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开学典礼?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初秋的燕园裹着一层淡淡的桂花香,细碎的花瓣落在青石板路上,踩上去沙沙作响。


    林荫道两侧的梧桐树撑开浓密的树冠,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洒下,在地面织就斑驳的光影。


    一群背着帆布包、拎着行李的年轻人正沿着这条路往前走,他们脸上带着几分青涩与期待,时不时抬头打量着周围的建筑。


    这是 1977 年恢复高考后,燕大迎来的第一批新生,此刻他们正朝着不远处那座挂着 “迎新接待站” 红色横幅的小楼走去。


    就在这时,校园里的广播突然响了起来,一阵激昂的旋律瞬间冲破空气的阻隔,《国际歌》那熟悉的曲调在燕园的每个角落回荡。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


    “压迫的国家、空洞的法律,苛捐杂税榨穷苦。”


    “富人无务独逍遥。穷人的权利只是空话。”


    “受够了护佑下的沉沦。平等需要新的法律。”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平等!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


    铿锵有力的歌词像一把火炬,点燃了新生们心中的热情。


    原本脚步还有些轻快随意的年轻人,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脊背悄悄挺直,眼神里渐渐褪去了初来乍到的迷茫,多了几分坚定与庄重,每一步都踏得比之前更稳当,仿佛脚下的路不再是普通的校园小径,而是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走到迎新接待站门口,几位穿着灰色中山装的老师和学生志愿者早已等候在那里,见到新生过来,立刻笑着迎上前。


    “同学,先在这边登记一下信息,然后我们帮你拍张入学纪念照。”


    一位戴眼镜的志愿者接过王科宝手里的录取通知书,熟练地在登记表上勾选信息。


    相机早已架好,白色的背景布上印着 “燕大 77 级新生报到纪念” 的字样,闪光灯 “咔嚓” 一声亮起,将王科宝略带拘谨却难掩兴奋的笑容定格在照片里。


    他小心翼翼地把刚洗出来的照片塞进贴身的口袋,转头看向身边的冯镜先:


    “我得去中文系报到点那边,咱们先分开走,等报完到我去找你,带你吃吃饭。”


    冯镜先手里拎着一个装满生活用品的网兜,闻言点点头,指了指不远处另一块写着 “物理系报到点” 的牌子:


    “行,我往那边去,有事咱们回头再联系。”


    两人简单道别后,便朝着不同的方向走去。


    王科宝早就对中文系做过功课,知道这个系下设三个专业方向:文学、新闻和古典文献。


    文学专业侧重文学理论与作品赏析,新闻专业更注重实践写作与传播技巧。


    而古典文献专业则需要沉下心来研究古籍整理与文献考证。


    三个方向各有特色,他当初在填报志愿时,几乎没有犹豫就选了文学专业,总觉得能在诗词歌赋与经典著作里探寻文字的奥秘,是件无比浪漫的事。


    好吧,其实三个他都无所谓。


    随便选的。


    他刚在中文系报到桌前填完基本信息,一个温和的声音就从身后传来:


    “中文系的新同学们,大家好呀。”


    王科宝回头一看,只见一位穿着浅蓝色衬衫的女老师站在那里,齐耳的短发打理得干净利落,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手里还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


    “我叫刘芳洁,是你们的辅导员,接下来这段时间,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我。”


    刘芳洁说着,把帆布包放在桌子上,拉开拉链拿出一叠校徽。


    银色的校徽不大,上面 “燕京大学” 四个字是用隶书雕刻的,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这是咱们燕大的校徽,大家拿回去后可以别在衣服上,也算是咱们燕大学子的一个标志了。”


    她一边说,一边把校徽挨个递到新生手里,“不过可得好好保管,这校徽不仅是个纪念,更是一份责任,以后走到哪儿,都得记得自己是燕大的学生。”


    新生们接过校徽,脸上都露出了珍视的神情。


    有人立刻就把校徽别在了胸前的口袋上,对着旁边同学的校徽比来比去;


    有人则把校徽捧在手里,用手指轻轻摩挲着上面的字迹,眼神里满是自豪。


    王科宝也把校徽拿在手里看了好一会儿,心里忍不住感慨:


    为了能考上燕大,戴上这枚校徽,他那两个月小说都顾不上写,也算是费了老大的劲。


    不容易啊。


    趁着其他同学围着刘芳洁问东问西的间隙,王科宝悄悄数了数各专业的报到人数。


    新闻专业的队伍排得最长,他大致数了一下,大概有七十多个人,看来不少新生都对新闻传播这个领域感兴趣;


    文学专业的人数也不算少,算上自己,差不多有五十人,大家三三两两地站在一起,小声讨论着接下来的学习计划;


    而古典文献专业的人数则少得有些显眼,报到登记本上只有十几个名字,妥妥的 “小众专业”。


    王科宝心里暗暗觉得有趣,说不定以后在校园里碰到抱着厚厚古籍的同学,不用问就知道是古典文献专业的。


    刘芳洁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拍了拍手对大家说:


    “时间差不多了,咱们现在去静园参加新生典礼,其他专业的同学应该也快到了。静园是咱们燕大很有名的地方,平时经常用来举办各种活动,大家正好趁这个机会熟悉一下校园。”


    新生们跟着刘芳洁往静园走去,路上要经过一片荷塘,此刻荷塘里的荷花虽然已经凋谢,但大片的荷叶依然翠绿,偶尔有几只蜻蜓停在荷叶上,增添了几分生机。


    大家一边走,一边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建筑,有古色古香的教学楼,也有爬满藤蔓的图书馆,偶尔还能看到几位穿着校服的学长学姐抱着书本匆匆走过,整个校园都透着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


    刚走到静园门口,王科宝就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科宝!这里!”


    他循声望去,只见司明远正站在静园的草坪边缘朝他挥手,司明远今天穿了一件新的蓝色运动衫,脸上带着大大的笑容,看起来精神十足。


    王科宝心里一喜,刚想走过去跟他聊聊,却看到不远处有几位老师正在调试音响设备,话筒里传来断断续续的试音声,显然新生典礼马上就要开始了。


    他只好对着司明远摆了摆手,指了指前面的座位区,示意他先找地方坐下,等典礼结束后再细聊。


    王科宝找了个靠中间的位置坐下,目光不自觉地在人群里扫来扫去,想找找冯镜先的身影。


    可此时的静园已经挤满了人,不同专业的新生们穿着各色的衣服,有的坐在草坪上,有的站在过道里,还有不少老师在人群中来回走动,提醒大家保持秩序。


    他看了好一会儿,都没看到熟悉的面孔,只好作罢,心里想着等典礼结束后,再去外语系的报到点那边找找看。


    ……


    另一边。


    在静园的一个角落里,有两位中年女人正站在那里小声交谈。


    其中一位穿着灰色的外套,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黑色的发夹固定在脑后,看起来十分干练,她是冯镜先的母亲郎雪琴女士;


    另一位则穿着一件碎花连衣裙,手里拎着一个精致的棕色手提包,脸上带着几分贵气,正是农业局局长的夫人杨心云。


    也就是郭坤的老妈。


    杨心云凑近郎雪琴,压低声音问道:


    “雪琴,我前几天听别人说,你家镜先真的跟乡下那个对象复婚了?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啊?我还以为只是谣言呢。”


    郎雪琴轻轻叹了口气,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语气里全是无奈:


    “可不是真的嘛,这孩子现在越来越不听话了,我跟他好好说过好几次,让他再考虑考虑,可他就是听不进去,还说自己认定的人,这辈子都不会变。”


    杨心云也跟着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说:


    “以前上学的时候,镜先多乖啊,什么事都跟你商量,从来不会这么固执。怎么去当了几年知青,回来就变得这么有主意了?”


    “还不是在乡下待久了,见了些世面,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 郎雪琴的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满,一想到冯镜先的婚事,她就觉得心烦。


    杨心云看着郎雪琴的样子,语气里满是惋惜:


    “唉,真是太可惜了。你说小坤多好啊,长得又帅,学习又好,现在还考上了燕大,要是镜先能跟小坤在一起,以后的日子肯定不会差。”


    郎雪琴知道杨心云说的是她的儿子郭坤,忙安慰道:


    “心云,你也别太着急了。小坤那么优秀,咱们燕大里肯定有不少好姑娘喜欢他,以后肯定能找到一个跟他相配的对象,你就别担心了。”


    “哎。话虽如此。但是……”


    杨心云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犹豫了好一会儿,才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