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你的信?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大学生?”


    “蓉城兵工学院?”


    “这不就是咱们省城的高校吗!”黄庆生搓着手,眼睛里满是藏不住的羡慕,说话时语气都带着几分激动。


    “是的,黄叔。”崔康生脸上挂着从容的笑意,心里却早有盘算。


    方才舅舅李富贵明显憋了股火气,眼下正好借着这个由头,帮舅舅把丢失的脸面给挣回来。


    这蓉城兵工学院的来头,可比寻常人知道的还要厉害。


    回溯蓉城兵工学院的历史,其源头要追溯到 1941 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当时,四川抗日根据地正处在敌人的封锁和围剿之中,物资极度匮乏,生存环境异常恶劣。


    但为了给抗战前线培养急需的兵工人才,八路军总司令部毅然决定创办一所专门的院校: 四川工业学校。


    这所学校的诞生,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师生们就把山洞、破旧的庙宇当作学习和教学的场所;


    缺乏教材和教具,老师们就自己动手编写讲义,用简易的工具制作教学模型;


    粮食供应紧张,大家就一边学习,一边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即便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师生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白天钻研兵工技术,夜晚还要警惕敌人的偷袭,在枪林弹雨中坚持教学与学习。


    正是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四川工业学校一路扛过了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又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继续前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四川工业学校迁至土兴市市学院路,并正式更名为兵工职业学校。


    这次搬迁,不仅让学校告别了战火纷飞的环境,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办学场所,更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国家工业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又经历了数次名称调整。


    每一次更名,都意味着学校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上的进一步优化,都是为了更好地契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每一个新名称的背后,都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痕迹。


    直到 1958 年,学校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正式升格为蓉城兵工学院。


    这一升格,不仅是对学校办学实力的高度认可,更让学校的办学定位更加清晰。


    自此,学校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兵工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上。


    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学校在兵工工程专业领域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在国内兵工工程领域崭露头角。


    无论是建筑结构设计、道路桥梁建设,还是岩土工程研究等方向,都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着力量,慢慢成为行业内公认的佼佼者。


    然而,真正让蓉城兵工学院的实力实现质的飞跃,奠定其国内顶尖兵工工程院校地位的,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的两次重要专业整合。


    1961 年,燕京工业学院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


    将学校 4 个常规兵工专业的师生、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积累多年的珍贵教学资料,毫无保留地全部迁至蓉城兵工学院。


    这 4 个专业在当时都有着深厚的办学基础和较强的师资力量,他们的加入,就像为蓉城兵工学院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血液。


    师生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方法,先进的设备填补了学校在某些教学和科研领域的空白,珍贵的教学资料则为后续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紧接着,在 1962 年,沈市工业学院的两个同类型专业也整体搬迁至蓉城兵工学院。


    这两次大规模的专业整合,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


    不同院校的师生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碰撞出了更多的学术火花;


    原本分散的教学资源得到了高效整合,避免了重复建设,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科研团队的规模和实力也随之壮大,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能力显著增强。


    一系列举措下来,蓉城兵工学院的教学资源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整体实力直接跃升至国内顶尖水平,在兵工工程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凭借着这样厚重的发展历史和扎实的办学底蕴,蓉城兵工学院后来成为国家重点大学,可谓是实至名归。


    它不仅承载着从四川工业学校时期延续下来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更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


    如今,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蓉城兵工学院依然坚守着为国家培养优秀兵工工程人才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兵工工程领域的科研创新中持续突破,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发展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康生你可真有本事!不得了。竟然能考上大学,还是国家重点大学。“


    “是啊,这学校是搞武器研究和制造的,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那可是天大的事儿,肯定是国家重点大学啊?”


    “能进这种学校读书,将来毕业就是为国家干大事的人,这要是搁在我家孩子身上,我做梦都得笑醒,真是太让人佩服了!”


    “唉,说起来真是可惜,要是我能年轻个30岁,就算悬梁刺股,也得拼一把考进这所学校去!”


    “这有啥好可惜的?想考就去考啊,又没人拦着你,现在政策这么好,想读书啥时候都不晚!”


    “算了算了,年纪大了,脑子也跟着不管用了,记个东西转头就忘,哪还能跟他们年轻人比啊,也就是说说罢了。”


    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围着崔康生夸赞,声音里全是掩饰不住的羡慕。


    要知道,余唐村这么多年来,就没出过一个大学生,崔康生不仅是第一个考上大学的,而且一考就考进了国家重点大学,这在村里可是天大的喜事,就跟过年似的热闹,谁见了不眼红,不佩服呢?


    “呵呵,大家不要再说了,再这么说下去,康生这孩子该骄傲自满了,年轻人还是得沉下心来才行。”李富贵的嘴如翘嘴一样,AK都压不住。


    刚刚因为各种打击不顺,这会儿总算是杨梅吐气了,舒坦。


    “舅舅,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不会因为这点成绩就飘飘然的,以后到了学校里,我肯定还会好好读书,不辜负您的期望。”崔康生特别会察言观色,顺着舅舅的话往下说,既给足了舅舅面子,又显得自己沉稳懂事,没辜负家里的培养。


    “嗯,你明白就好!”李富贵暗暗点头,心里对这个外甥越发满意。


    不仅脑子灵光,学习好,还知道察言观色,看眼色。


    有了外甥考上重点大学这个“硬底气”,李富贵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更有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