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就是爱学习?(大更)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冯镜先正低着头,一张张的数着。
纸币有新有旧。
有大有小。
冯镜先一副全神贯注的模样,透着股孩童般的认真,又带着几分憨气。
王科宝倚在门框上,没出声打扰。
他瞧着妻子这副模样,忽然想起前世的光景:
大多数刚办完婚礼的小夫妻,和冯镜先此刻一样,新婚夜里不急着歇下,反倒先凑在灯下一笔一笔数礼金。
过了约5分钟,冯镜先才把最后一张钱叠进信封,轻轻舒了口气。
“总算没白折腾,没亏。”
“没亏?这话怎么说?”
王科宝从门框边挪过来,凑到桌前瞅了眼那信封,语气里带着好奇。
他知道办这两桌酒也花了不少钱,本以为能少亏点就不错了。
“就是收的礼金刚好把办酒的钱抵上,一分没多,也一分没少。”
冯镜先拿起桌角的小纸片,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记着开销,“你忘了?菜市场的菜、肉、还有这些票都花了不少,还有托司明远帮忙找的酒票,那可是紧俏货,没少搭人情。”
王科宝点点头,心里清楚。
能“不亏”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
他默默在心里盘算了一遍:
扣除这阵子油盐酱醋的日常开销,两人手里居然还攒下了三百五十块。
看着冯镜先把信封小心翼翼塞进抽屉时,嘴角藏不住的笑意,王科宝忍不住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
“行啊,咱们家这‘财务大臣’算得真清楚。”
冯镜先拍开他的手,刚要说话,就见王科宝凑过来,嘴角带着点促狭的笑,声音压得低低的:
“领导,你看天色已晚,我们是不是又给为爱鼓掌了?”
“天还早呢。”冯镜先斜了他一眼,眼底带着几分了然。
哪能不懂他那点心思,故意拉长了语调逗他,“我还想把今天臭烘烘的衣服洗一洗呢。”
“衣服哪有‘鼓掌’重要?”
王科宝立刻收起玩笑的神色,一本正经地说,“咱们还得‘深入学习’呢,这可是关乎‘思想进步’的大事,不能耽误。”
“你啊,就知道拿‘学习’当幌子。”
冯镜先被他逗得笑出了声,“不过说真的,你当年要是没这么爱学,也考不上燕大。”
提到燕大,王科宝脸上多了几分得意,下巴微微抬了抬:“那可不?我当年挑灯夜读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少臭美了。”
冯镜先白了他一眼,语气里带着点嗔怪,“都怪你前几天没个正经,我这腰到现在还酸着呢。”
“这可不能赖我。”
王科宝立刻耍起了无赖,双手一摊,“是你自己平时不爱动,缺乏锻炼,跟我可没关系。”
“呵呵。”
冯镜先没再跟他争辩,只是看着王科宝那副戴着眼镜、明明透着点“斯文败类”的模样,却还装正经的样子,无奈地摇了摇头,朝着他递了个眼神。
王科宝瞬间领会,立刻点头:
“明白明白,这就关灯。”
说着就转身拉了灯绳,房间里顿时暗了下来,只剩窗外透进来的月光,轻轻洒在被褥上。
又是省略了3分钟。
……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1978年的除夕夜。
那年没有大年三十,除夕就是大年二十九。
外面的烟花鞭炮声此起彼伏,噼里啪啦的声响裹着浓浓的年味,飘满了整个胡同。
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灯笼,门框上贴着崭新的春联,连空气里都飘着饺子馅的香味,处处都是热闹喜庆的模样。
王科宝和冯镜先围在厨房的小桌边包饺子。
冯镜先擀皮的手法很熟练,面团在她手里转着圈,没一会儿就变成一张圆圆的薄皮;
王科宝则负责填馅,只是他包的饺子总有些“歪瓜裂枣”,要么馅露出来,要么形状不规则。冯镜先见了,忍不住笑他:
“你这包的哪是饺子,分明是‘元宝’——就是长得丑了点。”
“丑怎么了?”
王科宝不服气地反驳,“好吃就行,再说了,这叫‘独一无二’。”
两人说说笑笑间,冯镜先手里的动作忽然慢了下来,眼神飘向窗外,像是在走神。
王科宝注意到她的异样,停下手里的活,轻声问:
“是不是想他们了?”
冯镜先回过神,轻轻点了点头,声音里带着几分怀念:
“嗯,有点想家了,还有点想妈、大姐、小瑶,还有科泽。不知道他们现在是不是也在包饺子,有没有放鞭炮。”
“我也有点想了。”
王科宝的语气沉了下来,带着几分怅然。
这是他和冯镜先结婚后,第一次没跟家里人一起过年,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像是少了点什么。
正说着,冯镜先忽然抬起头,看着王科宝,眼神认真:
“科宝,等以后咱们条件好点了,把我妈他们从向阳村接来一起住吧?一家人住在一起,才像过年。”
“真的?”王科宝又惊又喜,“你愿意让他们来?”
前世,他见过不少姑娘结婚后都不愿意跟公婆住,怕处不好关系,有的甚至还会因为这事跟丈夫吵架。
冯镜先能主动提出这话,王科宝打心底里觉得暖和。
这说明她是真的把他的家人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当然愿意。”
冯镜先笑了笑,“不过你得加油,等开学了,你得多写点小说投稿,多赚点稿费,咱们才能早点把他们接来。到时候咱们租个大点的房子,一家老小住在一起,多热闹。”
王科宝听了,一阵无语,心里却暗自嘀咕:
完了,好像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写小说哪有那么容易?
当年他也就是偶尔写点短文投稿,哪试过写长篇?
可看着冯镜先满是期待的眼神,他又没法说“不行”,只能硬着头皮点头:“放心,我肯定加油。”
“这才对嘛。”
冯镜先满意地点点头,又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眼睛一亮,“对了,明天初一,按规矩得回娘家。第一年回娘家,爸妈肯定会给红包的,到时候能拿不少呢。”
“真的吗?”王科宝看着她兴奋的样子,有些疑惑。
在他看来,红包也就是个心意,没什么好特别期待的。
“当然是真的?”
冯镜先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得意的说道:
“你忘了?咱们现在住的房子是郎雪琴的,每个月都得交房租。到时候从她那儿拿到红包,转头就给她交房租,想想都觉得痛快,相当于她自己给自己交房租,多有意思。”
“你啊,真是跟她杠上了。”
王科宝被她的模样逗得失笑,无奈地摇了摇头:
“你们俩不愧是母女俩。”
“谁让她总看我不顺眼。”
冯镜先哼了一声,又低头包起了饺子,只是嘴角的笑意却没断过。
……
翌日一早,天刚蒙蒙亮,王科宝和冯镜先就起来收拾妥当了。
冯镜先特意换了件新做的蓝色卡其布上衣,还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王科宝则穿了件灰色的中山装,手里提着事先准备好的点心和水果。
点心是前几天排队买的桃酥,水果则是托人弄来的苹果,在当时算是稀罕物。
两人刚走进燕大教学宿舍的楼道,就听到屋里传来热闹的说话声。
推开门一看,冯春和正站在冯远和郎雪琴面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个头,大声说:
“爸妈,新年快乐。祝爸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你们这拜年要磕头吗?”
王科宝小声跟冯镜先嘀咕,心里有些惊讶。
他家里过年没这么多规矩,最多就是给长辈鞠躬问好。
“你忘了,我妈的身份了?咱们家规矩多,你跟着做就行。”
冯镜先小声解释,拉着王科宝走到两人面前,也恭恭敬敬地磕了个头,异口同声地说:“爸妈,新年好,祝爸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站在一旁的冯朝阳早就等不及了,他俩刚起身,他就像阵风似的冲了上去,对着冯远和郎雪琴鞠了个躬,大声喊:“爸妈,新年好,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红包拿一下吧。”那急切的样子,逗得在场的人都笑了。
“你这臭小子,没个正经样。”
冯远被儿子逗得笑了起来,伸手点了点他的额头,宠溺的说道:
“马上就要去外省上大学了,到了学校可得好好读书,别光顾着玩,更别总想着谈恋爱,耽误了学业,知道吗?”
“爸,我心里有数,您放心吧。”
冯朝阳立刻挺直了腰板,保证的说道:
“我跟您说,我打算先好好读书,等考上研究生再谈恋爱,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哎哟,朝阳这孩子总算长大了,知道以学业为重了。”
郎雪琴一听这话,脸上立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刚高兴了没两秒,忽然反应过来,皱着眉问:“研究生?难道你还想着那姑娘?”
冯朝阳被问得一下子红了脸,挠了挠头,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姑娘自然就是夏越。
是他高中同学,自己暗恋她,可惜对方不喜欢他。
后来夏越考上了外地的大学,他没考上,这事就搁下了。
他本来想等自己考上大学,再跟夏越联系,没成想被母亲戳穿了心思。
郎雪琴看他这模样,也没再追问。
心里想着,就算是为了夏越,能激励他好好读书、考研究生,也是件好事,总比他整天游手好闲强。
一旁的王科宝听着,心里却在琢磨:
等会儿得找机会劝劝冯朝阳,可别再当“舔狗”了,感情这事儿得两情相悦,一头热可不行。
“哇,五块钱。”
冯朝阳拆开红包,看到里面的钱,立刻高兴地叫了起来,凑到冯镜先身边,好奇地问:
“姐,你红包里多少钱?让我看看。”
冯镜先笑着打开自己的红包,里面是一张十元纸币和一张五元纸币,总共十五块。
冯朝阳一看,立刻嚷嚷起来:
“爸妈,为什么我姐拿十五块,我才拿五块,你们也太偏心了吧。”
“朝阳。别胡说八道。”
冯远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语气也严肃了几分。
“怎么就偏心了,你姐现在已经嫁人了,以后能拿不到红包了。“
“并且她以后就是王家的人了,回娘家就是客人,给她多一点怎么了?你要是羡慕,也赶紧找个对象结婚啊。”
“原来是这样啊。”
冯朝阳听了,立刻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尴尬地笑了笑,连忙改口:
“那我不着急,玩几年在结婚,这样就能多拿几年红包了。”
这话一出口,逗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刚才的小插曲瞬间就过去了。
中午的饭很丰盛,有红烧肉、炒鸡蛋,还有冯镜先最爱吃的糖醋鱼。
冯远特意托人弄来的鱼票,算是过年的硬菜。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说说笑笑,气氛热闹又温馨。
饭后,大家坐在客厅里聊天,冯朝阳忽然拉着王科宝的胳膊,把他往书房里拽。
一进书房,他就压低了声音,急切地问:
“姐夫,我让你帮忙写的情书怎么样了?都好几天了,我那同学天天催我呢。”
“急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