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第一年的秋收

作品:《从崖山开始的流浪大宋

    也许是张弘范被打疼了,接下来的几个月他都没来找大宋的麻烦,一直龟缩在广州城里面。


    赵昺猜测他可能是在想办法处理那些拿了元军物资的百姓。


    对于那些百姓,大宋现在实在爱莫能助,赵昺给了他们跟随的机会,可惜他们并没有抓住。


    现在元军的舰队全部都集结在广州,大宋的舰队没办法做什么。


    此时,君临城的皇宫之中,正在庆祝秋收。


    “回禀皇上。”负责主管农事的户部农官朗声道,


    “此地降雨充沛,日照充足,今年的收获颇丰,共有开垦土地15万亩,其中10万亩小麦丰收,剩余五万亩则为新开荒地还未播种。”


    礼部钦天监监正也出列道:“此地的日照时间比中原更长,钦天监已经在着手修订农历,预计可以年产三轮。”


    “今年已孕或诞下新生儿约5000名。”见同事们都大出风头,乌咕连忙出列,他如今已经是从六品的安民官了,是所有原住民里面官职最高的。


    “目前我大宋的人口已经将近13万,得益于陛下的圣明政策,许多人都寻得新爱,大宋人口蒸蒸日上啊。”


    乌咕确实擅长拍马屁,几句话就把功劳推到了赵昺头上。


    赵昺满意地点点头,所有归化民中就这个小伙子最让他高兴。


    随后他的目光看向兵部。


    兵部尚书立刻出列,“回禀皇上,军队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全国共有陆军6000人,每2000人划为一个联队,分别驻扎在君临港、新金山和望乡堡。


    海军4000人,现在一共有大型战舰10艘,小型战舰30艘,运输船60艘,同样划分为三个舰队。


    除此之外,还有数千名半农半军的警队,分布在三座城市之中。”


    虽然之前兵部一直反对造赵昺插手军事,但自从他从广州凯旋了之后,反对的声音顿时消失了。


    他计划很久的军改也得以推行,之前大宋的冗兵情况非常严重,南逃至此之后,虽然军队没了多少,但是将领却一大堆。


    而且之前南宋时,为了实现制衡,设立了太多的军官岗位,严重拖累了效率。


    现在大宋又到了创业初期,自然效率至上,至于制衡的事情,恐怕得看后人的智慧了。


    “陈卿家,你那边怎么样了?”赵昺最后看向了陈为公,他现在负责建设的镇南城,是最特殊的存在。


    此地由陈为公率领的1000多人的兵团负责建设,那些士兵现在是半工半兵的状态。


    这是赵昺按照后世生产建设兵团的模板来建设的,镇南城是现在大宋疆土的最南端,直接负担着抵御土著或者其他势力袭扰的重任。


    与其说是一座城市,不如说是一处半军事化的堡垒,大部分平民百姓都不愿意去,所以就只能让陈为公带领建设兵团驻扎。


    后面,赵昺打算等大宋的人口规模足够,可以开发南部谷地之后,再让建设兵团继续南移。


    一把插入吕宋群岛的剑,一颗深入地里的钉子。


    这是赵昺给陈为公带领的建设兵团下的定义。


    “启禀皇上,现在建设兵团已经补充到1300多人,镇南城已经建设完毕,卡在了南部雨林与君临港连接的谷底中。


    自从镇南城建立至今已经有8个月,共抵挡了零星的野人攻击上百次,大规模的进攻十几次。


    野人们现在畏惧镇南城的威名,已经不再敢于进攻,镇南城得以护佑大宋百姓安宁。”


    “爱卿辛苦了。”赵昺十分欣慰,看来镇南城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镇南城与望乡堡,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一个抵御南边的野人威胁,一个抵御北方的海上威胁。


    “礼部,规化民的教育工作怎么样了,有成效了吗?”


    礼部尚书出列道:“现在已经建成私塾42间,所有6岁及以上的儿童都可以入学,学杂费由官府承担,学制6年。


    君临城书院已经建成,可以容纳2000学生,只要能够考过童生试的,都可以入学,学杂费按成绩减免。


    另外位于新金山城南峡谷中的幽谷书院也已经在建设中了。


    这所书院是特地位于原住民设计的,不限入学年龄,学费减免,只要向往华夏文化的人都可以进入学习。”


    赵昺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殿中另一位大臣李耀:"工部可有奏报?"


    工部尚书李耀手持笏板出列:"启奏陛下,今岁共修筑水渠三十余里,新建粮仓十五座。


    新式水车已在三地推广,灌溉效率较往年提升三成。各城官道修缮完毕,往来商队通行无阻。"


    "善。"年轻皇帝的指尖轻叩龙椅,"商贸之事如何?"


    新任市舶使躬身道:"南洋诸国商船来港数量增至去年两倍,金银、玻璃换回稻米十万石。


    新金山银矿产出白银五万两,金矿四千斤,均已入库。"


    殿内响起细微的赞叹声。赵昺环视群臣,忽然问道:"各地义仓可曾备足?"


    户部尚书连忙呈上簿册:"各州义仓储粮已达四万石,足可供十万百姓度过荒年。


    另按陛下旨意,在望乡堡增设应急粮仓,储粮一万石。"


    秋风穿过大殿,吹动百官绛紫官袍。赵昺起身步下玉阶,明黄龙纹常服在青石地上逶迤。


    "传朕旨意。"


    清朗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免去明年农业赋税,开放猎场予百姓樵采。


    各州设置暖棚,助贫弱越冬。六十以上老者,每人赐米三斗,绢一匹。


    另外,新的造舰计划,明年要提上日程了,我大宋的舰队数量还是太少,也许有人觉得造那么多战舰会加重朝廷负担。


    但我说,有了战舰才有贸易,有了贸易才有钱粮养舰队。


    不过,只是我不打算交由工部负责建造,我们要鼓励民间的造船业,把订单分给他们,由工部负责监督就好。"


    "退朝吧。"赵昺转身时轻声对侍从道,"去看看新送来的占城稻种。”


    1480年9月的北京城,比君临港更加寒冷,秋风萧瑟,路上的行人都缩着脑袋。


    “听说可汗又生气了,南方的战事不顺利,草原上又出事了。”


    茶馆包厢里,两个衣着华贵之人,正在交谈。


    “可不是吗,还不是继承权闹的,草原上竟然流行幼子守灶,可和我们嫡长子继承制不一样。”


    “可汗估计要大办寿宴,来增显朝廷的实力。”


    “希望别出什么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