毫不掩饰怨恨。


    可他错了。


    ………


    李世民长叹。


    他竟然因为汉室改史,误会韩信这么多年。


    甚至也不只是他,韩信一直都在被人误解。


    司马迁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错了。


    韩信本就可以与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


    只是无论韩信如何做,哪怕是不挟制封王,汉高祖也容不下他。


    功高,震主。


    才高,危主。


    【秦念:在屠城成风的秦末,就连被司马迁誉为“仁而爱人”的汉高祖,也有屠城之举,而韩信是难得的不曾屠城的将军。】


    各朝黔首肃然。


    战乱之际,对于普通的黔首而言,屠城就是最可怕的噩梦。


    韩信却不曾屠城?


    兵仙……果真是兵仙!


    【秦念:赵国陈馀不听李左车的计谋,韩信以背水一战灭赵,以对待老师的方式对待李左车,遵从他的建议说降燕国。这足以说明韩信不是全然目中无人的人。】


    在秦念看来,韩信情商确实不高,总是被信任的人所欺骗,天真地以为刘邦容得下他。


    但他绝对不是“伐己功”“矜其能”的人。


    他挟制称王,是因为刘邦一直不给他封王,甚至不曾告诉他什么时候能够称王。


    可韩信依旧不敢直接讨要齐王之封,要的还只是“假齐王”。


    他会因为知道李左车的计策能生擒他,就执弟子礼对待李左车,恭敬地向他询问攻燕讨齐的办法。


    李左车也在此次献策中留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