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推行不易
作品:《大明:我要当乞丐,老朱却让我当国师》 “凌先生,没有什么味道啊……”
“血腥味!”
“血腥味?”
“不错,话是简简单单,但却会多出很多血戮杀伐。”
“难道你真的以为,改革税制那么简单?”
“啊?什么血戮杀伐?”
看到凌峰的眼神,朱棣被吓到了。
“改革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凌峰望着天色,不由得一声长叹。
更替,进化,改革。
背后隐藏着无情的杀戮。
朱棣听说过张俭跟杜根的典故。
诗中绝笔意味,自然能体会到。
“凌先生,这首绝笔出自哪位先人?”
“我体会到了其中的凄婉和豪迈。”
“如果不是悲痛到极致,怎么可能有如此笔力?”
朱棣说道。
“他是一位英勇就义的改革者,名叫谭嗣同。”
“他不是什么先人。”
“不过,你也可以把他当是跟大明类似的另外一个国度。”
“实际上,他是有机会逃走的。”
“但就是为了改革,他宁可牺牲自己。”
凌峰说道。
为了大义、改革,谭嗣同甘愿就义。
不过,朱棣却有些不解。
“既然有机会逃走,为什么要甘愿就义?”
凌峰听到他的话,摇头笑了笑。
“要逃到什么时候?”
“卫鞅就能逃,但他逃到大秦边境时,那里的百姓收留他吗?”
“正是因为他的严苛之法,百姓才没有胆量随便收留陌生人。”
朱棣保持沉默。
很快明白过来。
所谓的改革,也许比战争更加恐怖!
只不过被他想得太过美好而已。
“也许,谭嗣同能够逃走。”
“但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他看透了一切,才会如此慷慨就义。”
凌峰继续说道。
……
谭嗣同的义举,朱元璋也被感染。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能够写出如此好诗的人,绝对是诤臣、直臣。”
“这样的人不被君王重用,真是可惜!”
朱元璋说道。
谭嗣同的君王,绝对是一个有眼无珠的人。
“这样的皇帝,怎么有资格得到如此好的人臣。”
那些贪官污吏,都不是他最痛恨的。
他最痛恨的,是那些无能的君王。
贪官污吏,可以整治。
可一个昏君,天下和朝廷就会被搞得乌烟瘴气、一败涂地。
“父皇,即便是明君,某些时候,也不得不杀忠臣啊!”
“秦孝公、汉景帝不是明君吗?”
“可卫鞅和晁错也难逃一死啊!”
朱标说道。
明君同样有无奈的时候。
“他们还是无能。”
“朕开创大明,绝对不同于前朝。”
“死在朕手里的人,都是奸臣,不是忠臣!”
朱元璋说道。
……
酒楼门口。
“凌先生,不就是一个改革吗?”
“又不是什么起义谋反!”
“怎么偏要流血牺牲?”
朱棣说道。
“那我问你一句话。”
“改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凌峰说道。
“本质?”
朱棣一愣道。
“本质就是将一些人的东西,给到另外一些人的手里。”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你明白这个道理吗?”
凌峰说道。
这一次,他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好像明白了!”
朱棣点点头。
一些人为了争抢吃食,彼此争得头破血流。
为了祖业和家产,必然拼个你死我活。
“臣子流血,还是轻微事件。”
“有些改革,还把自己的命丢了。”
“王莽怎么灭亡的,你应该清楚吧?”
凌峰问道。
“知道!”
“王莽那个老东西,跟董卓、曹操一流。”
“不但窃取神器,还把皇上杀害。”
“这样丧失天命的人,注定要灭亡!”
朱棣恨恨道。
王莽、董卓、曹操、秦桧,被列为四大奸臣。
可见对他们是多么的憎恨!
“实际上,王莽的灭亡,也是因为改革。”
“你有所不知,王莽改革时期,得罪了贵族、士绅。”
“得罪了天下的老百姓。”
“可以说,就是因为他的一场改革,把各个层次的人都得罪了。”
“他不灭亡,谁灭亡?”
凌峰说道。
“什么?”
朱棣瞪着双眼。
这个观点,可从来没有听说过。
王莽在他心里就是一个蠢才而已。
其所作所为,是想恢复周朝时期的井田制。
每一户人的家里,至少要拥有百亩土地。
无奈之下,只好从那些贵族、士绅手里把土地抢夺过来。
那些贵族、士绅怎么可能愿意?
但这样的政策对老百姓来说非常好。
老百姓有了土地,再也不用担心生活问题。
一方受损。
一方得到新的利益。
王莽到底做了什么?
为什么连老百姓都得罪了?
“推行改革的时候,遇到了问题。”
“他对百姓的许诺,没有做到。”
“关键他强制规定,土地不允许买卖。”
“要知道,一些老百姓家中遇到事情,必须卖土地才可以解决。”
“可官府又不让。”
“于是,老百姓将土地卖到了黑市。”
“土地价格变得更加低贱。”
“只是一纸公文,便将士绅的利益破坏了。”
“那些士绅为了出气,撒到了老百姓身上。”
“老百姓的怒火,又转移到皇上的身上。”
“最终导致了起义。”
凌峰道。
历史上,王莽的改革的确是个典型的例子。
后人甚至怀疑王莽是穿越者。
实际他只是个复古者而已。
当时他的改革政策,也符合那个时代。
“原来如此!”
“改革的推行,注定会流血。”
“但推行下去,还是会流血。”
朱棣说道。
……
凌峰讲述的历史,朱元璋和朱标在二楼听在心里。
早就已经定论的历史,居然有不一样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