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戍边士卒的头盔
作品:《丝路文明》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工作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张北炀带着大家,在三号探方周围又开辟了两个新的探方,希望能发现更多与魏晋屯田相关的文物。
这天上午,赵磊在新探方里挖掘时,突然挖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他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周围的泥土,发现是一个金属制品的一角。
“张哥,快来看!这里好像有东西!”赵磊兴奋地喊道。
张北炀赶紧跑过去,蹲在探方里,用小刷子轻轻清理着泥土。随着泥土一点点被清理掉,一个金属头盔的轮廓渐渐显露出来。
“是一个魏晋时期的铜头盔!”张北炀激动地说,
“这个头盔保存得很完整,对研究当时的戍卒装备有重要意义!”
大家都围了过来,看着这个铜头盔,眼里满是惊喜。林晓雨拿出相机,不停地拍摄着头盔的细节,嘴里还念叨着:
“太神奇了!这个头盔的造型和史料记载的魏晋时期戍卒头盔一模一样,而且上面还有一些简单的纹饰,应该是当时的制式装备。”
苏芮则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着头盔的出土位置、土层信息和尺寸:
“这个头盔高约 25厘米,宽约 20厘米,重量大概有 3斤左右,表面有一些锈迹,但整体保存完好。”
周航则兴奋地说:
“咱们最近的发现越来越多了,屯田竹简、铜带钩、陶罐、铜头盔,这些文物串联起来,就能完整还原魏晋时期戍卒的生活、生产和军事装备情况,咱们的《古承实纪》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张北炀小心翼翼地将铜头盔从探方里取出来,放进文物箱里:
“这个铜头盔咱们要好好保护,回去后尽快联系文物保护所,让他们派专家来做专业的检测和修复。”
下午,张北炀给文物保护所的李所长打了电话,告知了铜头盔的发现。李所长听了,非常兴奋:
“太好了!这个铜头盔是目前发现的魏晋时期西域屯田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戍卒头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们明天就派专家过去,对头盔进行检测和修复。”
第二天,文物保护所的专家如期而至。他们带来了专业的检测设备,对铜头盔进行了细致的检测。经过检测,确定这个铜头盔的年代为魏晋时期,材质为青铜,表面的纹饰是当时戍卒头盔的常见纹饰,而且在头盔内部,还发现了一些残留的织物纤维,推测当时头盔内部应该有内衬,用来保护头部。
“这个铜头盔的发现,填补了魏晋时期西域戍卒装备研究的空白,”李所长拿着检测报告,兴奋地说,
“之前咱们只在史料中看到过关于魏晋时期戍卒头盔的记载,没有实物证据,现在有了这个头盔,就能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戍卒装备情况。”
张北炀笑着说:
“这还要感谢咱们的考古团队,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有这么多的发现。而且,这些发现也印证了咱们之前的判断,这里确实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屯田遗址,是当时戍卒生活、生产和军事防御的重要区域。”
李所长点点头:
“以后咱们要加强合作,你们在前方考古发掘,我们在后方做好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共同为保护和传承西域历史文化努力。”
文物保护所的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铜头盔装进特制的文物箱,李所长临走前拍了拍张北炀的肩膀:
“这头盔后续修复好,我第一时间通知你们来看。对了,你们要是想扩大探方范围,有需要协调的地方,随时跟我们说,我们帮你们对接当地部门。”
张北炀握着李所长的手连声道谢,目送越野车消失在戈壁尽头,才转身对围过来的师弟师妹们说:
“咱们得趁着这股劲,重新规划下驻地和探方。这铜头盔的发现不是偶然,说不定这周围还埋着更多戍边士卒的文物,咱们不能错过。”
众人立刻围到工作区的遗址分布图前,周航顺手将相机挂在脖子上,指尖点着图上三号探方的位置:
“张哥,头盔是在三号探方东侧三米处发现的,按戍卒营地的布局,会不会东边是军备存放区?咱们可以先往东边扩探方。”
赵磊蹲在地上,用小石子在沙地上画着简易地图:
“我觉得还得往北边看看,上次修引水渠时,我在北边的土坡下看到过几块带夯土层的土块,说不定是当时的营房遗址,营房附近肯定有士卒留下的生活用品。”
林晓雨翻开考古日志,指着其中一页记录:
“之前清理的竹简里提到‘东屯五十卒,北营三十帐’,这说明东边是屯田区,北边是营房区,咱们可以围绕这两个区域扩大探方,同时把驻地也往中间挪一挪,方便两边兼顾。”
苏芮拿出卷尺和笔记本,抬头说:
“那咱们得先丈量下现有驻地的面积,再规划新的工作区、文物临时存放区和生活区。现在的土坯房太小了,要是后续发现大批量文物,连整理资料的地方都不够。”
张北炀点点头,接过苏芮手里的卷尺:
“那就分工行动。赵磊、周航跟我去丈量探方和驻地范围,标记出要扩建的区域;晓雨、苏芮留在驻地,统计需要新增的建材,列个清单,咱们下午去县城采购。”
戈壁滩的正午阳光正烈,张北炀三人拿着卷尺在沙地上穿梭,每确定一个标记点,赵磊就用红色喷漆在石头上做记号。周航举着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地形,时不时停下来记录:
“张哥,你看这边的土层颜色比其他地方深,会不会是当时的垃圾坑?要是能找到垃圾坑,说不定能发现更多生活遗物。”
张北炀蹲下身,用手拨开表层沙土,指尖触到下层湿润的泥土,眼里闪过一丝兴奋:
“还真有可能。古代戍卒的垃圾坑往往能保留大量遗物,咱们把这个区域也标记出来,后续重点挖掘。”
等三人回到驻地时,林晓雨和苏芮已经列好了建材清单,纸上密密麻麻写着
“土坯 500块、木材 20根、防雨布 3块、木板 10张”等条目。苏芮指着清单说:
“咱们还得买些铁丝和钉子,用来搭建新的文物存放架,另外再添置两个简易货架,放整理好的资料和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