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茅老先生?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明远,你跟我说说,什么情况?”王科宝身子往司明远那边挪了挪。
语气里满是疑惑。
司明远转过头,看着他困惑的模样,语气平静地解释:“科宝,是这样的,我投稿的时候把我俩的署名都报了上去。”
“你这举动也太突然了……这事儿跟我有啥牵连啊?好端端的,为啥要把我的名字加上去?”王科宝眉头皱了皱,脸上写满了无奈,眼神里还带着几分不解。
“怎么能说没牵连呢?这首诗的前几句是你写出来的,这份功劳我可不能独自占了去。”司明远的语气十分坚决,有原则。
就在这时,方英博抬起手,示意在场的众人停下掌声,待现场安静下来后,他开口说道:“明远、科宝,你们俩真是好样的,不错。还能合创诗词,值得大家学习。”
顿了顿,他又接着往下说:“不过话说回来,合创虽然少,但不是没有。比如唐代的贾岛和韩愈就曾经合创。”
随后方老又讲了贾岛和韩愈的合创典故。
此处省略100字。
听着方老这番话,在场的同事们感觉这两人不仅有才华,还懂得相互尊重。
钦佩之意又多了几分。
方老仿佛找到了话题。
又接着说。
“除此之外,北宋时期的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也曾经合创过。“
“《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这首诗,那首诗直到现在还被人们广为传颂,算得上是流传千古的佳作了!”
王科宝站在一旁,听着方老滔滔不绝地说着,心里渐渐有些不自在起来。
虽说方老不是夸他。
但一会儿提起韩愈这样的文坛大家,一会儿又说到苏轼这样的诗词名家,他总觉得自己根本没法跟这些人相提并论,心里忍不住暗自苦笑。
刚才开会还以为方老转性了。
现在看来,是自己想错了。
原来方老的话多是看场合的。
遇到这种能展现自己学识的机会,他就格外愿意分享自己知道的知识。
不过话说回来,方老懂得是真不少,肚子里确实有墨水。
说了好一阵子,方老终于停下来然后喝了口茶,可还没等大家缓过神来,他又开口说道:
“同志们,现在你们应该明白,我刚刚开会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批评科宝同志了吧。”
“我不仅不责怪,还要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学习他们努力上进、相互协作的精神。好了,我要说的就这些。”
方老说完后,就离开了。
但会议室仿佛被点燃一般,大家纷纷议论开了。
“原来最近这首《答案》,竟然是司明远她俩一起写的,太让人意外了!”
“确实让人意外。我记得前几天八一文艺表演的时候,司明远还上台朗读过。我当时听了就觉得这首诗写得特别好,特别有感染力!”
“这首诗里的意象特别独特,里面的诗词勾勒出一个既梦幻又带着几分奇幻色彩的世界,让人印象深刻。”
“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诗里的前两句:虚伪是虚伪者的遮羞布。真诚是真诚者的里程碑。这几句一出来,整个诗的气势一下子就上来了,读着特别有劲儿!”
办公室里满是夸赞的声音,大家一会儿称赞诗写得好,一会儿夸赞司明远有才华,一会儿又对着王科宝竖起大拇指。
在同事们眼里,王科宝这个年轻人可不简单,不仅会写让人捧腹的小品,还能写出这么有深度的诗歌,简直是多才多艺。
…….
司明远办公室。
“科宝,这两天有时间吗?后天诗词主办方想邀请咱们参加。”
“哦,我后天有事,我就不去了。”王科宝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在他看来,参加研讨会还不如多花点写会儿稿子。
“你确定不去?”司明远有些意外,又追问了一句,他原本还以为王科宝会感兴趣。
“去参加这个研讨会有钱拿吗?”王科宝眼睛里满是期待的神色,目光紧紧盯着司明远,等着他的回答。
“没有。”司明远无语。
这家伙不管遇到什么事儿,首先想到的总是钱,真是让人没办法。
“既然没钱,我又有事,那你自己去吧,我就不去凑这个热闹了。况且我就写了诗的前两句,到了研讨会上也没什么好说的。”
王科宝摆了摆手,语气十分坚决,随后又低头看起了复习资料,“我还得抓紧时间复习高考呢,可不能浪费时间。”
“行吧,那我就不勉强你了。”司明远无奈地叹了口气,他太了解王科宝了,知道要是没有报酬,根本没办法让他改变主意。
随后。
司明远有事离开了办公室。
王科宝继续埋头复习。
虽说他已经离开学校10多年了,但看着眼前的复习资料,上面的内容大多还能看懂,毕竟前世的他可是学霸,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
复习累了的时候,他就会休息,写稿子。
当作放松。
可刚写了没几行,他突然反应过来:自己怎么又开始这么拼了?不行,得停下来歇会儿,这一世说好要享受生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给自己太大压力了,当牛马。
当王科宝思绪万千的时候,突然想到没几天好像就是母亲张翠芳的生日了。
王科宝心里有了个主意,既然回不去,那就给母亲写一份信,寄点好吃的,再拿一些钱。
70年代,一般寄信比较慢,大概需要7-10天左右才能到,今天动笔邮寄的话,顺利的话,母亲应该在生日这天能收到。
打定主意后,他立刻开始动笔写信。
【妈:
【今儿是您的生日,孩儿在城里的生活馆宿舍,心里头满是念想。】
【进城这大半个月,一切都比预想的好。我在生活馆上班,不用风吹日晒,活儿也轻松,【就是整理整理货物、谢谢稿子,同事们都和善,工钱也按时发,您千万别惦记我的生活。】
【其实,孩儿还有件事想跟您说。】
【这段时间,国家恢复了高考,我准备报名高考试试。】
【我想着,趁年轻多学些东西,要是能考上大学,把你大姐、弟弟妹妹也接到燕京来,让您过上好日子。我早上和镜先已经买了复习课本,我要好好学习。】
【您放心,我肯定不会耽误工作,也会照顾好自己。】
【大姐在家肯定帮您操了不少心,您让她也别太累;】
【你让大姐也多读读书,她底子不差,也有考大学的机会。】
【舅舅要是常来家里,您多跟他说说话;弟妹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您让他们多吃点好的。】
【等我下次回家,给您带生活馆里卖的软糕,您以前总说爱吃。】
【娘,生日这天,您一定要好好歇着,别再为家里的事操劳了。】
【愿您身子骨硬朗,天天舒心,生日快乐。】
【对了,我给你寄了20块钱,别舍不得吃,买点好吃的,或者买件新衣服穿。】
【科宝 敬上。】
写完信后,王科宝小心翼翼地把信和20块钱一起塞进了信封里,打算中午去食堂吃饭的时候,顺便把信邮寄。
他心里已经想好了,大姐的底子其实非常好,读书的时候经常是班级第一名。
但是家里困难,大姐读到了初中,也就毕业了。
如果大姐愿意考大学,自己就买一套书寄回去。
让她好好复习。
争取考个好大学。
突然,王科宝正走神。
办公室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王科宝放下手里的笔,起身走到电话旁,拿起听筒说道:“喂?那位?”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的女声:“您好,王科宝同志在吗?
“你是?”
“我是《文汇报》的谭婉慧。我想找他谈点事情。”
“原来是谭编辑啊,怎么了,请问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王先生,没想到是您亲自接电话,真是太好了。”谭婉慧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意外,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喜。
“我刚好在办公室,就接听了。怎么了,谭编辑?”
“哦,是这样的,我想问问您之前说要写的那部小说,现在怎么了?写完了吗?我们报社这边一直挺期待的。”谭婉慧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期待,生怕得到否定的答案。
正如王科宝心里猜测的那样,对方果然是来催稿的。
现在是1977年,十年特殊时期刚刚过去没多久,国内很多刊物要么是刚刚恢复出版,要么还在紧张的筹备阶段,都面临着稿件短缺的问题。所以一听到谭婉慧的问题,王科宝就立刻猜到了她的目的。
“还没写完呢,不过也快了。”
王科宝诚实地回答道。
他这次打算把前世一部爆款短剧改编成小说,这跟直接抄写现成的作品可不一样,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打磨情节、塑造人物,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其实按照他的速度,大约半个月内就能完成初稿,不过一来他不想加班;二来近期要复习高考资料。
不能太劳累,所以写稿子不能太着急。
“那大概还需要多久才能写完呢?我们报社这边确实挺着急用稿的。”
谭婉慧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又尽量保持着客气,不想让王科宝觉得不舒服。
正如王科宝所想的那样,国内各大报刊现在都正面临着严重的稿荒,所以她今天才来催告。
要是在平时,对于王科宝这样只写过小品、小说没写过的新人,她都不会理会。
现在报社也是没办法,只能采取广撒网的方式,多联系一些作者,能收到一篇合格的稿件就算是成功了。
“如果只是初稿的话,差不多本个月就能完成。”王科宝思考了一下,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时间。
他之所以说两周,主要是不想让自己太劳累——一边要复习高考,一边还要写小说,他不想把自己逼得太紧,这一世他只想放慢脚步,轻松一点生活。
“王先生,等您把初稿写完之后,记得投稿给我看看。我想先了解一下作品的情况,要是合适的话,我们报社也能尽快安排后续的事宜。”
谭婉慧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语气十分客气,生怕遭到拒绝。
“没问题,谭编辑。”王科宝很爽快地答应了,有《文汇报》这样熟悉的刊物对自己的作品感兴趣,总比把稿件投给陌生的报社要强,这样也能减少容错率,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太好了,那我就静候您的佳作了,期待能早日读到您的小说。”
谭婉慧的语气里满是喜悦,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又跟王科宝简单聊了几句,便挂断了电话。
通话结束后,谭婉慧并没有停下来休息,而是马不停蹄地给其他作者打起了电话,继续催稿或者约稿。
对于那些联系不上的作者。
只有写信试试能不能催稿。
忙完这一切,谭婉慧已经累得腰酸背痛,只想坐下来好好歇一会儿。
可她刚放松下来,脑子里突然又绷紧了一根弦:新人作者的稿件往往质量很差且不太靠谱,风险比较大,还是得多联系一些老作者,或者知名作家才行。
这样才能保证稿件的质量和数量。
于是,她又强打起精神,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语气恭敬地说道:“喂,您好,请问是茅老先生吗?我是《文汇报》的谭婉慧,想跟您约一篇稿子,不知道您最近有没有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