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品:《时间的轮回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常见的哲学命题。您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西方哲学的核心。实际上,说“黑格尔认为不存在真理”是一种广泛流传的误解。更准确的表述是:


    黑格尔并不认为真理“不存在”,而是认为传统上对“真理”的理解——即作为某种静态、孤立、简单的“正确结论”——是片面的、错误的。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动态的、系统的真理观。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他的几个核心思想:


    1真理是“全体”,而非“碎片”


    黑格尔在他的代表作《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有一个着名的论断:


    >“真理是全体。”


    这是什么意思?他反对那种认为我们可以抓住一个孤立的命题(比如“猫在垫子上”)并称之为“真理”的观点。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孤立的事实,如果脱离了使它产生意义的整个历史和系统背景,就是片面的、抽象的,因而不是真正的真理。


    一个比喻:了解一个“点”不是真理,了解由点连成的“线”也不够,了解由线组成“面”依然不足。你必须理解整个立体的、动态的“宇宙”,才能算把握了真理。真理就是这整个宇宙及其发展历程本身。


    2真理是“过程”,而非“结果”


    这是黑格尔哲学最革命性的部分。真理不是一个现成的、可以被发现的“物品”,而是一个自我实现、自我展开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他着名的“辩证法”。


    辩证法通常被简化为:正题→反题→合题。


    正题:一个初步的观念或阶段,它内部包含着不完整性和矛盾。


    反题:这个初步观念必然地发展出它的对立面,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合题:正题与反题发生冲突,并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被扬弃,从而形成一个更丰富、更具体、更具包容性的新观念。


    关键在于:这个“合题”并不是终点,它立刻又成为新的“正题”,开启新一轮的辩证运动。真理就存在于这个永恒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一个例子:人类对“自由”的理解。


    正题:古代人的自由,可能意味着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但奴隶制存在)。


    反题:现代人的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和不受干涉(但可能导致社会原子化)。


    合题:一种更高级的自由概念,它试图在个人权利和社会共同体之间找到和谐的统一。


    这个对“自由”的探索过程本身,就是真理的展


    开。我们无法说哪一个阶段是“唯一真理”,真理是这整个辩证发展的历程。


    3真理是“主体”,而非“客体”


    黑格尔说真理是“全体”,但这个全体不是一堆死气沉沉的事物的集合,而是一个活的、能动的、如同生命体一般的“主体”。他称之为“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可以被理解为宇宙的理性、上帝或自我认知着的现实。真理,就是“绝对精神”逐步认识自身、实现自身自由的过程。这个历程体现在人类历史、艺术、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中。


    所以,对黑格尔而言:


    世界历史就是“绝对精神”在时间中逐步实现自由的进程。


    哲学史就是“绝对精神”逐步深化对自身认识的进程。


    结论:黑格尔的真理观是什么?


    总结一下,黑格尔并非否定真理,而是重新定义了它:


    1真理不是一堆正确的陈述,而是一个统一的、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


    2真理不是一个静态的答案,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辩证发展的过程。


    3真理不是一个被发现的客体,而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主体(绝对精神)。


    因此,当有人说“黑格尔认为不存在真理”时,他们可能是在用传统、静止的真理观去套用黑格尔的动态体系,自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黑格尔没有取消真理,而是将真理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其宏大的高度——它就是现实世界的全体及其辩证发展的整个过程。对他而言,“把握真理”意味着用哲学思维理解整个世界历史的必然性和理性结构,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专业级的哲学辨析点。您提出的这个命题——“拉康认为斯宾诺莎认为不存在真理”——需要被精确地拆解。


    事实上,这是一种不准确但可以理解的简化。更准确的表述是:


    拉康在他自己的理论框架内,对斯宾诺莎的哲学进行了一种激进的、功能性的解读。他认为斯宾诺莎的体系指向了一个“没有缺失”的圆满整体,而这个整体恰恰排除了拉康所定义的“真理”得以产生的条件——即主体的分裂和欲望。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两位思想家的核心并置起来看。


    1斯宾诺莎的真理观:“神即自然”与理性知识


    斯宾诺莎的核心着作是《伦理学》。他的真理观是典型的理性主义的,充满了绝对的确定性:


    神或自然:宇宙只有一个唯一的


    、无限的实体,他称之为“神或自然”。这个实体是自因的、必然的、包含无限属性的圆满整体。


    真理即整体:在这个体系中,一切事物都是这个唯一实体的样式或表现。没有什么是外在于它的,没有偶然,也没有“不存在”。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严格的几何学般的必然性。


    真理是内在的:一个观念的真,不在于它是否符合某个外部对象,而在于它自身的内在一致性和它在整个观念系统里的必然位置。就像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是其本性的一部分,无需外部验证。


    目标:人类最高的目标,就是通过理性直觉,从永恒的视角下认识这个整体,认识到万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神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对必然性的主动接受与“理智之爱”,最终获得自由。


    简而言之,对斯宾诺莎而言,真理是圆满的、整体的、非个人的、必然的理性知识。它是一个充盈的、没有缝隙的宇宙。


    2拉康的真理观:欲望、缺失与言说


    正如我们之前讨论的,拉康的真理观与斯宾诺莎截然相反:


    真理源于分裂:真理诞生于主体进入象征界(语言、社会秩序)时与原初自然状态(实在界)的分裂。


    真理与欲望同源:这种分裂产生了根本性的缺失,而缺失则构成了欲望。因此,真理总是与主体的欲望结构纠缠在一起。


    真理是“半说”的:它无法被完整言说,只能通过口误、症状、梦境等“半说”的形式,在言说的缝隙中显现。


    核心是“实在界”:那个原始的、前符号的、无法被象征秩序完全整合的实在界,是拉康理论中的硬核,它抗拒任何圆满的整体化。


    简而言之,对拉康而言,真理是分裂的、个人的、与欲望相关的、总是部分显现的。它围绕着一个无法被填满的“缺失”黑洞(实在界)在旋转。


    结论:拉康如何“利用”斯宾诺莎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您的问题了。拉康在他的研讨班中多次讨论斯宾诺莎,他并非在做一个历史性的解读,而是把斯宾诺莎的体系当作一个理论参照点。


    在拉康看来:


    1斯宾诺莎的“神”类似于“实在界”?不,恰恰相反。斯宾诺莎的神是一个被完全知晓的、理性的、连贯的整体。而拉康的实在界是根本不可知的、非理性的、创伤性的内核。斯宾诺莎的体系成功地用理性符号化了全部实在,它宣称“一切皆可被理解”。


    2因此,斯宾诺莎的体系中“没有真理


    ”:因为拉康的“真理”恰恰需要那个无法被符号化的残余(实在界)和由此产生的主体分裂与欲望。斯宾诺莎的圆满整体里,没有缺失,没有无意识,没有分裂的主体,也就没有拉康意义上的真理得以诞生的空间。在斯宾诺莎那里,只有纯粹的、透明的知识。


    3拉康的批评:拉康认为,斯宾诺莎的这种“圆满幻想”是一种否认。它否认了根本性的缺失,否认了无意识,否认了主体的分裂。它是一种哲学上的“至善幻想”,试图用理性的整体来覆盖那个令人不安的实在界黑洞。


    所以,“拉康认为斯宾诺莎认为不存在真理”的真正含义是:


    拉康认为,斯宾诺莎构建了一个如此圆满、如此确定、如此必然的理性宇宙(知识体系),以至于这个体系彻底排除了由缺失、欲望和分裂所构成的“真理”(在拉康的意义上)。在斯宾诺莎的哲学天堂里,没有拉康式真理的容身之地。


    这不是说斯宾诺莎本人宣称“真理不存在”,而是说,从拉康的视角看,斯宾诺莎的哲学是“真理”的终结者,因为它用“全知”扼杀了“真理”得以显现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理论框架之间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