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举家迁徙

作品:《晚风会说我爱你

    六月的风,从东海吹来,裹挟着宁波特有的、湿润的咸腥气,穿过半开的车窗,扑在姜小榭的脸上。


    这气味与他熟悉的、带着闽南丘陵泥土与草木清香的故乡的风截然不同。


    他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物,整齐划一的行道树,样式新颖的居民楼,以及远处隐约可见的、轮廓生疏的山影,一种实实在在的疏离感,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这趟迁徙,像一场被骤然推快的电影转场,仓促得让他有些回不过神。


    驾驶座上,父亲姜建斌握着方向盘,神情专注,嘴角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开拓者的微光。就在三个月前,父亲收到了来自宁波那所省重点高中的调任函。


    起因是父亲在《物理教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关于“情境化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的应用”论文,恰好被宁波这边一位负责教学改革的领导看到,极为赞赏。恰逢宁波这边学校有意引进新的教学骨干,推动学科改革,几经接洽,便向父亲抛出了橄榄枝。这对一辈子在福建小城教书、渴望更大舞台的父亲来说,是无法拒绝的机会。


    “小榭,看,那边就是我们的新小区,你叔叔帮我们选的。”父亲的声音打破车内的沉默,带着一丝显而易见的兴奋,他指了指前方一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楼群。


    姜小榭“嗯”了一声,视线没有焦点地落在窗外。他理解父亲的抱负,却无法完全共情这种奔向新生活的喜悦。对他而言,这次迁徙,意味着告别熟悉的校园、并肩多年的好友。


    母亲林薇坐在副驾驶,一直很安静。她看着窗外,眼神有些复杂。为了这次举家搬迁,她主动向单位申请了外派调动,从福建某市人事部门的骨干,变成了宁波某区级政府里的一名普通职员。


    手续办下来的那天晚上,姜小榭起夜时,曾隐约听到父母卧室里传来压抑的啜泣声。他知道,母亲做出了不小的牺牲。此刻,她微微蹙着眉,像是在努力辨认这个即将成为她新战场的城市,那紧抿的嘴角,泄露了她内心的忐忑与那一丝难以完全掩饰的落差感。


    车子驶入一个名为“江南明苑”的小区,环境清幽,绿化很好。叔叔姜涛早已等在楼下,看见他们的车,用力地挥着手。他身边站着婶婶陈曼和堂妹姜雨桐。


    “哥,嫂子,一路辛苦了!小榭,又长高了!”叔叔姜涛热情地迎上来,接过父亲手中的行李。他身材微胖,笑容极具感染力,是那种典型的、能让人立刻放下心防的销售精英。他的存在,就像一颗定心丸,让姜小榭一家的不安稍稍缓解。


    “叔叔,婶婶,雨桐。”姜小榭礼貌地打招呼。


    “哎呀,小榭真是越来越帅了!”婶婶陈曼笑着,手里还拎着一个保温袋,“知道你们今天到,我特意做了些咱们老家的海蛎煎和宁波本地的烤菜,让你们先垫垫肚子,晚上再给你们接风。”


    堂妹姜雨桐蹦跳到姜小榭身边,毫不生分地挽住他的胳膊,声音清脆得像檐下的风铃:“哥!你可算来啦!以后周末我带你玩遍宁波!吃遍宁波!”她穿着一身明亮的鹅黄色连衣裙,活力四射,与姜小榭内心的沉闷形成鲜明对比。


    新家在十二楼,三室两厅,宽敞明亮,是叔叔精心挑选的,视野很好,能望见远方的河流与城市的天际线。只是房间里还堆着大大小小的纸箱,显得空旷而凌乱,弥漫着新家具和灰尘混合的味道。


    大人们开始忙碌地整理、寒暄。父亲和叔叔在讨论书架的摆放位置,母亲和婶婶则在厨房一边整理餐具,一边低声交谈。姜小榭插不上手,也无心参与,便默默走到自己那间朝南的卧室,关上了门。


    房间空荡荡的,只有一个铺着崭新蓝色床单的床垫放在地板上。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陌生的花园,几个老人带着孩子悠闲地散步。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他掏出手机,点开微信,置顶的聊天框还停留在昨天与福建好友的告别。他打了几个字,又逐个删掉,最终只是颓然地放下了手机。


    房间外的喧嚣被门板隔绝,变得模糊不清。姜小榭正对着窗外发愣,手机屏幕暗了下去,映出他自己有些茫然的脸。这时,他隐约听到门外父亲提高了些声音,似乎在和叔叔说话:


    “……明天上午我得自己去学校一趟,拜会一下领导,熟悉下环境。”姜建斌的语气带着点初来乍到的谨慎。


    “哥,你自己去多不方便。”叔叔姜涛的声音响起,“诶,我想起来了,我跟他们学校一个老师还挺熟,是个政治老师,好像还是个年级主任,姓钟,叫钟国梁。人特别热心,事儿还少!之前帮一个客户找这边的学区房,跟他打过几次交道,咨询了不少事,他都耐心给解答了。后来巧了,他们家好像要找个装修设计总监,我还帮忙引荐了,关系处得不错。他就住咱们这个小区!”


    “钟国梁?”姜建斌似乎在回忆,“我手机上好像加了几个新同事的微信,有一个好像就是这名字……” 接着是翻动手机的声音,“是不是这个头像?”


    “对对对!就是他!”姜涛肯定道,“没想到他动作这么快就把你加上了。也不知道你明天去能不能正好碰上他,要是碰上了,提我一句,准没错!”


    翌日上午,阳光正好。


    姜建斌换上了一件崭新的浅蓝色条纹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整个人显得精神奕奕。他按照手机上的导航,独自走向不远处的学校。比起昨日的茫然,今天他心里多了份底气,弟弟的话像一颗小小的定心丸。


    暑假的校园格外宁静,高大的香樟树投下浓密的绿荫。他循着指示牌找到行政楼,说明来意后,被指引着前往教务处办理一些初步的报到手续。手续并不复杂,接待的老师也算客气,但流程化的对接总带着几分公事公办的疏离。


    从教务处出来,姜建斌想着再去教学楼区转转,熟悉一下环境。走在连接两栋楼的静谧连廊上,阳光透过玻璃顶棚,在地面投下明亮的光斑。这时,他看到一个戴着细框眼镜、面容和善的中年男人正抱着一摞材料从对面走来,步履从容,气质儒雅,一看便是校内的老师。


    姜建斌心里微微一动,想起了弟弟姜涛的话和手机里那个新加的微信好友。他不动声色地放缓脚步,借着整理衬衫袖口的动作,快速掏出手机,解锁,点开了与“钟国梁”的微信对话框。为了确认,他还特意点进了对方的朋友圈——里面内容不多,大多是转发教育类的文章,偶尔有几张工作照。他记得有一张,是钟老师站在一个“优秀教师表彰会”的红色横幅前,穿着白衬衫,戴着此刻他脸上这副相似的细框眼镜,正双手接过荣誉证书,笑容温和而略带腼腆。


    就是这张照片,让姜建斌瞬间将虚拟头像与眼前真人对上了号。他心里立刻有了底。


    待两人距离拉近,姜建斌收起手机,脸上挂起恰到好处的礼貌笑容,主动上前半步,语气肯定而不再犹豫:“您好,钟老师?”


    那男人停下脚步,有些疑惑地推了推眼镜,随即露出温和的笑容:“我是钟国梁。您是……?”


    姜建斌心里一松,赶紧自我介绍:“钟老师您好!我是新来的物理老师,姜建斌。昨天刚办好手续。”他顿了顿,按照弟弟教的,补充道,“那个……我弟弟是姜涛,他跟我说起过您,说您帮了他很多忙,一直让我有机会一定要当面谢谢您。”


    钟国梁脸上的疑惑瞬间变成了真实的惊讶,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姜建斌,说着:“姜涛?哎——呀!你是姜涛的哥哥?”他空出一只手,热情地和姜建斌握了握,“姜涛可是个能人,之前帮我亲戚找房子费心了,后来我家想重新规划一下,找设计师,也多亏了他介绍,特别靠谱!没想到,他哥哥竟然来我们学校了!这世界可真小!”


    这层意外的关系确实瞬间打破了初见时的陌生感。钟国梁脸上公式化的笑容变得真切了许多,眼神里透着“原来如此”的了然和善意。他调整了一下怀中材料的姿势,语气比刚才随意了些:“这可真是巧了。没想到咱们还有这层关系。”


    “是啊,我也没想到。”姜建斌也笑了,之前的些许拘谨消散了大半,“初来乍到,正觉得两眼一抹黑呢。”


    “理解理解,我刚来的时候也这样。”钟国梁点点头,很自然地接话道,“你这是……刚在教务处办完手续?”


    “对,正准备自己随便转转,熟悉一下环境。”


    “那正好,”钟国梁用抱着材料的手不太方便地指了指前方,“我这东西送到前面办公室就行。要不你稍等我两分钟?我顺路带你走一圈,指几个地方,总比自己乱转强。”


    他的提议务实而自然,没有任何过度的热情,却恰恰是姜建斌此刻最需要的。


    “那太好了,麻烦钟老师了。”姜建斌连忙应道,心里觉得十分慰帖。


    钟国梁快步去送还了材料,很快就回来了。两人并肩走在安静的连廊里。


    “这边主要是高三和高二的教学楼,暑假有竞赛小组和培优班在上课,所以相对安静些。”钟国梁的声音不高,像是怕打扰到楼里的学生,“穿过这片连廊,那边是实验楼,你们的物理实验室在四楼,条件很不错。操场在翻修,估计开学前能弄好。”


    他介绍的语速平缓,内容清晰,指向明确。走到一处楼梯拐角,他停下脚步,指着一个不太起眼的茶水间:“这里打开水最方便,人少,水也足。食堂的话,离你们办公楼近的是二食堂,菜色选择多一点,靠窗的位置能看到后面的小花园,景致不错。”


    这些信息具体而实用,如同给了姜建斌一张活点地图。他认真听着,不时点头,将关键信息记在心里。


    阳光透过玻璃,在干净的地砖上拉长了两人的身影。姜建斌跟在钟国梁身侧半步的位置,看着对方沉稳的背影,听着他不疾不徐的介绍,初入新环境的悬浮感,渐渐被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