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什么是根本
作品:《大明:我要当乞丐,老朱却让我当国师》 “既然如此,那我问你们!”
“如果打仗,到底打的是什么?”
凌峰说道。
“这还用说嘛!”
“当然是兵力,武将的战略战术,还有武器的强度!”
朱棣说道。
对于打仗一事,他十分有兴趣。
尤其那些打仗的一些计策,更是痴迷不已。
他在做梦的时候,也梦见自己一起去北伐。
“你说的这些东西,的确是打仗的关键。”
“遗憾的是,都不是根本!”
凌峰说道。
“根本?”
朱棣一脸疑惑。
根本,到底是什么意思?
下一刻,朱棣朝着徐妙云看去。
徐妙云看着他,也是一脸疑惑。
打仗这方面的事情,她也是了解很少。
自己的父亲徐达,虽然是大明开国第一大将军。
但是,打仗方面的事情,他怎么可能跟一个女孩子说呢?
“难道是兵法韬略?”
朱棣说道。
“不是……”
凌峰苦笑道。
他心里明白,真正的战争,还得对两人普及一下。
那些小说评书,可是把世人给害了。
一个个认为打打杀杀,那才是战争。
但实际上,真正的战争跟他们心中所想,根本就不一样。
不过,这怎么可能怪他们呢?
绝大多数的人,毕竟他们也没有上过战场。
对于战争的了解,他们也仅限于此。
“如果你认为打仗的根本,在于兵法和战术。”
“现在,我问一下你们!”
“诸葛亮,他为什么会失败?”
“按照常理来说,他北伐应该正常才对!”
凌峰说道。
朱棣和徐妙云闻言,心里微微一怔。
“归根到底,还不是因为司马懿。”
“他那人老奸巨猾、道德败坏!”
“诸葛亮再怎么聪明,怎么可能斗得过司马懿那样的小人呢?”
朱棣说道。
一旁的徐妙云,倒是明白了很多。
“司马懿的成功,应该是在粮草和兵力充足。”
“他可以失败,而且还是很多次。”
“但中原那里,可以供给他源源不断的粮草和兵力。”
“诸葛亮,则是一次的失败的都无法承受。”
“北伐路程遥远,无法得到补给!”
徐妙云说道。
“对,说得没错!”
“后期的所有补给,这才是打仗的根本。”
“兵法和战术,都会打仗的点缀而已!”
“补给足够,就算是没有兵法,一样可以平推过去。”
“否则,诸葛亮再聪明能干,又能如何?”
凌峰说道。
朱棣闻言,也是明白了很多。
自己每天做梦,都想着打仗。
可是,居然连打仗的根本都不知道!
最重要的东西,反而是一直被他忽视的后勤。
“凌先生,汉初时候的韩信。”
“他不是靠着兵法,才把大汉的江山给打下来的吗?”
朱棣说道。
他感觉韩信的成功,可不是靠的后勤。
“韩信的成功,总是受到世人的夸赞。”
“当然,韩信的确勇武有智。”
“但是,世人总是忘了萧何的后勤功劳。”
“甚至所有人认为,萧何根本就没有资格位列汉初三杰?”
“但在我的眼中,萧何不但有资格位列汉初三杰。”
“而且,绝对三杰之首!”
“如果没有他管理的后勤,大汉真的会成功吗?”
“萧何的所有功劳,只是被接班人给忽视而已。”
凌峰说道。
他想借此典故,让朱棣和徐妙云明白后勤的重要性。
历史在千百年来,被世人曲解了很多。
那些被遗忘的人,也是时候为他们正道了。
闻言,朱棣感觉豁然开朗。
“原来如此!”
“我以前的视野,实在是太过狭隘了。”
“打仗的根本,居然是后勤。”
“但我将这些东西,全部都给疏忽了。”
朱棣说道。
“凌先生,我终于明白了。”
“战国时期,韩国当时建议秦国,要修建郑国渠。”
“其中的想法,也是想要搞垮秦国的后勤。”
“实际上,他们早就知道。”
“打仗的根本,就是后勤。”
徐妙云说道。
凌峰话中的意思,她不但明白。
而且,还举出了历史来说明。
“妙云,果然明白了我的意思。”
“韩国当初建议秦国修建郑国渠,的确就是想要将秦国的后勤进行消耗。”
“但实际上,谁也没有想到。”
“因为郑国渠的出现,反而提高了秦国的粮食产量。”
“秦国的后勤,也因此而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韩国当时的建议,反倒是帮了倒忙!”
凌峰说道。
“大明的四次北伐,你们说,消耗的到底是什么?”
“也是后勤啊!”
“大明初期,税收极少。”
“皇上在那个时候,又想着休养生息。”
“那些足够的补给,从什么地方来?”
“汉唐初期,防守期可是几十年!”
“可是,大明呢?”
“反倒是不断的北伐!”
“后勤,到底从哪里来?”
凌峰继续说道。
徐妙云一阵沉默之后,这才回过神来。
“凌先生,大明的洪武宝钞,此时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朝廷的税收,根本就不足支持北伐。”
“但是,朝廷却可以大量的印制宝钞。”
“宝钞足够之后,就可以从民间不断买进粮食。”
“大明军队的补给,也就不用担心了。”
徐妙云说道。
宝钞的作用,她终于明白一些。
短时间之内,宝钞的确给大明提供一定的补给。
跟金银铜钱相比,也是方便了很多。
大明只要不停的印制宝钞,军队就能够得到补给。
听到徐妙云的话,朱棣终于明白凌峰的意思。
这一刻,他感觉恍然大悟。
“北伐跟宝钞之间的关系,原来在此!”
“突然之间,我想了起来。”
“大明每一次北伐,朝廷都会大量的印制宝钞。”
“没有宝钞,怎么从民间购买粮食?”
“大明的军队,又怎么可能得到补给?”
朱棣说道。
他在之前,经常跟着大哥朱标,处理一些朝政上的事情。
大明印制宝钞,他也听说过。
每一次北伐之前,朝廷都会大量印制一次宝钞。
“宝钞为什么会贬值,这下你们应该知道了吧?”
凌峰说道。
“大明大量印制宝钞,而宝钞又远远不断流进百姓手里。”
“随着宝钞的增多,贬值就是正常的事情。”
“最后,也就值不上宝钞上面的面值了!”
徐妙云说道。
“对啊,就是这样!”
“实际上,我们将宝钞,直接理解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