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大便宜?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王科宝无意间瞧见李大爷从窗户朝包秋荷那边瞥了一眼,心里顿时犯起了嘀咕:


    这位李大爷该不会是误会了吧?


    难不成觉得自己跟包阿姨之间有啥说不清道不明的牵扯?


    他越想越觉得不自在,脸上也悄悄泛起了红晕,只好硬着头皮先开口打破这尴尬的氛围。


    “李大爷,您……您是不是有啥地方想岔了呀?”


    王科宝搓了搓手问道。


    李大爷轻轻叹了口气,眼神里带着几分笃定,缓缓说道:


    “哪有什么想岔不想岔的?我刚才清清楚楚看见,她给你递钱了,这总不能是我老眼昏花看错了吧?,你不是被她包……”


    王科宝这才恍然大悟,心里不由得哭笑不得。


    闹了半天,李大爷是把自己当成那种靠女人接济的小鸭子了。


    他赶紧凑上前,把包秋荷托自己帮忙处理家具、刚才递钱是预付定金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解释得明明白白,细节也说的仔仔细细。


    就怕再添新的误会。


    “哎哟,科宝啊,原来是这么回事!”


    听完解释,李大爷的脸瞬间红了,连忙摆着手道歉,语气里满是愧疚,“真是对不住,对不住!是大爷我太莽撞了,没弄清楚情况就瞎说胡话,平白冤枉了你这么个好小伙子。”


    “李大爷您别这么说,没事的!”


    王科宝连忙摆手,脸上露出爽朗的笑,“咱们把话说开了就好,我也没往心里去。”


    跟李大爷道别后,他转身蹬着三轮车往门口走,远远看见包秋荷还站在原地,便放慢速度,隔着几步远问道:


    “包阿姨,您要是不嫌弃我这三轮车简陋,你和我一起?”


    “不了不了,谢谢你啊科宝。”


    包秋荷连忙笑着摆手,语气里满是感激,“我还是等公共汽车吧,倒不是嫌三轮车不好,主要是这大冬天的,坐在三轮车上风太大,吹得人骨头缝都疼,我这老胳膊老腿的,怕冻得感冒了,反倒给你添麻烦。”


    王科宝一听,觉得包阿姨说得在理,这天气确实冷得邪乎,便没再坚持:


    “您说得对,公交里有暖气,确实比在外头吹冷风暖和。”


    他又多问了一句包秋荷要去的地址,确认清楚后,便独自蹬着三轮车,朝着南锣鼓巷的方向去了。


    在燕京的城市版图上,东城区的南锣鼓巷是一块浸润着岁月沉香的老地标,其历史根系可径直追溯至元代,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鲜活。


    作为一条典型的南北走向街巷,它北接烟火气十足的鼓楼东大街,南抵车水马龙的平安大街,787 米的长度与 8 米的宽度,虽不算宏大开阔,却藏着独属于老燕京的细腻韵味。


    漫步其间,青石板路承载着过往行人的足迹,两侧灰墙黛瓦的建筑错落有致,耳畔偶尔传来的京腔京韵,都让人不自觉沉浸在浓厚的历史氛围里。


    时光流转至明代,南锣鼓巷的归属与名称迎来首次重要变迁。


    彼时,它被纳入昭回靖恭坊的管辖范围,当时人们更习惯称它为 “锣锅巷”,这一接地气的称呼,或许与街巷早年的形态或民间传说息息相关,虽少了几分雅致,却多了几分市井温情。


    直到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 年),随着城市行政区域的调整,这条巷子被划归镶黄旗管辖,“南锣鼓巷” 这个名字也正式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其身份的重要标识。


    南锣鼓巷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它独特的空间布局。


    在主巷两侧,18 条胡同如同精心梳理的鱼骨,整齐地向东西两侧延伸,将周边区域编织成一张疏密有致的街巷网络。


    若登上高处俯瞰,主巷如同蜈蚣的躯干,两侧胡同则像蜈蚣的足肢,整个街巷群落活灵活现,“蜈蚣街” 的俗称也因此在老燕京人中代代相传,成为对这一独特地理景观最生动的注解。


    如今,南锣鼓巷虽历经变迁,却依然保留着老燕京的街巷肌理与人文气息,成为人们触摸历史、感受老城韵味的重要去处。


    这会儿正是下午,巷子里格外热闹,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自行车穿梭不停,路边还有不少卖小吃、卖手工艺品的小摊,吆喝声此起彼伏。


    王科宝一边慢悠悠地蹬着车,一边忍不住打量着周围的景象,心里暗自琢磨:


    这地方是真不错,既有老燕京的韵味,又透着烟火气,要是离燕大不远,当初找房子的时候,自己说啥也得在这儿租个住处。


    没蹬多久,他就到了目的地。


    南锣鼓巷13号院。


    这是一座典型的老燕京四合院,院门不算气派,但门口的石墩子和斑驳的木门,都透着岁月的痕迹。


    院子不大,里头只住了一户人家,其中靠东边的那间屋子,就是包秋荷的住处。


    刚一进院,王科宝就看见包秋荷已经站在屋门口等着了,他不由得愣了一下。


    没想到包阿姨步行竟然比自己还先到,看来自己蹬车的速度还是慢了点。


    “科宝啊,快进来,这天太冷了,别在院子里站着,冻坏了可咋整!”


    包秋荷看见他,连忙笑着招手。


    “好嘞,包阿姨您别忙,我先把车放好。”


    王科宝应着,小心翼翼地把三轮车往墙根儿挪,特意找了个不挡道的地方,还顺手拉了拉车把,确认车子不会倒,才跟着包秋荷进了屋。


    屋里比外头暖和不少,还透着一股淡淡的木头香味。


    包秋荷给王科宝倒了杯热水,才慢慢说起这房子的来历:


    “这房子是我爸妈留下来的老宅子,前几年,两位老人先后被病痛带走,偌大的屋子就只剩我一个人守着。”


    “和谭志学分开后,我本想在这儿安安稳稳过日子,可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常年在国外待着,只有偶尔回国时,才能回来住上十天半个月。”


    “每次回来,看着屋里熟悉的桌椅,仿佛还能听见爸妈唠叨的声音,心里又暖又空。”


    “这次回来,我是特意来处理这些旧家具的。明年,我打算彻底回国,搬到婉慧附近住,到时候换一套全新的家具,把那些带着旧时光印记的物件好好安放,也算是和过去认真告个别,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至于家具票,你也不用替我操心,这年头,只要手里有实实在在的钱,票的事儿都好商量,总能想办法解决。”


    “包阿姨,您这儿的东西可真全!”


    王科宝环顾了一圈屋子,忍不住感叹道。


    客厅里摆着沙发、茶几和饭桌,都是看着就结实耐用的款式,连平日里少见的电视机都摆在正中间,用一块花布盖着,看着还挺新。


    他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酸楚。


    看来还得再加把劲,得继续写小说才行,这样才能过上好日子。


    “科宝啊,你瞅瞅这些东西,有啥你用得上的,尽管跟阿姨说。”


    包秋荷坐在沙发上,指了指屋里的家具,语气特别实在,“这些东西放着也是占地方,你要是能用上,按照你说的,阿姨便宜点都卖给你。”


    “包阿姨,这些东西您是打算都处理掉吗?”


    王科宝问道。


    其实心里清楚,就算这些东西都要卖,自己也拉不走多少。


    他现在口袋里就只剩30块钱了,还是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不过转念一想,生活馆的同事前两天说过,明天就要发这个月的工资和奖金了,一共能拿70块,其中奖金就有25块,这福利在当时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要不是考上了燕大,他真打算在生活馆好好干一辈子,安稳又踏实。


    这么算下来,明天发了钱,手里就能有120块,到时候大部门应该能拉走了。


    包秋荷低头想了想,慢慢说道:


    “电视机和卧室里的那张床,我打算先留着。”


    “我还要两天才会出国,你拉走了我没地方睡觉,也很无聊。”


    “其他的这些家具和电器,就都处理了,留着也没用。”


    王科宝的目光落在了客厅中央的那套会米色的卡布奇洛沙发上。


    沙发看着得有九成新,面料摸上去软软的,刚才他路过的时候,忍不住悄悄坐了一下,软硬刚好,特别舒服,正是他一直想要的款式。


    虽然知道自己钱不多,但还是忍不住抱有一丝期待,可心里也明白,这期待大概率要落空。


    这年头,一套像样的卡布奇洛沙发,少说也得400块钱,自己这点钱连零头都不够。


    “那……包阿姨,这套沙发您打算卖多少钱啊?”


    他犹豫了半天,还是硬着头皮问了出来,眼神里满是期待。


    “价格我还没定呢。”


    包秋荷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慢慢回忆道,“上午的时候,隔壁院的邻居过来问过,说想出30块钱买这套沙发,我当时没答应,想着再看看。”


    “哦,30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