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二锅头?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还没等冯远回话。


    小孩那桌的冯朝阳抢答了。


    “科宝哥,这红烧肉真好吃啊,这道菜肯定是你!没错吧?”他一边说着,一边又伸手就夹了一大块塞进嘴里。


    ” 冯朝阳,你怎么知道?“冯麦冬接话道。


    “我妈做饭我还不知道?她这辈子就没做过这么香的肉!刚才我去厨房找吃的,明明看见科宝哥在灶台前忙前忙后,这菜指定是他做的!”


    “这是我从书上学来的做的红烧肉,要是你们觉得好吃,就多夹点,灶上还温着半锅呢,不够了咱们再添。”


    冯朝阳嘴里的肉还没咽干净,就忙不迭地点头。


    “好吃,好吃。“


    ”这红烧肉肉外面脆生生的,里面嫩得能掐出水来,还有股子醋香味儿,吃着一点都不腻,比外面的苍蝇馆子做的强十倍!”说着,他又夹了一块,生怕慢了一步就被冯麦冬抢光了。


    冯远看着儿子这副馋样,忍不住笑出了声,他又夹了一块肉细细嚼着,片刻后放下筷子,看向王科宝的眼神里多了几分真切的赞许:


    “没错,就是这个味儿!我当初在农村改造的时候,就是这个味道。“


    ”今天吃你这道,比当年的还地道!外酥里嫩,醋香也够劲儿,科宝,你这手艺不错” 冯远点着赞说道。


    “冯叔您太客气了,您要是喜欢,以后我得空了就给您做。”


    王科宝听见夸赞,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些,他拿起公筷,小心翼翼地给冯远碗里又添了块肉,“您多尝尝。”


    一旁的冯镜先看着满桌人都围着那道红烧肉夸赞,心里也很高兴。


    “这小子藏得也太深了!以前在向阳村肯定是故意偷懒,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手艺?回头我就告诉妈,让她收拾他。”


    冯春和吃得更是投入,手里的筷子就没停过,嘴里还不停地发出赞叹:“科宝啊,你这手艺真是绝了!我活了三十多年,除了我姥姥当年做的红烧肉,就数你这红烧肉最对我胃口!”


    ” 春和哥,喜欢就多吃点。“


    郎雪琴坐在冯远旁边,见大家都围着王科宝夸,心里虽然不高兴。


    却还是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肉放进嘴里。


    客观说,这红烧肉的味道确实好,口感和调味都恰到好处,可她就是不想认可王科宝。她慢慢嚼着肉,脸上没什么表情,也没跟着众人夸赞,只是在心里冷哼一声:“会做两道菜又能怎么样?还不是个乡下下?就算做饭再好,也改不了土里土气的出身,以后还不是得在地里刨食?跟我家镜先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幸好离婚了,不然想攀高枝,门儿都没有!”


    小孩桌上的冯麦冬,此刻满脑子都是“抢肉”,根本没心思听众人聊天。


    刚才冯朝阳抢了她盘子里最大的一块肉,她正憋着劲儿要抢回来呢!


    只见她眼睛紧紧盯着盘子里那块肥瘦相间的红烧肉,趁刚才冯朝阳转头跟王科宝说话的功夫,飞快地伸出筷子夹了过来,塞进嘴里后还得意地冲冯朝阳做了个鬼脸,嘴里含糊地嘟囔:“这是我的!你不许抢!”


    冯远看着王科宝不仅菜做得好,待人接物也透着一股沉稳劲儿,不卑不亢的,对他的印象又好了几分。


    他端起面前的空酒杯,转头看向坐在另一边的冯春和:“春和,今天这么好的菜,怎么没把酒拿出来?快去,把我的好酒拿出来。”


    冯春和正夹着一块肉往嘴里送,听见冯远的话,动作顿了一下,有些无奈地放下筷子,挠了挠头解释:“爸,不是我不拿,是妈不让啊!她说您年纪大了,喝酒伤身体,尤其是白酒,喝多了容易头疼,我劝了好几回,她都不松口。”


    他一边说着,一边悄悄瞥了郎雪琴一眼,眼神里带着几分委屈。


    他自己也想喝点酒,就着这红烧肉,肯定特别过瘾,可没冯远点头,借他十个胆子也不敢违逆郎雪琴。


    “没关系,少喝两口能有什么事?”冯远摆了摆手。


    “我这身体我还不清楚?就喝两杯,解解馋,这么好的菜,没酒陪着,多可惜啊!”


    说着,他又催了一遍,“你快去把酒拿过来,就两杯,绝不多喝。”


    “好嘞!我现在去!”冯春和一听冯远松口,连忙站起身就去拿酒。


    他早就想喝酒了,只是一直没敢开口,现在有冯远撑腰,终于能如愿以偿了。


    郎雪琴看着冯春和去拿酒,心里不悦。


    “只能喝两杯!多一杯都不行!”


    她心里其实打着小算盘。


    家里那瓶红星二锅头是冯远的老战友送的,平时冯远自己都舍不得多喝,怎么能给王科宝这个乡下知青喝?


    可现在满桌人都在兴头上,要是她执意不让喝,反倒显得她小气,扫了大家的兴,只能不情不愿地松口。


    “知道了妈!就喝两杯!”


    没一会儿,他就拿着一瓶红标签的红星二锅头跑了回来。


    “春和,快,给我们满上。”


    王科宝见状,连忙站起身,伸手从冯春和手里接过酒瓶,脸上带着客气的笑:“春和哥,我是晚辈,还是我来吧。”


    前世,他在职场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什么规矩不懂?


    让比自己年长的冯春和给自己倒酒,传出去人家得说他不懂事,他可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冯远见他这么懂规矩,心里对他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冯远笑着点了点头,没再坚持;


    冯春见状:“行,那你来吧!你这小子,看着实诚,还挺懂礼貌。”


    王科宝先给冯远的酒杯满上,透明的酒液缓缓流入杯中,还没等酒杯放下,一股浓烈的酒香就弥漫开来,带着粮食发酵后的醇厚气息。


    接着,他又给冯春和的酒杯满山,最后才给自己倒上。


    ”干。“


    冯远放下酒杯,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酒劲上来了,兴致也高了不少。


    他看了看冯春和,又看了看王科宝,忽然开口问道:“春和、科宝,你们俩知道这红星二锅头,为啥叫‘二锅头’吗?”


    冯春和喝了口酒,又夹了块肉塞进嘴里,听见冯远的问题,下意识地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几分疑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酒年头不少了,一直叫这个名,还以为是厂家随便起的呢!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讲究?”


    “我知道。”王科宝放下酒杯,轻声接话。


    前世他做销售的时候,经常陪客户喝酒,对各种酒的来历多少有些了解。


    “哦?你知道?”


    冯远有些意外地看向王科宝,眼里多了几分期待,“那你说说,这‘二锅头’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坐在王科宝旁边的冯镜先听见这话,轻轻扯了扯王科宝的衣角,凑到他耳边,声音压得极低:“你真知道?我以前也没见你喝过酒啊,怎么会了解这些?你可别瞎编,要是说错了,我爸该笑话你了。”


    她心里满是担心,怕王科宝为了面子瞎吹牛,到时候在父亲面前丢了人,反而让父亲更不待见他。


    王科宝感受到冯镜先的担忧,侧过头,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解释:“放心吧,我没瞎编。最近我在生活馆住,没事的时候就看书,刚好看到过关于二锅头的介绍。”


    “生活馆还有书?我之前去的时候,就见几张桌子几把椅子,连个书架都没有,你在哪儿看的书?”


    她去过生活馆,印象里那地方就是个临时落脚的地儿,怎么会有书?


    “不是生活馆的书,是我一个舍友的。”


    王科宝随口用司明远打了个圆场。


    “我那个舍友叫司明远,他特别喜欢看书,桌子上堆了一桌子书,什么历史、民俗的都有,我没事就跟他借两本看,刚好看到过关于酒的文化。


    “知道就快说,磨磨蹭蹭的干什么呢!两个人凑在一起说悄悄话,还有没有点规矩。


    郎雪琴坐在对面,见王科宝和冯镜先头靠得那么近,还低声嘀咕个没完,心里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忍不住皱着眉头打断他们,语气里满是不耐烦。


    她本来就看王科宝不顺眼,现在见他还跟自己女儿这么亲近,心里更是膈应得慌,只想赶紧让他把话说完,别再跟女儿凑在一起。


    王科宝心里清楚,从进门后郎雪琴对自己一直带着敌意,可她毕竟是冯镜先的母亲,也是长辈,他没必要跟她计较。


    “这二锅头的名字,其实是跟它的酿造工艺挂钩的。”


    “所谓‘二锅头’,就是用粮食蒸酒的时候,取第二锅蒸馏出来的‘锅头’酒。”


    “这种工艺打清朝的时候就有了,那时候的酿酒师傅发现,蒸酒的时候,第一锅蒸出来的‘酒头’度数太高,味道冲得很,还带着不少杂质;”


    “第三锅蒸出来的‘酒尾’度数又太低,喝着寡淡,还带着股子杂味。”


    “所以他们就把第一锅的‘酒头’和第三锅的‘酒尾’都去掉,只留第二锅蒸馏出来的中段酒,这部分酒度数适中,口感醇厚甘美,还没什么杂质,喝着特别顺口。”


    “后来这酒在京城慢慢出了名,据说当年连皇帝喝了都觉得好,还专门给酿酒的作坊赏了块牌匾呢。”


    “说得对!就是这么回事!”


    “没想到你这小子知道的还不少!不错不错!来,咱们仨干一杯。”


    王科宝和冯春和连忙端起酒杯,跟冯远的酒杯轻轻碰了一下,随后三人都仰起头,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浓烈的酒香在喉咙里烧得慌,却又带着几分回甘,咽下去后,浑身都暖和了起来,连带着身上的疲惫都消散了不少。


    冯春和放下酒杯,砸了砸嘴,脸上带着几分感慨:“科宝,听你这么一说,我再喝这酒,感觉味道都不一样了!以前就觉得这酒烈,现在喝着,倒品出几分醇厚来,这就是老辈人说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吧!”


    “这酒是65度的,度数高,又是粮食酒,味儿自然好。”


    王科宝轻轻晃了晃酒杯,看着杯底残留的酒液,心里忍不住有些感慨。


    他记得后世的时候,为了节约粮食,早就不生产65度的红星二锅头了,市面上常见的都是56度或者更低度数的,口感也差了不少。


    若不是自己意外穿越到这个年代,恐怕这辈子都没机会再喝到这么地道的高度数二锅头,也没机会体验这样的生活。


    郎雪琴坐在一旁,听了王科宝的话,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


    她原本以为王科宝就是个没读过几本书的乡下下,只会干点体力活,没想到他不仅会做菜,还知道这么多关于酒的典故,心里不禁暗道:


    “看来我还真是小瞧这个乡下人了,没想到他还读过不少书,懂得还挺多。不过就算这样,他也配不上我家镜先,出身摆在那儿,想靠这点小聪明翻身,没那么容易!”


    冯镜先则悄悄松了口气,心里还有些窃喜。


    她刚才还担心王科宝是瞎编的,没想到他真的知道,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连父亲都认可了。


    她偷偷观察着冯远的脸色,见冯远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看向王科宝的眼神里也多了几分欣赏,心里忍不住想:“看来爸爸对科宝的印象越来越好了,这样一来,阻力又要小很多。”


    事实上,经过这顿饭的相处,冯远对王科宝的印象确实好了不少。


    他觉得王科宝这小伙子不仅手艺好、懂规矩,还知道不少学问,看着沉稳又踏实,是个能靠得住的人。


    借着酒劲,他放下酒杯,清了清嗓子,对着桌上的众人说:“跟你们说个好消息,我昨天去单位,听领导私下提了一嘴,今年可能要恢复高考了!。”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要是真能恢复,你们年轻人就能靠自己的本事考大学,以后的路就好走了。”


    “爸,你说真的。没骗我吧?”


    冯镜先一听“恢复高考”这四个字,一下子就激动起来


    她从小就想上大学,可之前因为政策的原因,这个愿望一直被搁置着,现在突然听到这个消息,心脏都跟着砰砰直跳。


    王科宝听到这个消息,倒是没那么意外。


    1977年恢复高考,时间是12月10日到12日。


    毕竟这个日子在后世的历史课本里反复出现过。


    对他来说,这个消息只是验证了自己的记忆,并没有什么意外。


    “应该不会错。”冯远点点头。


    “科宝,镜先,你们俩加加油,如果参加高考,要能考上大学,以后路就好走多了。”


    他其实还有个心思:要是女儿以后想要复婚,王科宝必须要考大学,不然她妈那关过不了。


    “好的爸。”


    “好的,叔叔。”王科宝和冯镜前后回答。


    郎雪琴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本来挺高兴,可听见冯远总提到王科宝,又忍不住反驳:“老冯,科宝就一乡下人,初中都没读完,高考资格都不够吧?”


    冯镜先这才反应过来,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对啊,初中学历没法报名高考呀?”


    “哈哈,你们别着急,我还没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