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刘伯温的办法
作品:《大明:我要当乞丐,老朱却让我当国师》 胡惟庸哑口无言。
他刚才还想利用这个政策,减少他的罪名。
现在看来没希望了。
“既然你们没有办法,朕倒是有个建议。”
“以科举的名义,从全国各地招揽天文方面的人才。”
“在所有人心中,科举是最神圣的考试。”
“朕相信,以科举的名义,那些人心中的担忧,一定可以扫除。”
朱元璋说道。
闻言,众人震惊不已!
皇上居然要再开启科举?
不是刚刚废除科举吗?
怎么能够朝令夕改呢?
虽然是对科举进行大改革。
但这一步是不是迈得太大了些?
这一刻,李善长也终于明白。
皇上今天弄这么一出,就是因为科举。
“陛下,你真的决定好了吗?”
“科举年初才宣布停止。”
“现在重启,老百姓对朝廷,会不会失去信任呢?”
杨宪说道。
“是啊,陛下!”
“怎么能朝令夕改呢?”
“大明刚建国不久,现在人心还不稳定。”
“如果再兴科举,天下士人怎么信任朝廷?”
“科举已经停止,那就继续停下去。”
一些官员纷纷建议。
他们不希望再次开启科举。
表面上看着,他们是为了朝廷的信誉。
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的仕途。
“你们是怕失信于民?”
“我看科举停止才会失信于民。”
“科举才停止半年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士人在暗中骂朕了。”
“如果长期停止下去,天下士人都会对朕失望。”
朱元璋说道。
随后,他将话题转移到天文上。
“话又说回来,现在朝廷急需大批人才。”
“再不赶紧招揽人才,那些无用之人,只怕会越来越多。”
“你们有谁懂天文之法?”
朱元璋大声询问。
众大臣脸色变黑。
这个问题将他们死死拿捏。
文武百官没有一人懂天文之法。
朝廷现在又急需这样的人才。
他们没用,还阻止朝廷科举,说得过去吗?
“既然你们想不到其他办法,那就按照朕说的办!”
“再兴科举,也是一件好事!”
“如果真的能够招揽懂得天文的人才,大明的历法和农业就可以大兴起来。”
朱元璋说道。
只要把历法改变,就可以造福天下百姓。
“陛下,天文可是天下神器,怎能假于百姓呢?”
“如果让百姓探索天文之事,岂不是有损大明天命!”
杨宪说道。
天文涉及面太广。
不但天气气象跟它有关。
还涉及到天人感应和立国之本。
除了皇家的人,没有谁可以探得天象。
这些东西,平民百姓更没有资格知道。
“那你觉得,大明神器重要,还是老百姓的收成重要?”
“在朕眼里看来,老百姓的收成,才是大明真正的神器!”
“老百姓按时播种收获,他们可以丰衣足食,还有可能造反吗?”
“你们这些读书人,这么长时间还不知道孰重孰轻?”
朱元璋怒斥道。
眼前这群大臣,他越来越失望。
这么多年的官真是白当了。
张口闭口就是天命。
在乎的东西,纯粹是自己的职位。
“陛下,百姓收成和皇家神器一样重要。”
“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选择其中之一,对大明都是有害的。”
杨宪说道。
“大胆杨宪!”
“你数次顶撞朕,是想找死吗?”
“你们不是提不出来意见?”
“朕提出来,又被你们否认!”
“到底什么目的?”
朱元璋大怒道。
“陛下,微臣一直心系大明!”
“恳请陛下明鉴!”
杨宪跪地道。
接着,一半大臣跪在地上。
他们行为非常明显。
杨宪的意思,就是他们的意思。
“看来改革真的很难。”
“凌峰说得太对了。”
“朕要完成这件事情,非要流血才能办到吗?”
朱元璋暗自道。
“退朝!”
朱元璋挥手道。
科举的再兴,还得从长计议才行。
这件事情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但历法的纠正,必须赶紧想办法。
回到御书房之后,他依旧为了此事十分着急。
“凌峰既然说他知道误差的时间。”
“朕就想办法,让他把方法透露出来。”
“先对历法进行修改,不就行了吗?”
朱元璋呢喃道。
突然之间,他想到了一个妙计。
……
徐府。
卧室中。
马皇后已经让人把刘伯温请了过来。
刘伯温虽然站了一上午,十分疲惫。
但他还是来到了徐府。
打算以风水之术,看看徐家的形势到底如何。
他看了谢氏和徐辉祖的面相。
没有发现了什么异样。
一时之间,他也感到很奇怪。
“刘基,你有没有看出一些端倪?”
“谢氏和辉祖的病情,是不是有什么邪祟之物侵入?”
马皇后说道。
“启禀娘娘,臣观察了半天,这里并没有任何邪祟之物。”
“谢氏跟徐辉祖的虐疾,跟邪祟压根没有关系。”
刘伯温说道。
“你确定?”
“臣确定!”
“那你知不知道一些治疗虐疾的偏方?”
马皇后听到刘伯温的话,有些失望。
只能死马当着活马医。
看看他对虐疾有没有治疗方法。
“启禀娘娘!”
“臣对这虐疾倒是有些明白。”
“数百年来,那些医生都被青蒿所限制。”
“甚至青蒿的作用,已经开始被人否认!”
“但臣觉得还得从这方面下手。”
刘伯温说道。
“又是青蒿?”
“你们这些人,怎么就如此执着呢?”
马皇后说道。
青蒿之法,之前已经进行治疗。
可没有什么用啊!
“启禀娘娘。”
“青蒿的确可以治疗虐疾。”
“不过……”
“不过什么?”
“只有百分之一的青蒿,才有治疗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