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燕京生活馆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天边才泛起一点鱼肚白,王科宝和冯镜先就收拾好东西,准备赶去县城坐火车。


    张翠芳和王小丫早早地就起来给他们做了早饭,煮了几个鸡蛋让他们路上带着。


    村里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只能坐马车,赶车的是村里的老李头,他常年赶着马车往返于村里和县城之间。


    马车走了将近三个小时,等赶到火车站的时候,都快中午了。


    火车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到处都是提着行李赶路的人。


    上了火车,冯镜先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两个水煮蛋,递给王科宝一个:“这是妈特意给咱们准备的,路上吃。”


    王科宝接过来,剥开蛋壳,咬了一口,心里暖暖的。


    车厢里人来人往,十分嘈杂,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


    “香烟、瓜子、土鸡蛋。要不要?有没有人要香烟、瓜子、土鸡蛋……”


    这年头买烟可不是想买就买,不仅要钱,还得要票,缺一不可。


    所以尽管列车员喊得挺卖力,车厢里回应的人也不多。


    幸好王科宝上辈子并不抽烟,这一世也没打算碰这东西,倒也不用为此犯愁。


    “镜先,到了燕京,我……我住在哪里?”


    毕竟两人还没复婚,王科宝心里没底,才会有此一问。


    “这个我早就想好了,”冯镜先顿了顿,看着王科宝说道。


    “咱们现在离婚了,还没复婚,你住到我家不太合适,难免会被街坊邻居说闲话。等过段时间,咱们把复婚手续办了,你再搬去家里住。所以嘛,这段时间辛苦住在生活馆的宿舍吧。”


    “好的。”王科宝点点头,心里虽说不太情愿,不能跟冯镜先住在一起,但也知道她说的是最优方案,毕竟人言可畏,尤其是在70年代。


    “镜先,那我们什么时候去民政局复婚?” 他忍不住又继续追问。


    “等过几个月吧,你刚去单位,至少得三个月才能转正,这时候要是被人发现,怕是会影响你转正。”


    “也是。”王科宝叹了口气,虽说能去燕京工作是件好事,可一想到媳妇不在身边,还得等几个月,心里就有点不舒服。


    “放心吧,有空我就去看你。”冯镜先见他情绪不高,轻声安慰道,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


    “嗯。”王科宝点点头,心里其实也明白,就算真让他住到冯镜先家,他也会觉得不舒服,毕竟那不是自己的家,暂时住单位宿舍,倒也还能接受。


    冯镜先又想到他刚到燕京,人地生疏的,难免会觉得孤单,便又说道:“科宝,到了燕京你先去单位报到,安顿下来。等这个周周末的时候,我带你去家里带你见见爸妈。”


    “好。”王科宝答应着,心里却不由得有些紧张起来。


    冯镜先的父亲可是燕大的教授,有社会地位的人。


    第二日下午。


    燕京火车站出站口。


    王科宝拎着两个蛇皮口袋和冯镜先一前一后的走出了站。


    这一路火车摇摇晃晃走了三十多个小时,两人虽然很疲倦,但是都很兴奋。


    “生活馆离这不远,坐两站公交电车就到。我陪你过去,省得你找不到路。"


    "还是媳妇儿想得周到。"王科宝嘿嘿笑起来,悄悄亲了一口。


    "没正经的。"冯镜先脸颊微红,赶紧别过脸去看站牌,耳朵尖却悄悄红了。


    ……


    电车摇摇晃晃地穿街过街巷,车窗外透露着不平凡。


    王科宝扒着车窗看得入神,那些墙上刷着的红色标语,路边穿着的确良衬衫的行人,都透着股与家乡截然不同的城市气。


    说话间电车到站,两人拎着行李拐进一条栽着白杨树的胡同。


    生活馆的青砖小楼就在胡同尽头,门楣上挂着块红漆木牌,"燕京市群众生活馆"几个金字非常大。


    "就送你到门口吧,你自己进去吧。"冯镜先帮他把帆布包甩到背上。


    "我回学校了,周末记得来我家。"


    "你路上慢点,周末我去找你。"


    "知道啦。我又不是小孩子"


    王科宝挥手再见后,拖着行李就走进了生活馆的大门。


    馆长办公室。


    王科宝敲了敲门。


    ”进来。“


    "你就是王科宝?"白发老头看完下手里的介绍信,便抬起头,上下打量着他。


    "嗯,是的。"王科宝把帆布包往墙角一放,规规矩矩地站着。


    "初中毕业?"


    "嗯。是的。"王科宝点头。


    老者没接话,端起桌上的搪瓷茶缸喝了一大口tui,吐出了几篇碎茶叶。


    "条件倒是满足。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方英博,是这儿的副馆长。"


    "馆里人都喊我方老,你也这么叫吧,听着顺耳。"


    "方老好。"王科宝应着。


    "户籍带上了吗?"方老从抽屉里拿出了笔和信纸。


    "带上了。"王科宝赶紧从包里户籍袋递过去。


    方老接过户籍待,随后便在信纸上写了起来。


    "好了,手续弄好了,你现在就算正式报到了。"


    "看你这模样,怕是还不知道生活馆到底是做什么的吧?"方老摘下老花镜,往衣襟上擦了擦镜片,"正好我这会儿不忙,给你说道说道。"


    "那麻烦方老了。"王科宝感觉眼前的老头不错,为人热肠。


    "简单来说,这生活馆就是给群众提供文化娱乐的地方。"


    "比如:晚上放个电影,周末搞个合唱,打个乒乓球、演个相声等等。"


    他说着从茶杯吹了吹热气。


    "东边那排房是活动室,可以打打篮球、乒乓球之类的。"


    “西边那排房是文化室,诗词演唱都在那边。”


    ”……”


    方副馆长越讲越精神,王科宝听得都困了。


    "所以说啊,咱们这工作,看着轻松,其实责任非常大。"


    "得提升大伙儿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你说是不是。"


    "别急啊小同志。"方老摆了摆手,"这就说到关键了。"


    王科宝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回去,心里哀叹一声,这位怕是比村里说书的还能讲。他悄悄换了个站姿,脚后跟都站麻了。


    方老又开始滔滔不绝,从解放初期的扫盲班,说到如今的文艺汇演,听得王科宝头昏脑涨。


    他本来是想找个清闲活儿,白天上班,晚上复习功课,再写点稿子赚点零花钱,照这架势,怕是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