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现场鉴宝,以物易物
作品:《觉醒SSS级鉴宝神眼,宝物无所遁形》 潘家园市场,肖柏晨找了几个朋友,专门空出一块场地。摆上桌子、椅子,一处临时的古董文玩鉴赏交流活动现场就这样搭成了。
“各位古董文玩界的前辈、同行儿,各位前来捧场儿的朋友,大家下午好!”
肖柏晨不愧是北京古玩行儿里的老虫儿,开场几句话就把现场的氛围推向了六颗星的热烈等级。
“今天,我的朋友淘到一批当下文玩手串里的俏货,金丝楠木手串,而且是顶级的龙胆金丝楠木。大家都知道,眼下这文玩手串可是行儿里的抢手货,更何况是顶级的龙胆金丝楠木手串。今天,我这位朋友在这里一次性出手六十条,这可是天大的福利啊!能够入手就是漏儿。”
反反复复地磨叨,肖柏晨把周围一百多号人的胃口吊得高高的了。
果然,等他还要说下去的时候,围观的人就开始不耐烦了。
“老肖!你有完没完了?光说废话,快点儿让我们见识见识究竟是什么宝贝吧!”
“就是,别光说不练。大伙儿来是冲着金丝楠手串来的,又不是在这儿听你说评书的。”
“老肖!快点儿进入正题吧。”
……
眼见火候儿差不多了,肖柏晨看了坐在梁晋山身后的李道一眼后,接着说道:“大家伙儿先别急,听我再啰嗦两句。事前呢,我也和行儿里的几个朋友通了气儿,我想大家伙儿都知道了。那就是这批六十条龙胆纹金丝楠木手串儿只接受以货易货,现金补差价的交易方式。”
说完,肖柏晨环视了一周,扫了一圈周围的人,几乎每人手里都抱着、提着各种规格型号的盒子、背包,里面应该都是这些人带来要交换的东西。事前他已经透出口风,这些手串,每一条都是十五万起步的,想必这些东西的价值也不会太低。
“的嘞!我也不多啰嗦了。”
肖柏晨接着说道:“下面,各位就可以拿着各自领到的顺序号,带着自己的物件儿去那边交易了。”
古玩行儿里的人,虽然追逐利益,甚至是为了一件儿东西抢得头破血流,六亲不认。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守规矩。在场的百十多号人,没有一个插队不守规矩的。都是按顺序号,抱着自己的东西来到梁晋山的面前。先是把东西自己取出来,安安稳稳地放到桌子上,才撒手。
“好!这位朋友,你可以到这边看珠子了。”
是梁晋山在出面接待,而李道则是坐在他侧后一点儿的另一张桌子前,上手鉴定东西。他的身后,坐着戴着棒球帽、太阳镜,一身低调装扮,始终默不作声的李茜。
让梁晋山出面当主角,也是李道的主意。以他仅有几天的古董文玩行儿阅历,他觉得站在幕后,不引起别人注意,自己更容易接触到好东西,甚至可以暗中捡点儿小漏儿。
第一件东西摆在李道面前,是一只茶叶沫釉“猴子偷桃”的小水盂。直径有九公分,高差不多七公分。做工还算精细,猴子栩栩如生,表面有一些使用痕迹,一侧有一条小冲线(瓷器胎体裂纹)。底款是“大清同治年制”六字篆书刻款。
这是一件文房器,从规制、款识上看,如果对,应该是件儿官窑瓷器。
果然,货主很是自信地说道:“这可是同治本朝的官窑器,又是文房器。这件儿东西,五年前我入手就是十二万……”
货主一顿连珠炮地吹嘘,把自己的这只水盂都要说成是玉皇大帝龙书案上摆过的东西了。
李道连眼皮都没抬,仅用眼睛过了一遍。水盂表面闪动着蓝紫色的光,用手摸上去的感觉也只是微微发热,血麒麟的影子都没有显现。
这东西有点儿年头,也就是民国烧制的有点儿水平的仿品。应该是出自当时从官窑瓷场流落到民间的那批瓷工之手,现在放到市场地摊上能值个万八千的。
微微摇摇头,李道把东西轻轻放回到桌面上,说:“先生!不好意思,你这件儿东西我们不收。”
多的一句废话都没有。
那个货主可不干了,眼睛一立,质问李道:“你什么眼力呀?到底懂不懂瓷器?这可是真真儿的同治官窑啊!你看看这釉面,上面的开片、老化痕迹,没有个一、二百年肯定出不来这效果。”
微微一笑,李道说:“先生!官窑不官窑的,那是你自己认定的。我就看它是民国仿的,在我眼里它值不上一万块。”
说完,李道就冲梁晋山说:“请下一位吧!”
“的嘞!先生!把你手上的串儿放下吧。”
梁晋山也不多废话,伸手就夺过那人已经挑选好,确认要入手的一条手串。开始叫第二位过来看东西。
任凭那人再怎么重申自己的东西是真的,梁晋山和李道也不再搭理他。
“得了!老刘!东西对不对的,你自己看,别在这儿瞎耽误工夫。”
说话的是一个身穿传统裤褂的瘦高男人,有四十多岁,最惹人注意的是他那颗锃光瓦亮的大光头。
“哎!来了、来了,我是二号。”
叫嚷着,光头男已经挤到了李道面前。看他两手空空,李道猜测他带来的肯定是珠宝、玉石、翡翠之类,不怕磕碰的东西。
果然,那人从兜里掏出一只白玉的斧型佩。而这件东西一拿出来,马上就一团红黄光在李道眼前闪过,强烈得让他不得不微微闭了闭眼。
“来宝贝了。”
心里念叨了一句后,李道马上打起十二分精神,把目光聚焦到桌子上的那枚斧型玉佩上。
斧型,一端有刃,一端有穿孔。长有九公分多,不到十的样子,上宽三公分左右,下宽不到五公分,厚度不到一公分,但入手感觉足够厚重。玉质是和田羊脂白玉,温润无瑕。
斧佩的两面均以细阴线雕刻人首及兽面纹,两侧分别刻“乾隆年制”“洪字七号”款识。
“是姚宗仁?”
看到这里,李道的心里一阵狂喜,但他表面上依旧保持冷静。伸左手,将那枚玉佩拿起来,轻轻在手中揉搓了一下。看上去像是在鉴定玉佩的油性,可实际上,李道是在用心感受着玉佩由内向外,传递到他手掌心那种由温热变为炙热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