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只能为你做这么多了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清晨的微光刚漫过生活馆的窗棂,王科宝就从铺着粗布褥子的硬板床上坐了起来。
他抬手揉了揉额角,宿醉残留的晕眩感还在太阳穴轻轻跳动,喉咙里也留着昨晚粮食酒的绵厚余味,可意外的是,脑袋竟没有往常宿醉后的胀痛。
这年头用纯粮实打实酿的酒就是不一样,烈劲过了也不折腾人,哪像那些掺了水或杂料的酒,醒了能让人疼得半天缓不过劲。
他伸了个懒腰,目光落在桌角那杂乱的稿纸上,心里那块悬了两周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为了这版《牧马人》舞台剧初稿,他几乎天天熬到后半夜:
先是对着原故事捋脉络,改了三遍才把人物关系理顺;后来又反复调整台词,既要贴合时代背景,又得让角色有张力,光废弃的草稿就攒了厚厚一摞。
虽说成品算不上多惊艳,离顶尖水准还有差距,但拿去交差肯定够格,至少能稳稳拿到及格,不至于让馆里失望。
洗漱时,他用冷水泼了把脸,瞬间清醒了不少。
把稿子仔细叠好,放进洗得发白、边角都磨出毛边的帆布包里,又检查了一遍,才快步往办公室走去。
到了单位办公楼,王科宝径直走向二楼的馆长办公室。
推开门时,屋里只有方英博老爷子坐在靠窗的藤椅上,手里捧着份《人民日报》看得入神,馆长徐朗的办公椅空着。
这位馆长常年忙着对接外单位的演出事务和会议,办公室里少见他的身影,大多时候都是方老在这儿负责日常事务。
方英博听见开门的动静,缓缓抬起头,慢悠悠摘下鼻梁上的老花镜,把报纸往膝头一放,笑着朝他招手:
“科宝来得正好!我刚才还跟徐馆长通了个电话,说你这稿子估计也该收尾了,怎么样?弄好了吗?”
“方老,初稿总算改完了,您先过目。“
”要是有哪里不合适,我再接着改。”王科宝说道。
方英博伸手拿起稿子,翻了两页后,眼神里带着几分意外:
“不错,你这效率可以啊。”
“我以为还要再等几天呢。”
“方老,您可别夸我了,”
“我这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头一回。“
“一点经验都没有,中间走了不少弯路。”
“就拿第一幕的场景设计来说,一开始想把牧场的戏铺得太满,后来才发现会拖沓节奏,删了重写才理顺;”
“还有主角的台词,改了四遍才觉得顺口,要是再慢些,恐怕真要耽误馆里后续的排演进度了。” 王科宝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语气里带着点自嘲。
“没有取笑你,真心不错。”
”你能在这么短时间里摸透舞台剧的创作路子,从故事改编到台词打磨都做得扎实,还拿出这么完整的初稿,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这两天就把稿子让馆长审核一下,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要是没什么大问题,过两天馆里就把改编费给你结算好,到时候你直接去财务科签字领钱就行。” 方英一边说,一边看。
一听到“改编费”三个字,王科宝心里瞬间松快不少。
这段时间手头一直紧巴巴的,开学前要租房子,手里紧张。
这笔钱正好能解燃眉之急,还能给家里寄点。
他连忙点头,感激的说道:“谢谢您方老,麻烦您多费心了。
要是馆长有修改意见,您随时找我,我保证尽快改好。”
方英博没再提稿子的事,反而从抽屉里摸出一张淡蓝色的票证,票证边缘印着精致的麦穗花纹,上面“录音机票”四个字用黑体字印着,格外醒目。
他把票证递到王科宝面前:
“我看你这阵子总皱着眉头,像是有心事,有时候下班还在办公室待着发呆。
“这张票你拿着,是馆里奖励你的。”
“你为馆里立过功,《牧马人》的稿子也赶得辛苦,这是你该得的奖励,也算是给你添点生活乐趣。”
王科宝双手接过票证,指尖捏着薄薄的纸片,心里又惊又喜:“真谢谢您方老!这太贵重了,我……我都没想到能拿到这个。”
上次他就像买个录音机,但是录音机不要要钱,还要票。
并且录音机票不比其他票。
这票可比普通的布票、粮票金贵罕多了。
“别客气,这是你应得的。”
“现在是社会大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恢复,往后日子肯定会越来越有盼头。”
“不回了,方老。”
“你忘了,前半个月我刚刚回去了。“
”我妈身体都挺好的,家里也没什么事。”
“来回跑一趟不仅费钱,还得请假,太折腾了,今年就在这边过年,省得麻烦。”
“等明年手头松快点,再回去多待几天。” 王科宝说道。
“哦,对对对,我记起来了。“
“你要是在这边遇到什么难处,比如冬天缺煤、缺粮食,别自己扛着,随时跟我说。”
”我在这儿待的时间长,人脉还广点,能帮上忙的肯定帮。“
“对了,你这会儿要是不着急回办公室,咱爷俩聊聊最近的国家大事?”
“我看你平时也爱琢磨这些,前两天报纸上登的关于文艺政策调整的文章,我还想跟你聊聊看法呢。”
“方老,我还有事,要不回头再聊。”王科宝说完,不给方老说话的机会。
他转身就往门外跑,脚步都有些慌乱。
他太清楚方老的性子了,一旦聊起国家大事,从政策解读到社会变化,没个把小时根本停不下来,可他这会儿心里还惦记着晚上投票的事,实在没心思坐下来唠嗑。
“你有事就去忙呗,我又不吃人,你跑这么快干嘛?”
“这小子,怎么每次想跟他多唠两句,他就找借口溜呢?”
“下次可得提前把他拉住,不让他跑。”
方英博看着他匆匆跑远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嘴里还念叨着。
然后又拿起报纸,继续往下看。
……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下班,王科宝走出单位大门时,天色已经有些暗了,街灯渐渐亮了起来,昏黄的光洒在路面上,映出长长的影子。
傍晚的风一吹,还是有点刺骨,可他心里的烦躁却一点没减。
因为满脑子都是晚上要投票的事,越想越乱,手心都有些发凉,连脚步都变得沉重起来。
他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的录音机票,指尖触到票证的纹路,突然想起东风市场那个卖录音机的老张。
老张的小店在市场最里面,专卖些收音机、录音机之类的电器,偶尔还偷偷卖些磁带,之前他路过时,曾听见店里飘出邓丽君的歌。
干脆转身往东风市场走,不过不是买录音机,一来改编费还没到手,二来就算钱到手了,他也舍不得花。
一台录音机要150块,太贵了。
钱要省着花,毕竟马上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只是前世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听听音乐。
如今心里乱糟糟的,也想试试这个办法,哪怕只是在老张的店里蹭听一会儿也行。
东风市场里依旧热闹,摊贩们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空气中混杂着食物的香气和布料的味道。
王科宝穿过人群,走到老张的小店门口。
小店的招牌是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老张电器”,有些褪色。
推开门喊了两声“老张”,店里却静悄悄的,只有货架上的收音机静静地摆着,连个人影都没有。
他心里不禁犯嘀咕:
不会这么倒霉吧?
难道老张因为倒卖磁带被抓了?
毕竟这年头私下卖磁带,还卖这种境外歌手的磁带,风险可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