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又一位老外
作品:《丝路文明》 挂了电话后,张北炀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家。周航好奇地问:
“张哥,你真的会鉴别古董吗?我还以为你只懂考古出土的文物呢。”
张北炀笑了笑:
“考古和古董鉴别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对文物年代、工艺、纹样的判断。而且我在学校的时候,跟着导师学习过一些古董鉴别知识,一般的真假还是能看出来的。不过,咱们还是要谨慎,不能随便下结论。”
林晓雨也跟着说:
“是啊,市面上的古董鱼龙混杂,很多都是仿品,咱们一定要用专业的眼光去判断,不能误导人家。”
第二天上午,一辆黑色的越野车停在了驻地门口。一个穿着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从车上下来,手里提着一个精致的皮箱,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他看到张北炀一行人,立刻热情地走上前:
“您好,请问您是张北炀先生吗?我是彼得,是大卫的朋友。”
张北炀点点头,伸出手:
“您好,彼得先生!我就是张北炀,欢迎您来我们的考古驻地。”
彼得握住张北炀的手,笑着说:
“谢谢您愿意帮我鉴别古董,我这次来,带了几件最近淘到的宝贝,想请您帮忙看看真假。”
大家把彼得请进土坯房,彼得小心翼翼地打开皮箱,从里面拿出了三件物品:一件青铜器、一件瓷器和一幅字画。
“这是我上个月在西安的一个古玩市场买的,”彼得指着那件青铜器说,
“卖家说是汉代的青铜鼎,我花了不少钱,可我总觉得它的工艺不太对。”
张北炀接过青铜鼎,仔细观察起来。这件青铜鼎高约三十厘米,表面刻着一些模糊的纹样,看起来有些陈旧。张北炀用手指轻轻抚摸着鼎的表面,又翻看了鼎的底部,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彼得先生,”张北炀放下青铜鼎,认真地说,
“这件青铜鼎是仿品,而且仿得很粗糙。你看,鼎表面的纹样虽然模仿了汉代的风格,但线条很僵硬,没有汉代青铜器那种流畅的感觉;还有鼎的底部,虽然做了旧,但旧痕很不自然,是用化学药剂腐蚀出来的,真正的汉代青铜器,旧痕是经过千年岁月自然形成的,和这个完全不一样。”
彼得的脸色一下子变了:
“真的是仿品吗?那我岂不是被骗了?”
张北炀点点头,又拿起那件瓷器:
“这件瓷器也一样,卖家说是宋代的青花瓷,可你看它的青花发色,太鲜艳了,宋代青花瓷的青花发色比较淡雅;而且瓷器的底部没有宋代瓷器特有的火石红,这明显是现代仿品。”
接着,张北炀又看了那幅字画:
“这幅字画也是仿品,你看上面的印章,字迹模糊,而且印章的颜色很新,没有经过岁月的沉淀;还有字画的纸张,虽然做了旧,但质地很粗糙,不是古代的宣纸。”
彼得看着这三件
“古董”,气得脸色通红:
“这些骗子!竟然骗了我这么多钱!太可恶了!”
张北炀安慰道:
“彼得先生,您别生气。市面上的古玩市场鱼龙混杂,很容易买到仿品。以后您再买古董,一定要多加小心,最好请专业的鉴定师帮忙看看。”
彼得叹了口气,说:
“谢谢您的提醒,张先生。其实,我这次来,还带了一件珍藏多年的物品,想请您也帮忙看看。”说完,他又从皮箱的夹层里拿出了一个小木盒,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放着一件小巧的玉器。
“这是我十年前在英国的一个拍卖会上买的,”彼得说,
“卖家说是唐代的和田玉玉佩,我一直很珍惜,想请您帮忙看看它的真假。”
张北炀接过玉佩,眼前一亮。这件玉佩长约十厘米,呈长方形,上面雕刻着一只展翅的雄鹰,线条流畅,工艺精湛。玉佩的颜色是温润的白色,带着一丝淡淡的黄色,看起来非常漂亮。
张北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着玉佩的纹路,又用手掂了掂玉佩的重量,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彼得先生,这件玉佩是真品,而且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唐代和田玉玉佩!你看,玉佩上的雄鹰雕刻得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自然,这是唐代玉器特有的工艺风格;而且玉佩的质地非常细腻,是上等的和田玉,经过千年岁月的沉淀,玉佩的表面形成了一层温润的包浆,这是现代仿品无法模仿的。”
彼得听到这话,激动得一下子站了起来:
“真的是真品吗?太好了!我还以为这也是仿品呢,太谢谢您了,张先生!”
张北炀笑着说:
“不用客气,彼得先生。这件玉佩确实很珍贵,您一定要好好保存。”
彼得小心翼翼地把玉佩放回木盒,对张北炀说:
“张先生,您的专业水平太厉害了!我这次来,真是没白来。以后我要是再遇到古董方面的问题,还想请您帮忙,不知道您愿不愿意?”
张北炀想了想,说:
“彼得先生,我很乐意帮您鉴别古董,但我平时要进行考古工作,时间有限,只能在空闲的时候帮您看看。”
彼得点点头:
“没关系,只要您愿意帮我,我就很感激了。为了感谢您今天帮我鉴别古董,我给您和您的团队带了一些礼物,希望你们能喜欢。”
说完,彼得从车上搬下来了几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吃的、穿的和用的:有巧克力、饼干、水果,还有几件厚实的外套和一些考古工具。
“这些都是我的一点心意,”彼得笑着说,
“你们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进行考古工作,太辛苦了,希望这些礼物能帮到你们。”
苏芮和林晓雨看着这些礼物,兴奋地说:
“谢谢您,彼得先生!这些礼物太实用了,我们正好需要这些东西。”
周航也笑着说:
“是啊,有了这些考古工具,咱们的工作会更方便。”
张北炀看着这些礼物,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彼得先生,您太客气了,我们只是帮您鉴别了一下古董,您不用送这么多礼物。”
彼得摆摆手:
“张先生,您别这么说,这些礼物和您帮我的忙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以后,我还会经常来麻烦您,希望您不要嫌弃。”
接下来的两天,彼得每天都会准时来到考古驻地,每次都带着几件古董,请张北炀帮忙鉴别。张北炀每次都认真地帮他鉴别,指出每件古董的真假和特点,彼得也每次都带来很多礼物,有吃的、穿的,还有一些先进的考古设备。
师弟师妹们都很高兴,苏芮兴奋地说:
“彼得先生真是太好了,不仅让咱们帮忙鉴别古董,还送了这么多礼物,咱们的考古工作都方便多了。”
周航也笑着说:
“是啊,有了这些先进的考古设备,咱们以后挖掘文物会更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