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拿出全部身价支持陛下航海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就好比在皇帝身边伺候的人,不能用寻常官阶来看待似的。
在朱闲身边做个书塾先生,好像比做翰林学士还有前途……方孝孺不禁生出紧迫感来。
好像这个机会落到别人手里,并非好事。
“你能想通就好,你但凡从朱闲身上,学到一分能耐,也足够你余生所用了。”
看见方孝孺回心转意,宋濂这才欣慰的点了点头。
“这都多亏师傅教导,不过陛下那边,还得师傅多加照应。”
方孝孺紧忙说道。
他能去朱闲身边是件不错的事情,但是朱元璋那里,还是得有人帮自己美言几句,尽量消除皇帝对自己的不良印象。
“呵呵,这些你不用操心,为师自有打算。”宋濂笑着说道。
“当真?”
方孝孺闻言,惊喜的眼前一亮。
“正是。”
宋濂摸着胡须说道:“陛下不是打算聚敛钱财,出海远航吗?群臣一定心有疑虑,犹犹豫豫。”
“届时,为师即便是倾家荡产,也会积极响应陛下的号召,给群臣做个表率。”
“这样的话,陛下一定会对咱们师徒另眼相看。”
“什么?也,不用这么卖力吧?”
方孝孺听到倾家荡产四个字,紧忙说道:“这笔钱由弟子来出就好,哪能让师傅出!”
要知道,宋濂一向清廉,加上就任中枢,不像地方官那样可以敛财。
而且即便能敛财,他也不屑为之。
尤其是朱元璋所发的俸禄极低。
若非凭借开国功臣的封赏,说不定宋濂都得勒着裤腰带过日子。
这倾家荡产的去响应皇帝号召,就为了改变自己在皇帝心里的印象。
这代价属实太大了。
宋濂这是把自己当做亲生儿子般看待啊。
想到这里,方孝孺心里不禁生出一股暖流。
那就更不能让他如此冒险了!
再者说。
方孝孺的父亲就任济宁知府一职,论起家财,还真不输宋濂。
“弟子明白师傅心意,只是师傅不用这样,弟子家里有些积产。”
“呵呵,你不要误会,为师还没傻到把积蓄全部扔去打水漂,虽有响应陛下的意思,但也是想凭借这桩生意的分红,给子孙多留点家业。”
宋濂轻笑着说道。
“师傅就不用安慰我了……”
方孝孺苦笑着摇了摇头,不肯相信。
做买卖哪有没风险的,而且还是出海远航的买卖。
虽说炮弹一响,黄金万两。
但要是输了呢?
这都是保不齐的事情。
毕竟海面凶险,谁也无法保证,这次远航一定能顺利完成。
这万一赔了,宋濂的子孙又不争气的话,恐怕连日子都会过不下去的。
“你啊,还不太了解朱闲。”
宋濂轻笑着摇了摇头,颇为感慨的说道:“为师自从认识了朱闲,就发现,但凡是他主张的事情,基本就是十拿九稳,他如果不认定的事情,也一定会失败告终。”
“听着有些古怪,但事实就是如此。”
“而且他非常谨慎,尤其是和他家有关的事情,更是一万个小心。”
“他能让陛下拿出所有身家做的事,一定胜率极大。”
“所以说你就不用太担心了,依我看,这回倒是个赚钱的风口,你可以让你爹,也参与其中。”
“这……”
方孝孺闻言,心里却有些百感交集。
有一说一,自己师傅也太信任朱闲了。
如今就因为朱闲的一句话,竟然愿意压上全副身家。
这是笃定朱闲所做之事,一定靠谱啊。
比较之下,自己都没得到他这样的信任。
“知道了。”
方孝孺心里轻叹一声,只好点头应是。
宋濂见状满意的颔首说道:“好了,除了钱以外,为师还要帮陛下航行筹划献计,你平时也要多请教朱闲,如果有好的计策就进献给陛下,届时陛下也会记下你的功劳。”
“是……”
方孝孺略显尴尬的点了点头。
听这话,自己真像个废物了似的。
无论什么事,都要先去过问朱闲的意见。
好像没了朱闲,自己一件事都办不好似的。
另一边。
曹国公府。
李文忠听着李景隆,激动不已的说着今天的事情,同时眉头微皱。
“爹,你发什么呆呢,您看我今日表现的如何?”
李景隆颇为自得的说道。
自打拜朱闲为师以后,朱元璋对他一天比一天好。
今日还很自然的使唤他做各种事情。
那就证明,朱元璋把自己当自己人了。
“挺好,就是这个方孝孺,简直太狂妄了,日后他在朱闲的书塾做先生,你要和他保持界限,这个人脑袋不好使,和他交往过近,说不定会受其牵连。”
李文忠严肃的叮嘱道。
“儿子当然知道!”
李景隆同样满脸轻蔑的说道:“那臭小子,竟然敢跑去师傅面前张牙舞爪,和师傅相比,他算个什么东西!”
“呵呵,一群咬文嚼字的酸儒生罢了,还不如我这个纨绔呢,整天在那自诩清高,什么玩意儿啊,呸!”
一想起今天方孝孺的举动,李景隆就气不打一处来。
输给了朱闲,就老实承认,甘拜下风就好。
如果换做自己,要么夹着尾巴走人,要么低头奉茶认错,哪里好意思留下用饭。
结果那个方孝孺那么不要脸。
竟然还在饭桌上耍起酒疯,吟诗弄对的。
诗中尽是埋怨自己怀才不遇之类的。
想想就可笑。
他如果真有才华,哪里会混到这个地步。
简直是夜郎自大。
在李景隆看来,方孝孺那醉酒吟诗的做派,和酒后骂大街,也没什么区别。
甚至都不如跳脚骂大街的呢。
起码,人家没有这么自命不凡。
而方孝孺呢?
明明败了,还搞得好像谁委屈他了似的。
真是可笑!
“我看这个家伙,这辈子就到这了。”
李景隆幸灾乐祸的说道。
“好了,一个小小方孝孺而已,都是小问题。”
李文忠说着,面带赞许的看着李景隆说道:“你今日表现不错,作为徒弟,就该这样维护朱闲才是,尤其是当着陛下的面。”
“那是自然!”
李景隆颇为得意的说道:“爹,你都不知道,师傅他简直太博学了,不光精通国政和军略,还知道许多小说,空闲时候都会给我们讲,我正准备让人写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