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山洞中的遗藏

作品:《丝路文明

    张北炀走过去,仔细观察着陶罐:


    “这应该是戍卒用来盛放日常用品的小陶罐,和壁画上的场景相互印证。看来这个山洞,很可能是当时戍卒用来存放物品或者临时躲避风沙的地方,壁画是他们在山洞里留下的记录。”


    此时,外面的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张北炀示意众人退出山洞:


    “今天先到这里,咱们先返回驻地,明天带齐工具和设备,再来对山洞进行系统性的勘察和保护。这里的壁画和文物,是咱们这段时间最大的发现,一定要保护好!”


    众人走出山洞,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兴奋。周航笑着说道:


    “没想到被熊追了一次,还能有这么大的发现,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苏芮也笑着点头:


    “以后再也不想遇到熊了,但这次的发现,一辈子都忘不了。”


    张北炀看着眼前的山洞,又看了看身边的师弟师妹们,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屯田竹简,到后来的青铜礼器、彩绘陶瓮,再到如今的山洞壁画,每一次发现都充满了意外和惊喜,也让魏晋时期西域戍卒的故事越来越完整。


    “走,咱们回去!”张北炀挥了挥手,“明天,咱们再来揭开这个山洞的秘密。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张北炀团队就带着考古工具,朝着西北土坡的山洞出发了。为了确保安全,林业站特意派了两名工作人员随行,还带来了防熊喷雾和红外监测仪。


    “昨晚我们在山洞周围布置了红外相机,从监测情况来看,熊没有再出现。”


    林业站的王队长一边检查装备,一边说。


    “不过大家还是要小心,咱们尽量集体行动,别单独离队。”


    张北炀点点头,对团队成员说道:


    “今天的任务主要是对山洞进行系统性勘察,周航负责拍摄壁画和文物的高清照片,做好影像记录;晓雨负责解读壁画内容,记录历史信息;苏芮准备文物清理工具,对地面露出的器物进行初步清理;赵磊和我负责测量山洞尺寸,绘制平面分布图;王队长,麻烦你们帮忙维持现场秩序,留意周围环境。”


    “收到!”众人齐声应道,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


    半小时后,众人抵达山洞。张北炀先让赵磊用卷尺测量山洞的尺寸:


    “长 10.3米,宽 3.2米,高 2.5米,洞口朝向东南,能避开西北风,确实是个躲避风沙的好地方。”


    他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对林晓雨说道:


    “你看洞口的土层,有明显的人工修整痕迹,说明这个山洞不是自然形成后直接使用的,是戍卒们特意清理过的。”


    林晓雨凑近洞口的岩壁,用手轻轻触摸:


    “没错,岩壁上有凿子的痕迹,虽然很粗糙,但能看出是人为加工的。而且洞口两侧的岩壁上,各有一个凹槽,说不定是用来固定木门的,千年前戍卒可能在这里装过木门,用来遮挡风沙和野兽。”


    周航则举起相机,开始拍摄山洞内部的全景照片:


    “我先拍一组全景图,再对壁画进行分区域拍摄,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他拿着相机,从洞口开始,一点点向洞底移动,连壁画上最细微的纹路都拍得清清楚楚。


    苏芮则打开文物清理工具箱,拿出软毛刷、竹镊子、放大镜等工具,蹲在地面露出陶罐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清理周围的沙土:


    “张哥,你看这个陶罐的底部,有个小小的‘郑’字,和之前陶碗碎片上的‘李’字一样,应该是主人的姓氏!”


    张北炀凑过去看,果然,陶罐底部有个清晰的阴刻“郑”字:


    “这说明这个陶罐是属于一位郑姓戍卒的,结合之前发现的‘王’字陶罐、‘李’字陶碗,能看出当时戍卒有在器物上刻姓的习惯,既方便辨认,也算是一种归属标记。”


    林晓雨此时已经走到洞壁中部,正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壁画。她突然惊呼一声:


    “张哥!你快来看!这幅壁画上画的是戍卒和牧民交流的场景!”


    众人立刻围过去,只见壁画上画着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戍卒,正和穿着皮衣、戴着皮帽的牧民交谈,旁边还放着几袋粮食和几张兽皮,显然是戍卒用粮食换取牧民的兽皮。


    “这太重要了!”张北炀激动地说。


    “之前咱们从青铜方盘的铭文推测,当时有戍卒与牧民交流,但没有直观证据。这幅壁画直接展现了两者的物资交换场景,说明当时戍卒和当地牧民的关系很融洽,是文化交融的直接体现!”


    林晓雨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


    “壁画中戍卒手持的粮食袋上,画着麦穗图案,应该是屯田种植的麦子;牧民手中的兽皮,从纹理来看像是羊皮,和之前牧民丢羊的情况相呼应,说明当时羊是牧民重要的财产。两者交换物资,既满足了戍卒对兽皮的需求,也解决了牧民的粮食短缺问题,是互利共赢的关系。”


    周航则用微距镜头拍摄壁画上的细节:


    “你们看戍卒的衣服,袖口和裤脚都有收紧的设计,这是为了适应戈壁滩的风沙天气;牧民的皮帽上还挂着耳罩,能抵御寒冷,这些细节都符合魏晋时期西域的气候特点和生活需求。”


    苏芮在清理完第一个陶罐后,又在旁边发现了一件铜刀,铜刀长约 15厘米,刀柄已经锈蚀,但刀刃依然能看出锋利的轮廓。“张哥,这里有把铜刀!刀柄上好像有花纹!”


    张北炀小心翼翼地拿起铜刀,用放大镜观察:


    “刀柄上的花纹是卷草纹,和青铜方盘上的云纹风格相似,应该是同一时期的器物。这把铜刀尺寸不大,更像是用来切割食物或处理皮毛的工具,不是军用武器,说明是戍卒的日常用品。”


    赵磊则在洞底发现了一堆麦壳:


    “张哥,这里有麦壳!虽然已经碳化了,但还能看出形状。”


    林晓雨立刻跑过去,用竹镊子夹起一点麦壳:


    “这是小麦的麦壳!和壁画上戍卒交换的粮食种类一致,说明当时戍卒确实在山洞里存放过粮食,这里不仅是躲避风沙的地方,还是个临时的储物点。”


    随着勘察的深入,壁画上的更多细节被一一解读:


    有戍卒们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陶碗里装着谷物,手里拿着烤肉;有戍卒修补衣物的画面,针线筐里放着丝线和碎布;还有戍卒仰望星空的场景,旁边画着简单的星象图,林晓雨推测,这是戍卒用来判断季节和时间的方式,体现了他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