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重新认识
作品:《甘涩》 赵磊递交退学申请书的风波,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高二年级组老师的心中漾开了层层涟漪。
尽管王老师暂时压下了申请,并第一时间联系了赵磊的父母,但接下来的几天,赵磊的状态并未见明显好转。
他依旧沉默寡言,上课时常走神,作业敷衍了事,仿佛一只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的茧,拒绝与外界交流。
顾庭之和杨妩虽然不直接是赵磊的任课老师,但这件事却像一根刺,扎在他们心里。
尤其是顾庭之,他从赵磊身上,隐约看到了自己年少时那份被现实挤压的迷茫和想要逃离的冲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他无法坐视不管。
“光靠谈话和讲大道理,恐怕很难真正触动他。”午休时间,顾庭之对正在批改作业的杨妩说。
阳光透过窗户,在杨妩的笔尖投下小小的光斑。
杨妩抬起头,放下红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是啊,王老师和他父母都谈过了,家里没出什么大变故,就是孩子自己钻了牛角尖,觉得读书没用,看不到前途。这种价值感的缺失,是最难弥补的。”
“价值感……”顾庭之沉吟着这个词,目光望向窗外操场上奔跑的学生,“也许,我们该换种方式。
让他亲眼看看,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力量的,学习好的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杨妩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你是说……我们的项目?”
“对。”顾庭之转过身,眼神坚定,“让他来项目组看看,哪怕只是旁观。
让他看看陈浩他们为了一个数据反复测量、为了一个模型争论不休的样子,看看当他们最终找到规律、解决问题时的那种兴奋和成就感。
这比我们说一百句‘读书有用’都来得直观。”
这个提议有些大胆。
赵磊并非项目组成员,成绩也不突出,让他中途加入,可能会打乱节奏,也未必能被其他组员接纳。
但杨妩只是稍作思考,便点了头:“可以试试。不给他硬性任务,就让他做个‘见习生’,感受一下氛围。
也许,那种为了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的热忱,能点燃他心里的那点火星。”
两人找到王老师,说明了想法。
王老师正为赵磊的事焦头烂额,闻言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表示支持:“太好了!顾老师,杨老师,麻烦你们多费心!这孩子就是缺一股向上的劲儿,让他跟优秀的同学在一起熏染熏染,说不定真能开窍!”
于是,第二天,王老师便以“协助老师进行一些项目资料整理工作”为由,将赵磊带到了顾庭之和杨妩负责的项目活动室。
面对一屋子正在热烈讨论的陌生同学和两位老师,赵磊显得十分局促,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顾庭之没有给他施加压力,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项目的大致内容,然后指着一个空着的角落位置说:“赵磊,你先坐那里,可以随便看看我们的资料,听听大家讨论,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想帮忙的,随时说。”
起初的几天,赵磊就像个透明人,始终缩在角落,低着头,要么假装看资料,要么就盯着桌面发呆。
项目组的同学们虽然好奇,但忙于自己的任务,也没太多精力关注他。
只有顾庭之和杨妩,会时不时地、看似不经意地走到他身边,点评一下正在讨论的问题。
“你看,张子远他们组为了分析不同楼层噪音的衰减规律,用了对数函数模型,这个想法就很巧妙。”
顾庭之指着白板上的一组数据对杨妩说,声音不大,但确保赵磊能听到。
杨妩会配合地点头:“嗯,把物理现象转化为数学语言,再通过模型预测,这就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不过他们这个模型的参数拟合好像还有点问题,残差比较大。”
“是啊,任何模型都不可能完美,需要不断修正,这就是探索的乐趣所在。”顾庭之自然地接话。
他们就这样,通过这种“对话式”的引导,将项目组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探索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角落里的赵磊。
转机发生在一周后。
项目组在分析教室光照与学生学习效率的关系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他们发现靠窗座位和靠墙座位的光照度差异巨大,导致数据离散度很高,很难得出普适性结论。
大家争论不休,有人主张舍弃极端数据,有人觉得应该分区建模,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直沉默的赵磊,忽然怯生生地举了一下手,声音细若蚊蚋:“那个……能不能……试试看,把座位按离窗户的远近分成几个区域?
比如,窗边区、中间区、靠墙区,然后分别统计每个区域的光照和效率的关系?”
活动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个几乎被遗忘的“见习生”身上。
这个想法并不复杂,甚至有些简单,但却巧妙地绕开了数据离散的难题,将复杂问题分解成了几个更易于处理的部分。
顾庭之和杨妩交换了一个惊喜的眼神。
杨妩立刻走到白板前,赞许地对赵磊点点头:“分区统计?这个思路非常清晰!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赵磊,你能具体说说,你觉得按什么标准分区比较合理吗?”
被杨妩点名,赵磊的脸一下子红了,他紧张地搓着手指,但还是结结巴巴地把自己模糊的想法说了出来:“就……就是按距离……或者,按光照强度范围……”
“很好!”顾庭之也走上前,语气带着鼓励,“这个提议很有建设性。我们可以马上试试看。
赵磊,你愿意和大家一起,先把现有的数据按你的想法做一下初步分类吗?”
在两位老师鼓励的目光和其他同学好奇的注视下,赵磊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
他接过同学递过来的数据表格,开始笨拙却又认真地按照距离窗户的远近,将座位和对应的数据一一归类。
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蜷缩在角落、自我封闭的“问题学生”,而是成为了项目组解决问题的一份子。
虽然他的贡献微小,但那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如同一点星火,落入了他的心田。
接下来的日子,赵磊虽然没有完全融入项目组热火朝天的讨论,但他不再总是躲在角落了。
他会默默地帮忙整理器材,记录数据,偶尔也会在大家遇到瓶颈时,提出一些虽然稚嫩却角度独特的想法。
顾庭之和杨妩敏锐地捕捉到他的变化,总是及时给予肯定和引导。
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项目,赵磊亲眼目睹了陈浩为了验证一个猜想在图书馆泡到深夜,看到了李娜因为一个数据误差反复核对直到无误,感受到了整个团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全力以赴的氛围。
他看到了“学习”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和试卷上冰冷的分数,而是变成了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是团队协作的纽带,是带来成就感的源泉。
一个月后,项目进入总结收尾阶段。
在一次小组内部总结会上,轮到赵磊发言时,他沉默了很久,才抬起头,虽然眼神还有些闪烁,但语气却比以往坚定了许多:
“我……我以前觉得读书就是为了考试,考不好就没用。
现在……现在好像有点明白了,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有用,能看懂更多东西,能……能像大家一样,去解决一些问题。”
他的话并不华丽,甚至有些磕绊,但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顾庭之看着这个曾经想要放弃学业的少年,眼中重新燃起了一点微弱却真实的光亮,心中充满了作为一名教师特有的欣慰和成就感。
在共同帮助赵磊走出迷茫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默契与理解,也仿佛更深了一层。
放学后,顾庭之主动提出送杨妩回教师公寓。秋夜的风带着凉意,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长。
“赵磊这件事,多亏了你当时的提议。”顾庭之开口道,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和。
杨妩轻轻摇头:“是我们一起的努力。而且,是你先看到了他内心需要被认可的那一面。”
顾庭之笑了笑,没有反驳。
沉默了片刻,他忽然停下脚步,转向杨妩,神情变得有些郑重:“杨妩,有件事……我想了很久。”
杨妩也停下脚步,抬头看他,路灯的光线在她眼中闪烁,带着一丝询问。
“我们……”顾庭之深吸了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我们能不能……试着重新开始?
不是作为需要弥补过去的旧识,也不是仅仅作为默契的同事,而是……以了解现在的彼此为起点,认真地……走下去?”
夜风吹过,卷起几片落叶。
杨妩没有立刻回答,她只是静静地看着顾庭之,看着他眼中那份不再掩饰的真诚、期待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许久,她微微垂下眼帘,唇角勾起一个极浅的、轻微的弧度,轻声说: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