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失真与色彩

作品:《你是我的和弦里的留白

    第二章  失真与色彩


    午后的风从教学楼的缝隙里钻出来,带着粉笔灰的味道。暮云冬踩着上课铃走进美术教室,画板上还残留着昨天未干的颜料痕迹。他把画板擦干净,从抽屉里拿出一支新的2B铅笔。今天要画静物——石膏像、陶罐、水果,最基础的组合。老师在讲台上讲解明暗关系时,他已经用三庭五眼的比例法快速勾勒出石膏像的轮廓。


    "暮云冬,"同桌小声问,"你上次的人像画得真好,是照着谁画的?"


    "随便画的。"他头也不抬,声音冷得像没温度的金属弦。


    同桌撇撇嘴,不再说话。教室里只剩下铅笔摩擦纸面的沙沙声和老师偶尔的点评。下课铃响时,暮云冬的画已经完成了大半。石膏像的明暗交界线处理得干净利落,陶罐的高光恰到好处,水果的色彩过渡自然。老师走过来,满意地点点头:"不错,明暗关系掌握得很好。"


    暮云冬"嗯"了一声,收拾好画具,背上吉他包准备离开。路过窗户时,他看见操场另一边的实验楼,三楼的物理实验室里,几个穿白大褂的学生正在调试什么设备。他停了两秒,还是走了。


    天台的门被推开时,许驰已经在那里了。他把《高等数学》摊在膝盖上,旁边放着一本《声学基础》,还有一个奇怪的装置——几个线圈、一块磁铁和一些电线拼凑在一起。


    "你在做什么?"暮云冬放下吉他,声音里带着惯有的冷淡。


    "自制拾音器。"许驰推了推眼镜,"理论上可行,不过我还在调试。"


    暮云冬走过去,蹲下来观察那个装置:"线圈绕了多少圈?"


    "大概五千圈。"许驰回答,"用的是0.08毫米的漆包线。"


    "太多了。"暮云冬摇头,"单线圈拾音器一般在五千到六千圈之间,但你的线径太细,输出阻抗会太高,高频会衰减。"


    许驰惊讶地看着他:"你也懂这个?"


    "略懂。"暮云冬站起身,"给我看看你的磁铁。"


    许驰递过一块小小的钕磁铁。暮云冬掂了掂:"磁性太强,会增加弦的阻尼,影响延音。"


    "那应该用什么?"许驰问,眼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铝镍钴磁铁。"暮云冬淡淡地说,"磁性适中,高频响应好。"


    许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几笔。暮云冬把吉他从包里拿出来,连接到自己的效果器:"今天试试新的音色。"


    他把DS-1的失真开到3点位置,又踩下一个新的效果器:"这是延迟效果器,我刚买的。"


    "延迟?"许驰问。


    "就是把信号延迟一段时间再播放。"暮云冬解释,"可以创造出回声的效果。"


    他弹了几个和弦,延迟效果让声音在天台上回荡。许驰闭上眼睛,似乎在感受声波的传播:"像函数的相位移动。"


    暮云冬没接话,继续调试音色。他把延迟时间调到300毫秒,反馈开到40%,混合比例调到25%,创造出一种空间感很强的音色。


    "好听。"许驰睁开眼睛,真诚地说。


    暮云冬"嗯"了一声,开始弹奏一段旋律。他的手指在指板上快速移动,泛音、推弦、滑音等技巧运用自如。许驰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突然觉得这个总是冷着脸的男生,在弹琴时有种特别的魅力。


    "你知道吗,"许驰突然说,"声音和色彩其实是相通的。"


    暮云冬停下弹奏,转头看他。


    "在声学中,我们用频谱来分析声音。"许驰翻开《声学基础》,指着一张图表,"在视觉艺术中,你们用色谱来分析色彩。两者都是对频率的分析,只是一个是听觉频率,一个是视觉频率。"


    暮云冬挑眉:"你想说什么?"


    "我在想,"许驰若有所思,"能不能把声音转换成色彩?"


    暮云冬沉默了几秒:"其实已经有这种技术了,叫声音可视化。"


    "我想自己做一个。"许驰的眼睛亮了起来,"用Arduino板和LED灯,把你的吉他声音转换成色彩。"


    暮云冬看着他,没有立刻回答。这个想法其实很有趣,但他不习惯和别人合作,尤其是在音乐创作方面。


    "你不需要参与太多。"许驰似乎看出了他的犹豫,"我只需要你提供不同的音色样本,其他的我来做。"


    暮云冬考虑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可以试试。"


    "太好了!"许驰兴奋地说,"我这周末去买零件,下周就能开始实验。"


    暮云冬"嗯"了一声,重新拿起吉他:"继续听吗?"


    "当然。"许驰坐回原位,专注地看着他。


    暮云冬开始弹奏一首原创的曲子。这是他最近正在创作的作品,没有名字,只有一段段旋律和和弦的组合。许驰听得入神,手指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


    "你在记什么?"曲终,暮云冬问。


    "你的旋律走向和和弦进行。"许驰回答,"我想分析一下你的创作模式。"


    暮云冬挑眉:"你还对音乐理论感兴趣?"


    "我对一切有规律的东西都感兴趣。"许驰笑了笑,"音乐、数学、物理,其实都是相通的。"


    暮云冬没有再说话,只是重新开始弹奏。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天台上,照在他专注的侧脸上,也照在许驰认真记录的笔记本上。


    几天后,许驰果然带来了一套Arduino板和LED灯。他在天台上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装置,连接到笔记本电脑上。


    "准备好了吗?"许驰问。


    暮云冬点点头,连接好吉他和效果器。


    "我写了个程序,"许驰解释,"可以分析你的吉他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然后将不同的频率映射到不同的颜色,振幅决定亮度。"


    暮云冬"嗯"了一声,开始弹奏。随着第一个和弦的响起,LED灯立刻亮起,发出一种蓝绿色的光芒。他改变音色,灯光也随之变化——失真音色时是鲜艳的红色,清音时是柔和的蓝色,延迟效果时是闪烁的紫色。


    "太神奇了!"许驰兴奋地说,"你的音色真的可以转换成美丽的色彩!"


    暮云冬看着那些随音乐变化的灯光,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可以用这个来创作一幅画。"


    "什么意思?"许驰问。


    "我可以根据不同音色对应的颜色,创作一幅''声音的画''。"暮云冬解释,"每一种音色都是一种颜色,整首曲子就是一幅完整的画作。"


    许驰的眼睛亮了起来:"这个想法太棒了!我们可以一起完成这个项目!"


    暮云冬没有回答,只是若有所思地看着那些闪烁的灯光。他突然意识到,这个总是带着笑容的学霸,可能会成为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伙伴。


    接下来的几周,他们几乎每天中午都在天台上见面。暮云冬提供各种音色样本,许驰则不断优化他的程序。他们一起探索了不同效果器对色彩的影响,从失真、过载到延迟、混响,每一种效果都能产生独特的色彩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开始分享彼此的创作理念。


    "我喜欢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暮云冬说,"就像我的音乐,干净和失真的对比能产生最强烈的冲击力。"


    "我明白了,"许驰点点头,"就像数学中的极值,极大值和极小值放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曲线。"


    暮云冬看了他一眼,没有反驳。这个学霸总能用他独特的方式理解艺术,这让暮云冬感到意外,也有些好奇。


    一天下午,美术老师宣布学校将举办一年一度的艺术节,鼓励同学们提交作品。与此同时,许驰也告诉暮云冬,物理组正在筹备一个科学展,欢迎有创意的项目参展。


    "我们的声音可视化装置可以参加科学展,"许驰说,"你的''声音的画''可以参加艺术节。"


    暮云冬考虑了一下,点头同意:"可以试试。"


    从那天开始,他们的合作更加紧密。放学后,他们会在美术教室或物理实验室继续工作。暮云冬教许驰如何调配颜料,如何处理色彩的冷暖关系;许驰则教暮云冬如何分析频谱,如何优化信号处理算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关系也在悄然变化。暮云冬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抗拒与人交流,而许驰也渐渐理解了暮云冬冷漠外表下的热情与执着。


    艺术节和科学展的前一天,他们在天台上进行最后的测试。暮云冬弹奏着他的原创曲,LED灯随着音乐闪烁,许驰则在一旁调整程序参数。


    "准备好了吗?"许驰问。


    暮云冬点点头,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明天不仅是展示他们作品的日子,也是他们合作成果的第一次公开亮相。


    "明天见,"许驰收拾好设备,向暮云冬挥手告别。


    "嗯,"暮云冬回应,看着许驰的背影消失在楼梯口。


    他独自留在天台上,抬头望着星空。风轻轻吹过,带着春天的气息。暮云冬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感到如此期待明天的到来了。


    第二天,艺术节和科学展同时举行。他们的项目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创意独特,更因为它完美结合了艺术与科学。评委们对他们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最终,"声音的画"获得了艺术节的最佳创意奖,声音可视化装置则在科学展上获得了一等奖。


    颁奖结束后,他们再次来到天台。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天台上。


    "我们成功了,"许驰兴奋地说。


    暮云冬点点头,脸上难得露出一丝微笑:"嗯,成功了。"


    他看着天边的晚霞,突然说:"谢谢你。"


    许驰惊讶地看着他:"谢我什么?"


    "谢谢你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暮云冬说,"也谢谢你……愿意走进我的世界。"


    许驰笑了:"我也该谢谢你,让我看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风轻轻吹过,带着他们的笑声,飘向远方。在这个春天的傍晚,两个原本平行的世界,终于交汇在一起,谱写出属于他们的独特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