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定居点建设
作品:《从崖山开始的流浪大宋》 “敢问老丈叫什么名字?”
“唉,叫我老王头就行。”老王头回身看去,一位穿着明黄色袍子,脸粉牙白的贵公子正打量着他刚刚搭起来的棚子。
那贵公子身后还跟着几个穿着官袍的老爷。
老王头大惊,“小民叩见皇上。”
“免礼,免礼。”
赵昺摆摆手,走到棚子里面。
棚子刚刚搭起来很是简陋,几个木箱上横七竖八摆放着一些生锈的铁锤、锉刀之类的工具。
虽然棚子看起来简陋,但梁柱间用榫卯拼接,木梁间打满了蚂蟥钉,相当结实。
能在几天内就搭了个棚子,这位匠人的手艺确实不错。
“王老先生,朕听说你是福州城里最好的铁匠是吧。”赵昺道。
“不敢当!”老王头连连摆手,“也就混口饭吃,说不得什么第一,而且这打铁生意脏贱得很。”
拿起一个铁锤在手中掂了掂,很有分类,铁锤柄的木头已经被磨得光亮,显然已经用了十几年了。
不说什么第一不第一,这位老王头至少是个老匠人了。
“朕有一物,不知王老先生能否打造?”
说着,赵昺从衣袖中掏出一个毛笔画成的草图。
老王头接过来仔细看了看,“陛下,这,草民愚钝,这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铁管吧。”
“就是一根铁管,手臂粗细长短,一头小一头大,尽量做匀称点可以吗?至少可以看个对穿。”
老王头拿手比画了下,“不说能和宫中比,但从一边能看到另一边这个草民还是能做到的。”
赵昺点点头,又拿出了一张图纸,老王头接过来一看,更加摸不着头脑,这图纸上面的东西,看起来只是一块黑乎乎的长方形的铁块。
就是在上方有两个碗状的凹陷。
“这是一个模,把陶土之类的倒进去加热,凝固之后再拿出来。”赵昺大概解释了一下。
他又看了一眼棚子,很多箱子没有拆开,于是问道:“王老先生可是有什么困难?”
“嗨,也没啥,就是人手不够,没事我一个人也能干。”
老王头搓着手,脸上满是皱纹。
“朕会想办法的。”赵昺伸手在其他人诧异的目光中,握住了老王头的手,“匠人并不卑贱,打铁也是一个高尚的工作。”
离开了铁匠后,赵昺在新任户部尚书许毅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处在海崖洞穴上搭建的简易土屋。
“草民胡大,叩见皇上!”
胡大似乎早就听到了风声,没等赵昺开口就先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跑过来行礼。
赵昺让三人平身,进到土屋里。
这土屋外面虽然简陋,但里面却别有洞天。
土屋后方的山洞里,滚滚热浪向着洞口卷去。
洞中十几个小山包一般的土窑上冒着黑烟。
十几个仅仅穿着个裤衩,赤裸着上半身的壮汉,正喊着号子,接力一般地将木材从上方的窑口投入土窑。
“卑职见过皇上。”
一个脸和他头上乌纱帽一样黑的官员,见赵昺来了,连忙出来迎接。
“张尚书,怎么样了,土窑的建造计划还顺利吗?”赵昺指了下那些小山包。
“托官家的福,赵大在海崖边发现了一大片红土,且旁边还有这个现成的洞穴。”
许毅拱了拱手,“不过此地缺乏水源,需要民夫从旁边的溪流挑过来。”
赵昺沉思片刻,“附近可否有竹林?”
没等许毅回答,赵大就讨好地道:“回官家的话,昨日老儿带领民夫砍伐木材时,发现谷地中有大片竹林,离此地大概三百步之遥。”
眼前一亮,赵昺道:“可否将竹节打通,条条相穿形成水管,一高一低让水自动流过来,不就可解开眼前燃眉之急。”
许毅闻言沉思片刻,“官家聪慧过人,但此地地势较高,若想让河水自流,恐怕要溯源百里。”
捏了捏眉头,赵昺扭头对赵大道:“赵太公,你且领几人先搭建竹管,建到河道旁即可,朕自有妙用。”
随后赵昺又看向许毅,“砖窑如何?”
“目前建有土窑8个,昨日刚刚完工,共有工人二十八名,可日产砖数万余。”
“爱卿辛苦了,”赵昺想拍拍许毅肩膀,但奈何够不到,只能作罢,
随后他支开侍卫,与许毅单独进了房间,“对了,本官家想要造一小窑。”
说着他从袖子里掏出草图,“这是连夜赶制的,并不大,六丈见方,但却与一般的土窑不同。”
许毅接过,端详片刻道:“此窑并非土窑,而是砖窑,官家可是打算用来锻造。”
赵昺点点头,“确是,此窑需要高温猛火,因而需要砖砌,砖墙之间要填充沙土,内外需要三层,才可无忧。”
将图纸收好,许毅点点头,“请官家放心。”
“此窑是大宋复兴之根本,还请爱惜,勉力而行,有何困难也可跟本官家说说。”
许毅迟疑片刻,“除了水源之外,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人手不足,这二十几人仅能维持8个土窑运作。”
怎么又是人手不足,4万人听起来很多,但是真的要重建大宋,还是太少了呀。
赵昺心中暗叹了一口气,走出洞穴砖窑,看着窑里面热火朝天的样子,他突然心中一热,让太监们抬来一块牌匾。
随后拿起毛笔,亲自为此窑提名:复华窑
“多谢官家赐名。”赵大和许毅连忙跪恩。
“这为此窑取名复华,寓意为光复大宋,再造中华,此窑烧出来的虽然是粗鄙土砖,但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是根基,这些土砖就是我大宋的根基,望各位勉励。”
说罢,让侍卫们将匾额钉到山洞之上。
赵大和许毅领着工人们,齐声道:“叩谢官家,定不忘此言!”
“官家可有心事?”陈海如见赵昺自从离开复华窑之后就闷闷不乐,眉头紧锁,小声询问道。
陈海如的话打断了赵昺的沉思,“陈大伴,跟随我们的官员士绅有多少人?”
“约1000多人吧,除了有官职的士绅外,还有一些读书人也跟着过来了。”陈海如低头回答道。
“那他们如何安排?”
“回官家话,已经安排他们居住在船上,好吃好喝侍奉着。”
赵昺的眉头皱得更紧了,“陈大伴,传朕旨意,所有官员士绅和读书人到朕的旗舰前汇合,朕要教他们怎么叫做到百姓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