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日本终章,抗元同盟
作品:《从崖山开始的流浪大宋》 户次川之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血腥气混杂着焦土味弥漫在丰后平原。
幕府大将宇都宫贞纲在亲兵拼死护卫下狼狈北逃,留下数千具尸体和破碎的军旗。
这场惨败的消息如同惊雷,震动了整个日本。
九州联军在清理战场的同时,快马已将捷报传遍四方。
萨摩藩城内,气氛却凝重胜于欢庆。
赵昺、岛津久经、菊池武房及新归附的大友赖泰齐聚议事厅,烛火映照着众人疲惫而兴奋的面容。
"此战虽胜,祸根未除。"赵昺轻叩案几,打破沉默,"北条时宗必不会善罢甘休。"
既然主力舰队已经到了,现在在萨摩藩的邀请下,入驻了萨摩港,那么赵昺就不用再隐藏身份了。
此时他穿着天子常服,以大宋天子的名义参加会议。
"陛下明鉴。"岛津久经抚须沉吟,"据探马来报,幕府已在周防、长门增兵。"
一边说着,他一边暗暗打量起赵昺,之前他就觉得这位徐公子的气势不凡,应该并不只是徐使节的侄子。
却没想到他居然就是大宋皇帝,大宋看来又出了一位明君,真不知道是日本之幸还是日本不幸。
徐立威臂伤未愈,仍强撑着参与军议:"当务之急,是要趁胜施压,逼幕府和谈。"
赵昺取过纸笔,亲自草拟致北条时宗的国书。他下笔如刀,字字诛心:
"...闻执权素以抗元为念,何以纵容奸佞,自毁长城?
今九州义士云集,皆因幕府不辨忠奸所致。
若执权仍执迷不悟,朕当亲率王师,会猎镰仓..."
与此同时,一张针对平赖纲的天罗地网正在悄然收紧。
能够成为实际执掌幕府的人,北条时宗绝对不是一个简单角色。
他之前忙于抗元布置,现在终于腾出手来理清细节,暗查真像,直接越过幕府重臣,与一线将领联系。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幕府之中竟然有一股庞大的势力,蒙蔽了他,还潜入皇宫行刺,他可不记得他下过这个命令。
调查之下,许许多多的线索最终指向平赖纲的心腹家臣。
更关键的是,缴获的幕府文书中有几份用印特殊,经辨认乃平赖纲直辖部门专用。
这些证据被精心整理,通过不同渠道送往镰仓。
北条时宗手握战报,指节发白。
字里行间描述的炮火之威,让他心惊肉跳,更令他不安的是,平赖纲近日举止反常,屡次建议联络元朝以制衡宋国。
"此计甚险。"时宗凝视着心腹重臣,"引狼入室,非智者所为。"
平赖纲伏身再拜:"主公明鉴,此乃权宜之计。待击退宋人..."
"够了!"时宗猛地将茶碗掷在地上,碎裂声在静室中格外刺耳。
他取出那叠密报,狠狠摔在平赖纲面前:"你与世仁亲王往来书信,作何解释?"
半日后,平赖纲宅邸被围。
在其密室中搜出与世仁亲王往来的密信,信中竟有"借宋人之手削弱时宗"之语。
证据确凿,平赖纲当夜切腹自尽。
北条时辅也因为渎职失责,擅闯宫禁被革去要职,软禁于镰仓。
深秋的博多湾,海风已带寒意。
宋日双方代表在装饰一新的楼船上会面。
张世杰已被安全送至,虽清瘦许多,目光依然锐利。
他与赵昺相见,君臣执手,感慨万千。
和谈持续七日,争论激烈,最终还是达成了对大宋有利的盟约:
成立宋日抗元联合水师,由宋军将领任统帅,九州诸藩提供补给基地;
九州诸藩在抗元事务上享有自主权,可自行与宋国协商防务;
幕府须立即停止对九州的一切军事行动,并开放博多、平户为通商口岸;
宋日两国结为"兄弟之邦",互派常驻使节。
盟约既成,赵昺又着手解决皇位继承这个棘手问题。
他授意藤原经资等公卿,联名上奏卧病的后嵯峨天皇,直言"九州百万军民,皆心向恒仁亲王"。
与此同时,萨摩水师巡弋濑户内海,兵锋直指京都。
在此压力下,日本朝廷终于颁诏:立恒仁亲王为皇太子,即日监国,诏书送达博多时,正值盟誓大典前夜。
至于那位世仁亲王,他与平纲赖一起导演了整场闹剧,那些闯入皇宫刺杀的忍者也被查出是他放进来的。
幕府大败,北条时宗的老脸都丢光了,正一肚子火没法撒,皇太子监国当日就带着一队武士进了皇宫,面见天皇。
没多久,皇宫里就传出世仁亲王在空中游水时,落水身亡的消息。
经过这一番闹剧,幕府的权威大受削弱,公家借此次扩大权势的算盘虽然没有全部落空,可是他们太虚弱,到底也没能重新掌权。
日本开始了群雄争霸的时代。
失去了幕府统御之后,日本已经没有任何单个势力能够与大宋抗衡了。
一个月后,博多湾内,千帆云集。
宋军战舰列队海湾,船身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九州各藩旗帜迎风招展,武士的铁甲反射冷光。
祭坛设在海边高地,赵昺身着十二章纹冕服,首次以宋帝身份公开亮相。
恒仁亲王代表天皇出席,虽年仅十六,举止已显储君气度。
幕府特使脸色铁青,却不得不依礼参拜。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赵昺诵读祭文,声震海湾,
"自今而后,宋日两国,永为兄弟。同心抗元,誓保东海!"
三牲入海,美酒祭天。
十万将士齐声呐喊,声浪直冲云霄。就在典礼达到高潮时,一骑快马冲破卫队,直抵祭坛之下。
"急报!元军战船两百余艘,已出朝鲜海峡!"
全场哗然。赵昺与恒仁亲王对视一眼,同时举起盟书。
"传令!"赵昺的声音压过骚动,"按盟约部署,全军备战!"
徐立威立即上前:"陛下,是否先结束典礼?"
"不。"赵昺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让忽必烈看看,这就是他即将面对的对手。"
海湾中,宋军战舰升起战旗,炮门齐开。
九州各藩的军队开始按预定方案调动。
一场跨越国界的联合防御战,就此拉开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