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没有那么简单
作品:《大明:我要当乞丐,老朱却让我当国师》 “所谓法律,便是道德的底线!”
“这话精辟啊!”
朱元璋感叹道。
“父皇,儿臣认为,管理百姓就需要道德!”
“利用儒家礼仪,可以更深层次纠正百姓的行为。”
朱标说道。
一直以来,他都是学习儒家大儒。
对于朱元璋的严苛法律,素来就不喜欢。
要规范百姓,只有利用礼法来约束。
“这样做虽然可以,但礼法多了,伪君子就会出现更多。”
“凌峰说得对,法律就是道德的底线。”
……
“兼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的矛盾?”
凌峰问道。
闻言,朱棣沉思起来。
“我感觉会导致国家和老百姓之间出现矛盾。”
“最终就是老百姓起义!”
“可是,老百姓为什么要起义呢?”
“他们没有土地,生活无法过下去。”
“那没有土地,老百姓为什么还要交税?”
朱棣挠了挠头。
“有多少人就必须交多少税。”
“否则,国家的财政从何而来?”
把话说完,朱棣突然感觉。
自己说的话,好像有些道理。
但似乎又没有道理。
一个没有土地的人,凭什么交税?
做一个乞丐和家奴,也比交税强啊!
越来越多老百姓在兼并后期没有田地。
连自己都无法养活,拿什么去交税?
这不是逼着老百姓谋反吗?
元朝末期,就是如此!
“没有土地的人,好像是不能交税。”
“但这国家财政又要崩溃。”
“而让没有土地的人交税,他们又要谋反。”
“怎么看都是一个死胡同!”
朱棣再次挠了挠头。
“如果非要让你选择一个的话,你会怎么选呢?”
凌峰说道。
“无论怎么选都是死路……”
“没得选……”
“不过,为了大局和国家的财政,只能先苦一苦老百姓了。”
“只有这样,国家的财政才不会崩溃!”
朱棣无奈之下,他做了这样一个选择。
“凌先生,我真是太笨了,你打我吧!”
“我不但不打你,还要夸你!”
“你……你夸我什么啊?”
朱棣听到凌峰的话,随之一喜。
“你虽然是笨了一点,但笨得可爱、真诚。”
“敢于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凌峰说道。
“……”
朱棣的兴致,瞬间被压了下去。
这是在夸人吗?
……
二楼。
“向没有土地的人征税,他们会起义。”
“如果不向他们征税,国家的财政又要面临崩溃。”
“无论怎么选择,都十分艰难!”
朱元璋说道。
国家一旦真被玩成这样,简直是无解。
“如果真要让朕选择的话,也会选择继续征收赋税!”
朱元璋无奈道。
一旦国家的财政崩溃,那就会面临更大的危难。
曾经的他,也是一个为民着想的人。
但当了几年的皇帝后,他对这个皇位越来越在乎了。
变成了连自己都讨厌的人!
“父皇,你不必自责。”
“我相信凌峰会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朱标说道。
……
“凌先生,这收税不是,不收税也不是!”
“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朱棣一脸不解。
“自然是向那些地主征收更多的税。”
凌峰说道。
“那些地主本来就交税啊!”
“怎么给他们加税?”
“给他们加多少?”
“给他们加多了,也不符合规矩啊!”
“如果地主们带头不服朝廷,后果只会更加严重!”
朱棣很疑惑。
这样的方法,在他看来不可取。
“所以,你的意思是,宁可向那些没有土地的老百姓征税,也不愿意给地主增税?”
“对,就是这样!”
“你这样做,合理吗?”
“虽然不合理,但是,合法!”
朱棣再次陷入纠结中。
似乎摸到了一些门道。
“凌先生,这个赋税,一开始就像是错的。”
朱棣说道。
“那你说说看,什么地方错了?”
“征税的基础,就不应该是个人!”
“你终于开窍了!”
“如果以个人来征税,最终会束手束脚,陷入困局。”
“但天下的赋税,总要有个固定的数据来确定。”
“虽然天下人数有一定变化。”
“不过,起伏不会太大。”
“以人丁征税,能够保证最起码的赋税。”
“如果不以人丁征税,那就需要另外一个固定的数据。”
“两者你会怎么选择?”
凌峰的话,又给了朱棣一个启发。
“固定的数据?”
“田产是固定的。”
“虽然会开发出一些新的田产。”
“但天下田产的总量,大致没有多大变化。”
“根据田产进行征税,才是最合理!”
朱棣十分激动道。
按照田产征税,是一个跨时代的改变。
“不错。”
“随着田产的增加,赋税就越来越多。”
“当然,那些皇族和勋贵,他们也得交税。”
“没有他们带头,那些地主怎么交?”
“田产越多,交税比重就更大。”
“兼并的速度就得到了限制。”
凌峰说道。
“田产越多,交税比重就更大?”
“凌先生,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朱棣说道。
“给你打个比方!”
“先拿十亩地、五十亩地和五百亩地来看。”
“十亩地的三十抽一。”
“十亩地到五十亩地的二十抽一。”
“五十亩的到五百亩地的十抽一。”
“类推下去,田产越多,田产税就更大。”
凌峰伸出手指,在地上画了一个小方格,用此代表土地。
使用这样的方法,便能限制那些地主。
朱棣看着地上的图形,感到精神恍惚。
征收赋税,原来还可以这样。
……
二楼。
朱元璋听到凌峰的解释,也是暗暗称奇。
“如果真用这样的方法,一个人拥有越多田产,那就越不划算。”
“毕竟要缴纳更多赋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