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仑山下的初遇

作品:《丝路文明

    2021年 9月,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的落地舷梯刚触到地面,张北炀就被一股强风吹的紧了紧身子。


    风里裹着天山雪顶融化后的清气,混着远处戈壁滩特有的土腥子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烤馕焦香。


    这是他第三次来新疆,却是第一次以带队者的身份,带着师弟周航、赵磊,师妹林晓雨、苏芮,开启为期半年的考古实习。


    “炀哥,你看远处那座山!是不是天山?”


    苏芮扒着舷窗,手指向西北方向。


    透过机场玻璃幕墙望去,连绵的雪山像一条银色的巨龙,横亘在天际线上,峰顶的积雪在秋阳下泛着冷光。


    张北炀点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一张泛黄的新疆地形图——这是他导师退休前送的,上面还留着导师用红笔标注的考古遗址点。


    “那是博格达峰,天山的东段主峰。”


    他指着地图上的线条。


    “咱们要去的昆仑山东便,比天山更靠南,那边的戈壁滩下,埋着从先秦到魏晋的无数遗址,光是已探明的古城遗址,就有三十多座。”


    周航扛着相机,已经开始对着机场外的胡杨树拍照。


    镜头里的胡杨树干粗壮,树皮干裂,像老人手上的沟壑,却依然顶着满枝深绿的叶子。


    “课本里说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原来真能在这么干的地方活下来。”


    他一边调光圈,一边感慨。


    “或许是六十年代时,兵团战士们种下的。”


    张北炀走过去,指着胡杨根部的沙土说道:


    “新疆的地理环境太特殊了,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三山夹两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里的沙漠,把水汽都挡在了外围。


    可就是这种极端环境,反而成了文物的天然保险柜,干燥的气候能让绢帛、竹简保存上千年,就像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埋在沙里两千年,挖出来时颜色还跟新的一样。”


    坐上去市区的出租车,车窗外的风景从机场高速的防护林,渐渐变成布满砾石的戈壁滩。


    林晓雨摊开《新疆考古简史》,指着书里的楼兰遗址照片:“炀哥,咱们这次能去楼兰附近吗?我本科论文写的就是楼兰的农业文明,一直想看看实物遗址。”


    张北炀接过书,指尖划过照片里的残垣断壁:“楼兰在罗布泊西北,咱们这次的驻地在昆仑山东麓的安迪尔河畔,离尼雅遗址更近,就是发现‘五星出东方’织锦的地方。


    不过别着急,等咱们把眼前的探方整理完,说不定能申请去周边遗址考察。”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几分郑重。


    “新疆的每一寸土地都不简单,从先秦时期的塞种人,到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再到魏晋的屯田戍边,这里从来都是多民族交汇、多文化融合的地方。


    咱们挖出来的不是文物,是古人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对话密码,若是能与先秦古人来一场无声的碰撞,岂不是咱们考古行业最大的成就吗?”


    “炀哥说的是。”其他几人都郑重的点点头。


    出租车驶入乌鲁木齐市区,大巴扎的彩色穹顶渐渐出现在视野里。


    刚下车,维吾尔族摊主的吆喝声就裹着香料味扑面而来:“手工地毯、铜器、土陶——都是老手艺!”


    赵磊蹲在一个卖土陶的摊位前,拿起一个绘着三角纹的陶罐,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介绍:


    “这是仿龟兹石窟壁画上的纹样,我爷爷就做这个,做了一辈子。”


    张北炀凑过去,指尖摩挲着陶罐表面的纹路,突然想起导师曾说的:


    龟兹的几何纹里藏着中原的云纹元素,魏晋的陶俑上能看到波斯的联珠纹,这是千年前的文化交融,如今还在这些手工艺品里活着。


    周航举着相机,对着大巴扎里的木雕、刺绣拍个不停,镜头里的每一件物品,似乎都能和课本里的考古发现对应上。


    “炀哥,你看这个木雕鹰!”


    他指着一个挂在墙上的鹰形挂件激动道:


    “跟咱们之前在博物馆看到的哈萨克族鹰图腾木雕几乎一样,这是不是说明,这种图腾崇拜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


    张北炀点点头,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他想起导师之前的嘱托:“去新疆吧,那里的地下,藏着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关键。”


    以前他只在课本里感受这句话的重量,如今站在这片土地上,看着眼前活生生的文化传承,才真正明白一个道理。


    考古不是挖坟,是让死去的历史活过来。


    他攥了攥手心,暗下决心。


    这次一定要好好带队,哪怕只是清理出一片陶片、一枚竹简,也要把背后的历史故事弄清楚,不辜负这片土地的馈赠。


    就在这时,张北炀的手机突然响了,是驻地的考古技工买买提打来的。


    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急促,还夹杂着雨声:


    “张老师!不好了,三号探方刚才塌了一块,我们清理的时候发现了个胡杨木盒子,好像是古墓里的随葬品!


    雨越下越大,我们不敢随便动,怕里面有绢帛之类的东西受潮!”


    张北炀心里一紧,刚才的轻松瞬间被紧张取代。


    他立刻对着师弟师妹喊:“别逛了!马上走!驻地有发现!”


    五个人顾不上吃午饭,拎着刚买的馕就往出租车跑。


    林晓雨一边跑一边把《新疆考古简史》塞进包里,声音有些颤抖道:


    “炀哥,木盒子里会不会是文书?要是被雨泡坏了,咱们就错过重要信息了!”


    张北炀没说话,脑子里飞速闪过三号探方的位置,那是他们根据卫星地图圈定的地方,疑似魏晋时期屯田聚落遗址,原本计划下周才开始发掘,没想到一场雨提前撕开了历史的缝隙。


    出租车在戈壁滩上颠簸着,雨点砸在车窗上噼啪作响,远处的昆仑山渐渐被雨雾笼罩。


    赵磊看着窗外越来越暗的天色,忍不住问:


    “炀哥,咱们带的防雨布够吗?探方要是再塌,里面的文物就危险了。”


    张北炀从背包里掏出那把导师留下的老罗盘,指尖划过冰凉的金属盘面,突然想起导师说的话:考古要沉住气,越是紧急越要冷静。


    他深吸一口气,对大家说:“放心,买买提在新疆做了二十年考古技工,比咱们有经验,肯定先把木盒子转移到避雨的地方了。


    咱们现在赶过去,主要是做初步清理和登记,千万别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