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进入冬天啦

作品:《甘涩

    深秋的最后几片梧桐叶终于落尽,初冬的寒意悄然笼罩了盛南中学。


    高二年级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进入尾声,各个项目组都在紧张地进行最后的成果梳理和汇报准备。


    顾庭之和杨妩指导的“校园微环境优化”项目,因为前期扎实的数据基础和清晰的逻辑框架,进展相对顺利,但也正因为期望值高,两人肩上的压力丝毫不减。


    他们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项目里。白天上课、处理班级事务,放学后便一头扎进项目活动室,和学生一起核对数据、完善模型、打磨汇报稿。


    高强度的工作,反而让他们那种基于专业默契和私人情感的联结,变得更加牢固和自然。


    这天晚上九点多,活动室里只剩下顾庭之、杨妩和项目组长陈浩。


    其他组员已经陆续被他们劝回去休息了。


    陈浩还在对着电脑反复修改PPT的动画效果,力求完美。


    顾庭之站在白板前,审视着最终确定的优化方案逻辑图,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还有什么疏漏。


    杨妩则坐在一旁,安静地翻阅着厚厚的数据分析报告,指尖偶尔在纸页上轻轻划过,留下细小的批注。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和纸张油墨的味道,只有键盘敲击声和书页翻动的细微声响。一种因共同目标而凝聚的、宁静而专注的氛围笼罩着小小的活动室。


    “顾老师,杨老师,你们看这个对比图表放在这里效果怎么样?”陈浩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眼睛问道。


    顾庭之和杨妩同时走到电脑前,一左一右,微微俯身看着屏幕。他们的肩膀靠得很近,几乎能感受到彼此的体温。


    杨妩专注地看了看图表,提议道:“颜色对比可以再强烈一点,重点数据用醒目的标红。”


    “嗯,”顾庭之表示同意,补充道,“旁边的说明文字精简一下,只留最关键的信息,视觉冲击力会更强。”


    陈浩按照他们的建议快速修改着,忍不住感叹:“顾老师,杨老师,你们俩真是太默契了,一个抓宏观逻辑,一个抠细节呈现,简直完美搭档!”


    这话让顾庭之和杨妩同时愣了一下,随即相视一笑,那笑容里包含了只有彼此才懂的复杂意味是默契搭档,但似乎,又早已不止是搭档了。


    “少拍马屁,赶紧弄完回去睡觉,明天还要早读。”顾庭之故作严肃地敲了敲陈浩的桌面,眼底却带着不易察觉的温和。


    杨妩也直起身,轻轻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对顾庭之说:“差不多了,剩下的让陈浩自己收尾吧,我们也该走了。”


    “好。”顾庭之点点头,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


    送走陈浩,关上活动室的灯和门,走廊里一片寂静,只有他们两人的脚步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响。


    冬夜的寒意透过窗户缝隙渗进来,杨妩下意识地裹紧了身上的大衣。


    “冷吗?”顾庭之低声问,很自然地将自己臂弯里拿着的外套展开,示意她披上。


    杨妩犹豫了一瞬,没有拒绝,轻轻接过来披在肩上。


    外套上还残留着他的体温和淡淡的、清爽的皂角香气,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心感将她包裹。


    两人并肩走在被清冷月光照亮的校园小径上,呼出的气息在空气中凝成白雾。


    “这次项目,学生们真的成长了很多。”杨妩望着远处教学楼零星亮着的灯火,感慨道,“尤其是陈浩、李娜他们几个核心成员,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成熟了不少。”


    “嗯,”顾庭之表示赞同,侧头看她,“你也功不可没。


    没有你的数学模型把那些零散的数据点串成线、织成网,这个项目最多也就是个不错的社会实践,达不到现在这个深度。”


    他的夸奖很具体,也很真诚。


    杨妩弯了弯嘴角:“是你前期带着他们把测量基础打得好。物理的严谨性是根基。”


    他们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讨论着工作,语气平静,却透着对彼此专业能力发自内心的欣赏和信赖。


    这种在工作成就中获得的共同愉悦,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能滋养感情。


    走到教师公寓楼下,杨妩停下脚步,要将外套还给顾庭之。


    “穿着上去吧,楼道里冷。”顾庭之没有接,“明天早上给我就行。”


    他的体贴很自然,不带丝毫刻意。杨妩心里一暖,点了点头:“那……你回去路上小心。”


    “嗯。”顾庭之应着,却没有立刻转身离开。他站在路灯晕黄的光圈下,看着杨妩,目光深邃而温柔,仿佛有话要说,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冬夜的空气清冷而安静,能听到远处城市隐约的喧嚣。


    两人之间隔着一步的距离,某种微妙的情愫在无声流淌。


    最终,顾庭之只是轻声说:“快上去吧,早点休息。”


    “你也是。”杨妩轻声回应,转身走进了公寓楼的大门。


    在楼道拐角处,她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顾庭之还站在原地,见她回头,朝她挥了挥手,脸上带着温暖的笑意。


    那一刻,杨妩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填满了。


    她忽然意识到,这种平淡日常中的默契、并肩作战后的相互支撑、以及无声处流淌的关怀,或许就是她一直追寻的、踏实而长久的感情模样。


    几天后,项目迎来了最终的校级汇报展示。大礼堂里座无虚席,校领导、各学科组长、还有众多学生代表到场观摩。


    顾庭之和杨妩坐在台下第一排,看似平静,但交握放在膝上的手,指节都微微有些发白,泄露了内心的紧张。


    项目组的同学们站在台上,自信从容地展示着他们的研究成果。


    从问题提出、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到优化方案设计,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尤其是最后提出的基于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的、针对不同教学楼和教室的个性化微环境改善建议。


    既有科学依据,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到了评委提问环节,一位校外请来的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颇具深度的问题:


    “你们的模型很好地揭示了环境因素与学习效率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


    你们如何证明,是环境优化导致了效率提升,而不是其他未控制的因素?


    或者说,如何将这种‘优化’的效果进行更科学的评估?”


    这个问题直指科学研究的核心难点因果推断。


    台上的同学们虽然有所准备,但回答起来仍显得有些吃力。


    关键时刻,顾庭之和杨妩再次展现了他们的默契。


    顾庭之从实验设计的角度,阐述了他们如何通过前后对比、控制变量等方法来增强结论的可靠性。


    杨妩则从统计学的角度,提出了引入更高级的因果推断模型作为未来深入研究的可能性。


    他们的补充高屋建瓴,既化解了当下的质疑,又为项目指明了更深远的探索方向。


    最终,“校园微环境优化”项目毫无悬念地荣获了校级特等奖。


    当颁奖词念出顾庭之和杨妩的名字,以及他们指导的项目组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站在领奖台上,接过沉甸甸的奖杯,顾庭之和杨妩相视一笑。


    台下是闪烁的灯光和无数张兴奋的笑脸,而他们的眼中,只有彼此倒映出的、带着疲惫却无比明亮的成就感。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化为了值得。


    他们不仅是事业上的最佳拍档,更在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将彼此的情感淬炼得更加坚不可摧。


    汇报会结束,学生们簇拥着他们,兴奋地计划着要去庆祝。


    顾庭之和杨妩被围在中间,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顾老师,杨老师,我们一起去吃火锅吧!”陈浩大声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


    顾庭之看了看杨妩,用眼神询问她的意见。杨妩笑着点了点头。


    “好!”顾庭之大手一挥,“今晚老师请客,庆祝你们取得的优异成绩!”


    “耶!”学生们欢呼起来。


    人群喧嚣中,顾庭之悄悄碰了碰杨妩的手背,低声说:“辛苦了。”


    杨妩回以一个同样温柔的眼神:“你也是。”


    这一刻,事业的成功与情感的慰藉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他们知道,前路或许仍有挑战,但只要他们携手并肩,便无所畏惧。


    冬天的寒意似乎也被这份热烈驱散,未来的路,在他们的脚下,正向着温暖明亮的方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