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BZ舱
作品:《明日绿洲》 柏竟帆向徐茶香讲述这根黑管是怎么到他手上的。
脑机接口装好之后,柏竟帆迫不及待返回了鲍氏科技集团大厦。三台大体积白泽智枢操作舱摆放在大厦地下三层,那儿是一片由停车场改造而成的超大工作空间。
BZ项目启动实验失败后,连接深水港码头和脑肿瘤医院的操作舱成了可能是全世界最昂贵的废铁皮,就连舱灯也再没亮起一盏。
只剩通往合江大桥二期工程的那一台,从外部看是在正常工作,但自从系统修复后也没谁敢尝试将它重启了,OASIS的工程师们都很清楚,好不容易才激活的系统经不起第二次折腾,问题不解决贸然重启,恐怕连五分钟也坚持不到就又要崩溃。
不过大概是为求心理安慰,鲍天元勒令柏竟帆无论如何也不许给那台“幸存儿”关灯,操作灯必须亮到设备发动机再次像一头狮子愤怒咆哮的那一天。
回到地下工作空间时已是深夜,除地库入口的值班保安,柏竟帆没惊动任何人。
保安大叔关切询问他为啥脸色不好,他只淡然一笑,大叔便不敢再开口。这位柏总年轻有为,却忽然从事业巅峰滑落,如今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恐怕连街上的小孩都知道,大叔惭愧地责备自己可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微创也是手术,香香机器人执行完内植程序后明确列出术后注意事项,第一条就是需要卧床休息一周。
一周七天躺床上啥也不干?那种休息对不得不争分夺秒卖掉公司的柏竟帆可是要命的,他死也做不到,所以一离开云河数码电子城就披星戴月赶回来,当见到形状类似昂首翘尾的鲸鱼的全封闭舱体,又体会着后脑勺隐隐的痛楚,多日来他竟然头一次感到了心安。
BZ操作舱的外型,由多名国家级设计院的资深设计师共同设计,属于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标准尺寸为2.5m×1.8m×1.6m,若加装由两片鳍叶组成的水平状尾鳍,总长度可达3.2米。安装尾鳍后操作舱能发生关键性改变,就是可以送入水里进行水下作业了。
幸亏柏竟帆务实,不指望能一步登天,当初鲍天元兴冲冲要连尾鳍一起装上,被他理智地劝阻,说最好等在陆地上实验成功再考虑入水拓展功能,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比较符合科学工作者的人生逻辑。
如今想想,假如真顺着鲍天元的意思来,丢脸的范围可不就得涵盖整个“海陆空”了……
操作舱外壳采用抗震合金框架加隔音隔热夹层,内壁覆盖电磁屏蔽材料以减低外界的信号干扰,底部安装了液压减震基座。
需要运用虹膜解锁功能才能打开气密封滑门,门缝处嵌入一层微型压力传感器,发生异常开门时可以迅速切断舱内脑机的连接。
舱顶安装了多频段5G+北斗卫星天线,双模网络系统可充分保证远程通讯安全。金属防护膜下隐藏液冷系统维持的散热格栅,并在机舱尾部和两侧都预留了外接机械臂接驳口。
坐进操作舱,操作员座位正对曲面透明舷窗,系统处于待机状态时,内置全息投影膜显示出远方工地的数字孪生缩略图。
神经交互与虚实映射系统操作台上,代表各项用途的电子按键透射不同颜色的光,交织成色彩缤纷的光线海洋。以医用级硅胶为材料制作的柔性电极帽静静挂在帽座上,它具备内置128通道的EEG传感器,可覆盖操作员大脑的前额叶、运动皮层区域,并安装了近红外脑氧监测模块,可以随时评估操作员的疲劳程度。
非侵入式脑电帽在人类科学史上没有确定的发明时间,最早纪录出现在1924年,来自于一个名叫汉斯?伯杰的德国精神病学家。此后基于脑电图技术的非侵入式脑电信号采集方法逐渐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非侵入式脑电帽。
20世纪90年代以后,脑机接口技术开始出现阶段性成果,科学家们不断发展和改进非侵入式脑电帽。2016年,一家致力于开发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的公司通过先进的脑电和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了大脑活动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然而距离非侵入技术正式成型不到20年,代表当今时代最先进的脑机科学的外接脑电帽,在BZ操作舱里就成了跟不上科技发展步伐的旧时代产物,正是由于它的落后导致了柏竟帆的失败。
所以,这就是科技世界的真面目,技术列车不停向前飞驰,无情地抛卸旧部件,装载新部件,并始终以喜新厌旧为荣。
摘下脑电帽,拔掉持续充电的TypeC口充电线,柏竟帆无奈地咧了咧嘴。
按照《脑机接口行动方案》规定,BZ系统不具备预留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合法资格,柏竟帆要想在操作舱里用他新装的内植,必须对操作台进行一定改装。
好在他极有先见之明地在操作台下预留了一台隐藏式备用机械操作台,万一在远程作业过程中,主操作台发生故障,备用操作台就可以立即替换主机开始工作,以确保不打断远方工地施工进程。
一旦故障发生,机械操作台会在脑机信号异常时弹出力反馈手柄和脚踏板,这种抛出紧急指令信号的行为由电容式键盘完成。柏竟帆是在特制固定键盘上安装了内置蓝牙接口,这样就可以避免生产工厂发现他做的小动作。反正电容键盘是便携式,等操作舱全部完工并送货到门,他才不动声色地把键盘装进了预留机位。
以为是多此一举的行为,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性作用。
柏竟帆穿上用轻量化纤维材料打造的全身反馈服,戴上视场角达到120度的双眼4K MicroLED全息眼镜,略微调节了一下集成在眼镜框架上的眼球追踪仪,又将骨传导耳机塞进耳朵,这样他就可以拥有与操作舱之间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了。
随后就开始在手机APP上操作后脑内植与电容键盘之间的蓝牙连接。
虽然徐茶香是唯利是图的黑市商人,柏竟帆却彻底打消了对他的怀疑,在见识到商铺阁楼上那间超级手术室之后。果然内植的连接非常顺利,在高速局域网协助下,柏竟帆的大脑不到一秒就连上了操作舱的蓝牙接口。
柏竟帆深深叹了一口气,既为这初步的成功高兴,也仍在为不知成败的未来担心。
合江大桥二期工程的工地元宇宙模型,实现了从物理工地到数字模型的全方位嵌合。
为实现与工程实景不低于99.99%的还原度,柏竟帆团队在工地部署了500+节点的液压压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等,实时采集大量机械运行参数和环境数据,传输频率高达每秒一百次,也即是100赫兹。
配备的由红外线与可见光组成的双光无人机,每小时完成三次全景扫描以生成精度达到0.5cm的点云数据,然后结合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SLAM算法),构建出动态三维模型。
但工作进行到这里才完成一半,还需要用部署在工地上的边缘服务器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和无人机影像,通过5G专网传输至云渲染平台,然后采用实时渲染云服务,利用云端GPU集群进行光线追踪和物理模拟,支持10万+多边形模型的实时渲染,帧率稳定在60FPS。
等到将例如塔吊旋转半径、升降机载重等loT数据(注:物联网运行实时数据)以热力图形式叠加到元宇宙模型,脑机舱操作员就可以通过凝视目标来调取实时参数,并进行远程操作了。
柏竟帆告诉徐茶香,在远程操作舱中,内置脑机接口对建筑工地的控制原理可概括为神经信号采集——意图解码——数字孪生交互——机械执行——反馈闭环的双向闭环系统,核心技术是将人类神经活动转化为精准的机械控制指令,并通过元宇宙空间模型实现虚实映射。
后来的大半个月里,柏竟帆都将自己封闭在BZ操作舱进行学习和训练,利用训练分类器建立他的神经信号特征与操作指令之间的映射关系。这种训练对接下来的操作至关重要,能让系统在他主动想象操作动作时,记录对应的脑电信号并做标注,形成个性化解码模型,达到提升指令识别准确率的目的。
他的语义编码经过解码后,发出的指令能转化为标准化控制协议,对应工地机械的具体动作,每个动作对应的都是一组数字信号编码。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系统提示“合格”时,他知道自己的训练完成了,这台徘徊在死亡边缘的BZ操作舱,可以真正地尝试重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