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雏鸟
作品:《荒山有间女医馆(种田)》 鸡圈外围多了好几堆蜜豆的排泄物,宋茜茸哭笑不得。
前几天有黄鼠狼想偷鸡,被蜜豆及时发现赶跑了。自此,它就将这一片划作了自己的地盘,日日都要来巡视几轮。
宋茜茸和它商量:“能不能只在这附近尿尿,不拉粑粑呀?”
蜜豆瞪着滴溜溜的黑豆眼,一脸无辜。
宋茜茸认命地将蜜豆的粪便与鸡粪铲进畚箕中,运到附近的沤肥坑里。那坑是她搭建鸡舍后挖的,里头埋了鸡粪、淤泥、草叶等物,外头用竹排严严实实盖着。
两只雄雉鸡早已适应竹林里的生活,五只母鸡弱一点,死了俩只,剩下的三只倒还健康。
宋茜茸将米糠和水倒进食槽,雉鸡们已经熟悉了她的存在,并未受到惊扰,兀自在远处刨地,啄食草籽和虫子。
在自家地里转了一圈,宋茜茸拔了不少马齿苋,打算留出一餐的量,其余的都晒了留到冬日当口粮。
这段时间,菜地里的瓜果蔬菜长势喜人,她一个人根本吃不完,便将它们焯水后晒干。没有大棚蔬菜的时代,冬季多数时候只能吃菜干。
宋茜茸小时候,外婆经常做的一道菜是干豆角炖肉。外婆过世后,她试过很多次,却怎么也复刻不出记忆里的味道。
如今,她种下的豇豆已至繁盛期,便晒了不少干豆角。仿佛凭着这些记忆里的东西,就能跨越阴阳与时空的阻隔,抓住一些过往。
不然,她怕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现代的那个宋茜茸,还是古代的这个宋氏医女。
小院里,宋茜茸正在翻竹匾里的菜干和药材,使它们能更均匀晒到太阳。晒架和竹匾是前段时间请林福荣新做的,比篷布晒东西方便多了。
十七从外头进来,走到宋茜茸身旁嗅了嗅竹匾,不感兴趣地转开脑袋,又跟着她去到菜地,趁人不注意,偷偷啃了几口春菜。
菜地里一片生机勃勃,宋茜茸站在瓜架前看了半晌,打算中午炒个马齿苋,再凉拌个黄瓜,甜瓜就当饭后水果。
维生素是真丰富,蛋白质也是真少。她无奈叹气,还得多挣钱,买肉吃!
下一个大集很快到了,宋茜茸与平素素母女结伴去了望津河畔。这次的饮品以紫苏熟水为主打,正值紫苏生长旺季,原料充沛,价格也亲民。
来赶集的多是附近乡民,花两文钱买一筒清清凉凉的饮子,大家倒还乐意。可若要他们掏个上十文,就难免有些肉痛。
旁边卖菜的阿婶与儿媳分喝了一筒,笑着搭话:“宋娘子,你家这紫苏饮怎么喝着格外香呢?”
宋茜茸笑着接话:“阿婶,是您照顾我生意才这么说呢。”
其实,她在制作时确实用了心思,采用“纸隔焙香”法,将紫苏叶铺在纸上,用微火慢烘。这样既逼出了紫苏叶独特的香气,又避免了焦糊。
等香气四溢时,立即用沸水快速过一道,类似于现代泡茶时的“洗茶”,为的是去除叶片中过于浓烈的药气。
之后她又加入甘草、陈皮,进行二道冲泡,如此才得到了这份熟水。
当然,这些就不足为外人道也。
酸梅汤也仍受欢迎,女娘和孩童尤其爱喝。
除此之外,她还推出了新品——紫苏清凉饮。实际就是紫苏和薄荷叶加糖一起煮,再滴入野杏捣出来的汁。山里的野杏酸得很,正好作柠檬的替代品。
前世宋茜茸不精通厨艺,却甚是喜爱钻研各式饮品甜点。这个小爱好竟成了她在异时空赖以生存的手段,人生际遇之莫测,大抵如此。
怕新品无人问津,宋茜茸站在摊前大声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紫苏清凉饮,三文钱一筒,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怕上火,就喝紫苏清凉饮;渴了困了,喝紫苏清凉饮;喝饮子,就喝紫苏清凉饮;山泉水冲泡,酸酸甜甜就是好……”
还真有不少人被这新鲜的广告吸引过来,试饮了新品后,纷纷掏钱买了。这年头的糖还很金贵,三文钱能尝到甜味,也算是物有所值了。
快收摊时,谢员外身旁那位小厮来了。他径直走到宋氏香饮的摊前,咧开嘴就笑:“宋娘子,还有黄金茶么?”
“有的,小郎君要多少?”宋茜茸一边应着,一边从车子里拿出连翘茶,“老夫人身体可大好了?”
“要五斤。”小厮伸出五指,又说,“多谢宋娘子挂心,我家娘子已大好,稀罕这黄金茶呢。”
宋茜茸称好五斤茶叶,提醒道:“黄金茶虽好,但偏寒凉,体质虚寒者不可多饮。”
“小的知晓了,定会转告我家娘子。”小厮又将青釉刻花执壶放到案上,“再烦请宋娘子装一壶乌梅饮,要添冰。”
待送走小厮,又卖了几筒紫苏清凉饮,宋茜茸去买了一斤肉便收了摊,与平素素母女一道回家。这一日,她吃上了久违的肉食。
这个时代养猪户还没有阉割的概念,猪肉比较腥臊。而平民百姓家中做菜大多不舍得放调料,肉腥味比较重,同等价格下,大多数人更愿意吃鸡鸭兔。
吃货苏东坡有首打油诗就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但宋茜茸正好属于“解煮”的贫者,她痛快吃了一餐炖肉,连蜜豆和十七也跟着沾了不少油水。
日子有条不紊地过去,一场大雨来得猝不及防,宋茜茸背着一筐艾叶,和两只一起往家跑。幸好天热,被淋湿也不担心感冒。
风骤雨急,宋茜茸坐在屋里,手持木杵将洗净晾干后的樱桃捣碎。她打算浸泡一坛樱桃酒,基酒用的是她在镇上买的“清无底”米酒。
其实她更想尝试用酒曲自酿,但现下手头不宽裕,原材料容不得浪费,就先从更易入手的果酒浸泡开始吧。
雨后正是采菌菇的好时候,宋茜茸踏着芒鞋去了附近林子,十七和蜜豆在她周边撒欢打野食。自上次遇袭后,两只再不会轻易跑远,自觉守在她视线可及的范围内。
前世宋茜茸专门学过野生菌菇的辨认,能精准挑出可食用的。比如黄褐色的牛肝菌,伞盖肥厚,菌肝粗壮,清炒或煨汤都鲜美异常。
松林里生长着大片松树菌,也是黄褐色的,伞盖很大,她用竹刀贴着地面切下菌杆,根留着,以待来日再生。
还有地皮菜,这东西遇水则发,贴伏在地面,到处都是。用它来炒蛋或包包子都好吃。
她培育的蜜环菌也接连冒了头,宋茜茸紧着嫩的采了些,这可是大名鼎鼎的小鸡炖蘑菇里的榛蘑。她忍不住往鸡圈那瞟了瞟,算了,鸡还太小。
惊喜的是,她找到一截朽木,上头密密匝匝生满了黑木耳。本地人因其肉质丰腴,味道似鸡肉,便唤作“树鸡”。
这可是好东西!宋茜茸心道,把这截朽木带回去,好好培育一下,日后便有吃不完的木耳了。
宋茜茸正蹲在溪边清洗菌菇时,十七猛地从林子里窜出,将嘴里叼着的东西献宝似的递到她眼前,那竟是一只半大的雏鸟,还在扑腾翅膀。
她赶紧从十七嘴里把雏鸟掏出来,捧在手中仔细端详。它羽翼未丰,背脊和双翅覆着赭石色绒羽。虽然幼小,但喙和爪已长得相当尖利。
宋茜茸对禽类不了解,不清楚这是什么鸟。瞧着这鸟一身狼狈,她猜测是之前的狂风大雨将它从巢中掀出来的。
雏鸟右翅无力耷拉着,她用手指细细探查,松了口气,万幸,骨头没断。宋茜茸在灌木丛中挖了接骨草,把雏鸟带回了家。
帮雏鸟处理了翅膀上的伤口后,宋茜茸找出以前编的一个竹篮,铺上厚实的干草,将雏鸟放了进去。
她想了想,抓了一小把粟米,又去菜地捉了只青虫,一起放到雏鸟面前。它先是警惕地四处张望,过会儿试探性地叼了口青虫,确定没危险后,才一口把虫子吞了。
得,又是个食肉动物。
带回来的朽木还没处理,宋茜茸安置好雏鸟,便去了后院,在北墙根下找了个潮湿之地,挖了浅坑,泼水、撒草木灰后,把朽木半埋进去。
她又从林子里拖了根去岁冬日被雪压倒的树干,砍成小段,又在树身上砍出沟坎,与朽木紧密接触,以便菌种传播到新木上。
侍弄木耳须得精心,往后还得常来洒水。天热时要覆盖青苔保湿,天冷了得包裹稻草保温。不过宋茜茸现在什么都缺,唯独不缺时间和精力。
时间倏忽而过,随着伤势好转,雏鸟变得越来越活泼,常在院中跳来跳去。
许是宋茜茸经常捉虫喂它,小雏鸟把她当成了亲鸟,一见到她就格外热情,常拿喙轻啄她的手指。
起初,十七总想扑咬这个小家伙,几次都被宋茜茸及时发现,才没造成悲剧。渐渐的,十七也明白了,这是家里的新成员,便不再去招惹。
甚至有时候小雏鸟跳到它身上轻啄几下,它也毫不在意。
林青禾进门时,小雏鸟的翅膀已经痊愈,正跌跌撞撞在瓜架上学习滑翔。
他疑惑地问:“哪来的红鹞子?”
注1:紫苏饮参考的是高濂在《遵生八笺》:取叶,火上隔纸烘焙,不可翻动,修香收起。 每用,以滚汤洗泡一次,倾去,将泡过紫苏入壶,倾入滚水。 服之,能宽胸导滞。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雏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