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资本主义带来的冲击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他不禁陷入了沉思,满脸的凝重之意。


    完全沉浸在朱闲的这套说法之中。


    越想越认为有道理。


    这套说法,就好像拨云见日似的,直接从层层史书的迷雾中,窥见了事情的本质!


    看如今的形势,大明和之前的朝代,好像也没有什么不一样。


    同样是把前朝大量的土地,封赏给许多功臣,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大明迟早会走上那些朝代的亡国之路啊!


    朱元璋当即都顾不上方孝孺了。


    这场辩论已经不再重要,他迫切的想要知道,这是否有解决之法?


    “儿子,那依你看,大明怎样能逃出这个周期呢?”


    “呵呵,咱们不是已经在实施解决之法了嘛。”


    朱闲轻笑道。


    “啊?此话怎讲?”


    朱元璋闻言一怔,没有领会朱闲的意思。


    “呵呵,就是对外贸易嘛……”


    朱闲解释道:“为什么土地集中,会引发百姓造反?不就是因为没了土地,百姓无法自力更生,只能沦为被地主压迫的佃户吗?如果遇上天灾,他们连养家都困难。”


    “那如果百姓有别的办法可以谋生呢?”


    “土地问题,自然就不会那么紧张,只要有银子,地主都愿意卖给百姓粮食。”


    “因此做生意,才是正道!”


    “但是大明如今缺钱,没有钱,就无法实现商品流通。”


    “所以,咱们才要凭借远航,去国外挣银子,流入国内。”


    “咱们挣到了银子,必定会消费出去,那周围的商业,自然也会兴起,咱们周边做生意的商户,手里也就宽裕了。”


    “他们也会持续消费,继而养活更多的商贩。”


    “最后这些小商贩挣到钱,不就去购买粮食了吗?银子到了地主手里,不照样会消费吗?他们见出海有暴利,哪还会把视线放在田地之上,自然也会加入远航。”


    “这样一来,大明的经济圈得以循环,百姓人人有钱,恐怕求着他们种地,都不愿意种了,只有偏远地区的百姓才会以种地为生,届时还怕饿死?”


    “这……”


    听完这席话,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李景隆、方孝孺等人,都愣在了原地。


    因为朱闲这种论调,是他们从未听说过的!


    实在难以消化。


    要知道,从古至今,都强调重农抑商,在皇权看来,商人是波动最大的群体。


    但是如今在朱闲看来,商人居然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通过商贸,居然可以盘活整个大明,从而减弱有可能致使大明覆灭的土地问题。


    这简直是颠覆性的变化。


    认真想想,好像的确是这个道理。


    只是朱闲的这种论调,千古未闻,在如今这个时代,就像石破天惊一般。


    令他们反应不过来。


    朱闲看见他们这幅表情,也毫不意外。


    毕竟这都涉及到资本主义的知识,对于封建王朝的他们而言,的确是挺有冲击力。


    不过也不打紧,慢慢消化就好了。


    因为朱闲这番话,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有过历史考证的。


    甚至明末时期,在富饶之地江南,就已经萌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很多百姓已经凭借做生意生活,完全脱离了耕种土地。


    即便是明朝最为艰难的时期,也很少有百姓饿死。


    因此,明末时期,无论辽东多么告急,江南都不觉得危机。


    没办法,当地依旧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让他们产生危机感,属实是强人所难。


    可惜的是,那萌芽出现的太晚,尚未来得及完全成型,大明就覆灭了。


    后来在满清严厉的统治下,就彻底断绝了那种萌芽。


    间接性导致华夏错过了资本主义时代。


    “这……”


    方孝孺目瞪口呆,哑然无声。


    这番话,对他的三观简直太有冲击力了。


    原本,他以为是来和朱闲辩论经世之道的,孔孟之道,不就是经世之道嘛。


    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至理名言。


    他对儒家典籍的研读程度,更是当世前列。


    但是如今,他却无法从朱闲的这番话里,找到一丝儒家学说的痕迹。


    这是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


    而且逻辑非常自洽,很有道理。


    这种感觉,令他猝不及防,就好像他憋足了劲,打算和朱闲辩论儒家经典辩个三天三夜,结果朱闲上来抡着把宝剑,三两下就把他砍成了碎片。


    这根本没的辩啊。


    又或者说……


    这一局,他败的非常彻底。


    “希直兄,你快说话啊!”


    这时,一旁的翰林同僚们,在短暂的愣神后,也急忙催促道。


    如今朱闲说完了,该方孝孺反驳了才是。


    他们可是堂堂翰林学士,大明的才子精英,岂能让一个乡野少年在这大放厥词。


    但是方孝孺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我特么的倒是想反驳。


    但是怎么反驳啊!


    这一时间,方孝孺真是无比难受,就好像满腹经纶无处展示一般,憋屈不已。


    但要是不反驳,那岂非是输了?


    此刻,朱元璋看着方孝孺,轻笑道:“你还有什么话想说?”


    方孝孺急的手心冒汗,勉强开口道:“但是,孔孟圣人不是这样说的……”


    “孔孟圣人?”


    朱闲却是扫了他一眼,轻蔑的说道:“孔孟可有让任何一个朝代变得富强?”


    “这……”


    方孝孺呜咽了半天,无言以对。


    他想举个例子,却完全找不出来。


    春秋战国,百家齐放,儒家只是其中较为一般的那个,虽有孔子惊世,但是儒家学说没有使任何一个朝代变得富强。


    “你想学打铁,就该找铁匠,你想学经商,就该找大商贾,但是学富强,儒家有让哪个朝代变得富强吗?甚至儒家学说最为鼎盛的宋朝,呵呵……”


    朱闲意味深长的摇头轻笑。


    方孝孺和一众翰林同僚,则是脸上一红。


    的确……


    宋朝简直是华夏诸多朝代里,最窝囊的一个朝代。


    甚至连国土从未曾完整。


    在国家富强这方面,儒家的确没有做出过任何功绩。


    拿儒家作为指导国家富强的真理,确实没有资格。


    “要我说,想要富强,就只有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什么可以让咱们变富强,就去做什么,不用拿条条框框约束自己,那反倒会畏手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