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茶楼小拍(二)
作品:《觉醒SSS级鉴宝神眼,宝物无所遁形》 接下来的几件东西,李道和刘亦博就开始了比试较量,答案无一例外的一致,打成了平手。
“李道!真没想到你的进步这么快。这才几天那,眼力居然提升这么多。和我这个科班出身的人不相上下。看来读书不见得能高人一等啊!”
刘亦博感慨地说道。
“话不能这么说。这几件东西正好撞到我的命门上了。要是多上几件儿东西,我肯定不是你的对手。”
李道客气地说道。
“诶!你们说什么呢?”
不知道什么时候宁国杰回来了,坐在了两个人身后听了半天,忍不住问道。
介绍二人认识后,李道一笑,说:“我和亦博在交流鉴定技巧。”
“我给你看样东西。”
把自己的手机递到了李道的面前。屏幕上照片是三排三十枚绿莹莹的古币,看着应该是唐钱,有些价值,不算太高。
刘亦博看了一眼后,说:“全是唐代的钱,应该是开元。”
同意刘亦博的判断,李道问宁国杰,“宁大哥!你有意思要买?”
点点头,宁国杰说:“已经入手了。全是开元通宝,都是全美品,价格也不高。嘿嘿!这是我的领域,三十枚我至少能挣三千块。”
微微一笑,李道很理解如宁国杰这样的小古玩贩子能一次赚三千的喜悦点。
“恭喜宁大哥了。”
说着就把手机递还给宁国杰。
而就在这个过程,宁国杰的手机屏幕忽然闪现出下一张照片。一坨拳头大小,生满绿铜锈的东西引起了李道的注意。
“这是什么?”
“也是钱币,就是粘连在一块了,我出一百,老罗没卖。”
宁国杰随口答道。
抬了抬眼眉,李道问:“他要多少钱?”
“五百!你要买?价格太高了。”
宁国杰提醒着李道。
想了想,李道说:“宁大哥!你去问问他,四百出不出。”
“你真要买?”
点点头,李道没有说话。
这时候,上拍的最后一件铜器也被摆在了桌子上。是一尊清中期关公像。
“十万!”
“十五万!”
“二十万!”
“三十万!”
……
“我去,亦博!这怎么回事儿?这尊关公像也不是官造,算是个民间铸的细路活儿。我看最多也就十万、八万的价儿。可你看看这些人,怎么?疯了?”
李道不明白地问。
刘亦博微微一笑,说道:“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关公像,那可是财神像啊!这些人都是做生意的,请回这尊关公像,就等同于请了一尊财神回家。多少钱他们不在乎,只想沾沾财运。我老爸别的不信,可家里的财神爷已经请了有三尊了。”
“哦……”
李道恍然大悟。
果然,如刘亦博所说,原本只值十万左右的关公像,愣是被这些人喊到了四十五万,才被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拍到手。
“这回终于安心了。”
男人双手抱着关公像,乐呵呵地说道:“把关老爷请回家,我就等着发财了。”
听他这么一说,李道差点儿没笑出声。如果供奉关公像管用的话,每家都供奉一尊那不就都成暴发户了。
“各位先生、女士!今天拍卖活动的重头戏即将上演。”
这时,在漂亮女主持人的组织下,桌子被撤下。在原来位置安装了一个木架子。工作人员正在把手里的画儿往架子上挂。
“下面,将向大家展示的是一幅宋代的古画。为了让大家了解这张画的出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下面,我们欢迎国内古代书画鉴定大家,金国群先生为大家讲解。”
在还算热烈的掌声中,金国群迈着四方步,走到了场地中央。
先向四周微微点了点头,眼皮都没抬,样子相当的傲慢。
“各位同行儿!老朽受马先生的诚邀,来京城与大家会面。一是和几位朋友叙叙旧;二是与在座的各位学习交流一下;三一个,就是见识见识北京城古玩行儿里高水平的藏家与藏品。”
说到这儿,缓缓睁开了垂暮的双眼,瞬间精光四射。
“我去!这老东西的眼睛够毒啊!看得我浑身不自在。”
刘亦博小声嘀咕了一句。
点点头,李道说:“看着倒像点儿真本事。不过,也够狂傲的了。这话说的,可是把北京城古玩行儿的人按在地上狂踩了。”
果然,金国群眼睛扫了一圈后,嘴角往下一撇,接着说:“很可惜啊!三天了,我没上手过一件儿能入眼的东西。同行儿中也没有见到出色的后起之秀,还是那几位老人儿在苦苦支撑。唉……令老朽甚是失望。”
听完他的话,刘亦博有点生气。小声在李道耳边说:“今儿个来的都是生意场上的土财主,哪儿来的古玩行儿高手啊!这老头说话也是够损的。”
李道邪魅的一笑,说:“亦博!嘴下留德。别忘了,你爸爸也在这儿呢。”
“哼!我爸也是土财主。”
说完,两个人都笑了。
这时,金国群半转身,侧对着架子上的画,清了清嗓子,说道:“这幅画经老朽鉴定,的确是一幅宋画。‘六祖行山图’,描绘的是禅宗六祖在山中行进的场景。是大写意风格与精细描绘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注重细节刻画,用笔细腻色彩鲜艳画面气氛清新明快。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看,我断定这幅画是南宋画家梁楷的作品。”
“啊!梁楷,那可是南宋著名画家啊!”
“这幅画没有款识,怎么能断定是梁楷的作品呢?”
“要不说金老爷子叫‘金半张’呢。”
“没有款识,都能看出是谁的作品。金老爷子的眼力的确毒。”
……
众人低声地议论着金国群的鉴定结果。
“呵呵!诸位!这幅画也不是没有款识,而是这个款是隐款,一般人是找不出来的。”
说着,用手指指向画作的右下角,一处错落有秩竹林,金国群继续说道:“这幅画,梁楷的款识就在这段竹节处,隐秘到与竹叶融为一体,很难辨识出来。”
“我去,不愧为‘金半张’啊!这么隐秘的款识都能找出来。”
“看来这幅画儿假不了了。宝贝啊!每个三、五百万想都别想。”
“可为什么要用隐款呢?自己画的画,大大方方署上自己的名字不好吗?”
……
站在中间的金国群好好享受了一番众人的溢美之词,感觉差不多了,他又拔了拔有些佝偻的身形,接着说道:“至于说为什么用隐款,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画家字丑,因此避而不题。像清代画家钱杜就认为:‘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碑。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明末画家沈颢也说‘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后来书绘并工,附丽成观。’可我却对这个结论不是很赞同。”
话锋一转,金国群接着说:“宋代绘画多用隐款是与绘画风格相辅相成的。宋代的画风追求所谓‘格物致知’‘求真’‘与物传神’的绘画境界。画家们不会在画面中书写大量的诗文、题语去破坏那可望、可行、可居、可游的真实的自然境界。所以,很多画家都把款识题于观者不易发现的老枝枯杆、长满杂草的石壁、层层繁密的树叶等等,十分隐蔽的地方。”
“诶!李道!这老东西行啊!说的头头是道儿的。”
刘亦博听完金国群的论断,略微惊讶地对李道说。
可李道却微微一笑,说道:“我却感觉这‘金半张’名不符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