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地下

作品:《明日绿洲

    “队长,千万不要冲动!”


    一个个头不高,但同样肌肉发达身材矫健,在紫色束身弹力战服外斜背激光步枪的男青年,快步跑进穹顶大厅,阻止朱纹按下腕戴式通讯器与旧科研基地通话。


    朱纹也很快冷静下来,深思着说:“老教授离开朗创智研院三十几年,据说没再与科学界打过交道,今天赶来这里大概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为救孙女,说明他除了找我们果壳会是真走投无路了。”


    因尤的内心始终就比她玩弄电弧刀的动作柔软,叹道:“恐怕他至今也还不清楚俞浮的下落,拦着不让进,不太说的过去,怎么着也得让他知道孙女平安才好吧。”


    “平安?”朱纹一听不对劲,急忙朝治疗床看,他连同男青年立即惊喜欢呼:“213号醒过来了!”


    捱到此时,俞浮自然确定自己没死,也大致看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生死关头,她给眼前这些反抗军救了。可又来了新问题——螯钉明明射中了心脏,她怎么可能还活着?这不科学!


    就算捡回一条命,俞浮也浑身乏力,一步路也走不动。她能感觉螯钉仍钉在心口,稍微一动就疼出一身冷汗,只好虚弱的抽着气喊:“爷爷……”


    朱纹眼中的难过一闪,犹豫片刻后点击沙盘盘面,西北方浮现一个闪烁红光的方形区域,他固定区域并放大,投影出一座类似沙岩,其实是用夯土垒的半圆形堡垒的建筑。


    “队长,你这是要做什么?”男青年见状大吃一惊,又想阻拦。


    守着俞浮的因尤却放松绷紧的面容,对朱纹投去鼓励与赞赏的目光。


    朱纹指挥男青年说:“无约,你赶快带一小队人从秘密洞口出基地,用咱们建的伪堡引开沙漠里巡逻的机械蝎,如有必要,炸毁那处堡垒也成,总之一定要保证俞朗教授进入基地时四周没有任何来自敌人的监视!”


    名叫无约的青年脸涨得通红,争辩着问:“舍弃一处伪堡就为放一个人进基地总部,代价这么大值得吗?”


    “值得!”因尤抢着替朱纹回答:“老教授可不是你嘴里随便提的‘一个人’,就算已经没人记得俞家人是如何为研发AI仿生人付出心血的,那个家族也是我们这种人类的缔造者,他们的学识、以及掌握的核心科学技术也足以受人仰慕。再说,俞浮身上的螯钉还没取出来,她还没度过危险期,做手术时若有亲人守在身边,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朱纹点头:“因尤说的很有道理,但我做这决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翡翠湖社区忽然爆发狐潮,又同时有两名巡更人背叛,此时超速网公司想必已经大乱,符氏家族肯定会给执政厅施压,逼迫官方彻查此事,俞朗教授独自留在落汐镇随时可能陷入危险,哪怕他不主动前来我们也应该去接他。无约,咱们成立果壳会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要从超速网的铁拳统治下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吗?眼前到了要救人的时刻,你怎么反而有那样多顾虑?”


    “可我们是在用可以救申都几千几万人的资源去救一个人……”无约仍舍不得为了俞浮与在沙漠里敲门的俞朗,就放弃一个伪堡。


    因尤果然不失御姐风范,霸气举动说安排就安排上,电光匕首“唰”一把划出去,一道锋利的光弧落到无约脚边,竟将一块手掌大的石头生切成两半。


    “哼,废话那么多你就留这儿自己絮叨吧,你不去我去!”说罢扭头要往外走,义眼转得快带出残影了。


    “唉唉,因尤姐你别误会,我只是为更多人着想才说了不该说的话,马上就去还不成嘛!”无约讨饶,脚底一阵风似的卷出了大厅。


    朱纹忍不住笑道:“还是你有办法对付这小子。”


    因尤朝无约的背影啐一口,“下次再这么死脑筋,看姐不拿刀弧削掉你一层头皮!”


    十分钟后


    沙盘显示,距离果壳会秘密地下基地三十公里远的西北角,爆发激烈骚乱,多如沙蚁的机械蝎士兵,包括1.0与2.0版本,从陆空两方面进攻一处伪装成沙岩的暗堡,与抵抗组织成员展开了殊死战斗。


    朱纹确定四周警报解除,立即向旧科研基地发送一级重要通知,打开地下城通道的金属防爆门放俞朗进入。


    *


    伪装成沙堆的气压防爆闸门,在“嘎吱”一声轻响后弹开一条缝隙,沙粒纷纷掉落,露出布满锈迹的半圆形轮廓,只要朝外轻轻拨一下,人就可以从缝隙钻过去。


    总算得到了允许,俞朗却没着急往门缝里钻,而是略一停顿,撑着拐杖以他能达到的速度挪移至一个相对开阔的区域,将破烂的外套一把扯掉,前胸后背竟露出不知从何处弄来的几面反光镜!他通过制造无规律的移动轨迹,将头顶强烈的日光反射到以自身为中心,四周360度的沙地、岩石等环境上,他不是在照射一个点,而是在用光“涂抹”周围大片的区域。


    说来奇怪,离他之前站立的地方不远处,一团拱起来的沙子居然离开原处飞快爬行,但镜面造成的混乱图景暂时迷惑了那团“沙子”,它钻进“镜阵”后不得不停下来,琢磨哪一个方向的俞朗才是真实的。


    趁这间隙,俞朗强压住想咳嗽的冲动,飞快挪回了闸门边。


    本该立即进去,他没忍住又抬头看了一眼几乎与视线齐平的绿底门头上,三个凸起的模糊字形——“2号线”。他知道,这块标示牌代表三百年前的一种城市出行方式,叫做地铁。


    公历年,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不折不扣就是像申都这样的大城市的交通命脉,市民生活离不开它。那个年代的人,用烤瓷铝板之类的材料铸造地铁标示牌,表面覆盖纳米陶瓷涂层,常温下硬度可达9H级别,堪比抗划伤的钢化玻璃。但如果常年暴露在含高浓度氯化镁等盐类浮尘的沙漠环境中,盐蚀暴击与金属表面的水份形成电解液,不超过50年基底铝合金就会被腐蚀穿透。


    沙历年,“地铁”这一概念早就被历史的尘埃埋葬,历经地震灾害而倒塌的旧时地铁站门头,却给果壳会收纳进“文明遗迹清单”,妥善加以保存。


    专业工匠对标示牌采取纳米修复措施,用液态金属填补烤瓷层裂缝,纳米机器人在表面形成动态防护膜,每过50年就补充纳米材料,按照他们的做法,可以将材质寿命延长至 500年以上。


    “黄沙之下,到底还埋藏着多少这样珍贵的公历年遗迹啊?”俞朗欣慰的感叹一句,找到最近一级台阶向下走去。


    咚,咚,咚~


    拐杖触地声在阴冷空荡的空间回响,仿佛再多响一下,就将唤醒地底沉睡的鬼魂。


    一股混合机油、蛋白液异香和酸腐霉味的凉风扑面而来,与外界炎热的环境对比鲜明。沿残破水泥台阶走入地下深处,俞朗竟对这个他三十几年来第一次见到的地方产生了一种熟悉感。


    如果地铁线路真贯穿了申都的每一个区域,只要沿铁轨走就能避开荒漠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这庞大的路网无疑能为地下秘密基地提供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


    但受沙漠化与地震频发的双重自然灾害威胁,纵然是深度在地下30米的通道也难以避免遭受波及,俞朗每走几步就得小心绕开脚下绽开的不规则裂缝,部分站台板块因地层不均匀沉降而倾斜成锐角形的“斜坡”,原本平整的台基扭曲变形,暴露出锈钢筋和铁条,稍不留神就可能绊倒送命。


    支撑顶梁的钢筋混凝土立柱就算没有断裂也大多倾斜,与地面的碎石堆组成三角形障碍区,有的底部因砂土地层松动而下沉,像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楼”。


    原有的闸机、自动售票机、座椅仅残留金属框架,锈蚀成红褐色,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沙锈”,那是沙粒与铁锈混合形成的硬壳。


    由于穹顶塌陷和出入口破损,地表的流沙持续涌入地铁站,在不同区域形成形态各异的沙丘,高度可达5至8米,顶部直指塌陷的“天窗”。


    沙丘表面的流沙在地下微弱气流作用下,形成细密的沙纹,看上去像凝固的波浪。站台墙面的瓷砖大片剥落,发黑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这里每一处细节,都是被时间冻结的灾难现场证明。


    然而所有破碎的场景其实都是伪装,是为避人耳目保留的假象,地铁交通网不仅没被废弃,更经过了人力改造,并且长期有人在维护。


    只要弯下腰仔细看就能发现,生锈变形的铁轨之间规律穿插着暗银色合金,表面泛起极淡的金属光泽,并在接缝处涂抹一层防生锈的涂料。铺填轨枕缝隙的碎石没动,连裂纹遍布的旧枕木也特意留存,枕木下方藏着细如发丝的感应线缆,顺着轨道延伸向黑暗深处。显而易见,那些人在地铁原轨道中间又铺设了一条新路轨。


    没走多远,俞朗就走不动了,肺里像塞进了一团棉絮,又堵又闷,只有大声咳一咳才感觉好点。


    到处是障碍,除非跳下站台顺轨道往前走才可能路途通畅,但这种考验对他这只有一条腿的高龄老人而言,根本完不成,他自然而然又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


    当“软体虫”摆渡车从隧道深处滑出来时,俞朗最先听到的不是铁轨摩擦声,而是巨型毛虫爬过沙地的簌簌响动。那东西的造型像被拉长的蚕茧,车身没有棱角,所有边缘都呈现出柔和的弧度,表面覆盖着一层富有弹性的聚酯类物质,方便变化形状以穿过狭窄或变形的路段。车头灯是微光照明的虫眼,光线落在斑驳的隧道石壁上,可以充当应急照明灯。


    它停靠时完全静音,车身下压贴向隐形铁轨,掩盖住六个细细的车轮,像吸盘一样吸附在轨枕上以消解惯性并减速,最后与站台边缘齐平。车门不是滑动式,而是从车身侧面“融”开一道缝隙,踩上去时会有轻微的回弹,像踩在海绵垫上。车内没设座椅,只有沿壁铺展的弹性软垫,颜色与车身一致,坐上去时软垫会自动贴合乘客的身体曲线。


    这刻意改造的摆渡工具像极了沙漠里的巨型沙虫,所以隐蔽性极好,多年来就没被机械蝎发现过。


    望着“缝隙”车门,俞朗难过的笑笑,自言自语道:“老朋友,谢谢你们想得如此周到”,然后坐进车厢,仿佛是钻进了软体虫的肚子。


    没有驾驶员,摆渡车全程自动行驶,但前窗下的操作面板弹出一幅电子路线图,由乘客指定前往的地方。


    俞朗眯起老花眼努力看那地图,见到很多新起的陌生地名,他弄不清应该去哪里,索性只看方位,与记忆中的地图重合,搜索那个三十年前他当家一样珍视的地方。


    朗创智能科技大厦,建立于公历年将结束前的十几年,占地足有四千多平方米,位置在申都市中心,旧时那一带叫陆嘉咀。


    地球进入沙化期后,朗创大厦地上楼层很快就不复存在,但隐蔽在地下的建筑主体始终保留,最接近地面的是过渡层,花岗岩打造的生物识别安全台作为接待台对准大门口,安防措施特别严密。


    电梯厅在接待台左侧走廊内,但真正要深入地下四层的大厦心脏——数据中枢区域,得从藏在电梯后的楼梯步行下去才能到达。二层是材料基因实验室和功能试验区,三层是智能生物培育室和生物力学实验室。


    俞朗作为朗创智能生物科研团队的一员,一直在负四层的数据中枢区域办公,他印象最深的同事们大概都在那里,所以他决定到了大厦之后直奔负四层。


    打定主意,俞朗朝路线图点下去,忐忑不安的心总算找到一个落点,任由软体虫摆渡车载着他向前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