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王朝三百年定律,方孝孺哑口无言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这下把方孝孺整不会了,连忙急声道:“少爷,咱们得讲道理啊,我这都是为了店铺好!”


    一旁的朱元璋听到朱闲的话,却是眼前一亮,欣慰的看向朱闲。


    这话说的漂亮!


    作为上位者,就该保持这份霸气。


    上位者已经决定的事,就再无商讨的余地,底下的人要么照办,要么滚蛋。


    与他的办事风格颇为一致。


    不过这种和读书人有关的事情,就难搞一些。


    他这次就是想要改变世间读书人,那种死板教条的风气,否则也不用带着他们来找朱闲,直接动用强权镇压即可。


    朱元璋当即轻笑道:“儿子,你就说说你的想法吧,说到底,这群伙计也是惦记咱家的生意嘛。”


    “和他们说清楚了,他们执行的也能更顺利。”


    “那……行吧。”


    朱闲这才勉强答应,接着看向方孝孺,开口道:“那我们就聊聊,照你的话说,咱们就该老实本分的做手里的生意,不该去外寻财对吧?”


    “正是!”


    方孝孺连连点头,终于是步入正题了。


    “咱们华夏几千年,向来是这样积累财富的,怎能去外寻财?”


    “向来这样,便是正确的吗?”


    然而朱闲却是随意地说道。


    “啊?”


    方孝孺闻言,瞬间一怔。


    这哪里会不正确?


    这可是儒家经过无数大师论证过的观点。


    历朝历代所坚持的,不就是耕战两件事嘛。


    因为华夏原本就是农业社会。


    这在他心里,就是金科玉律,完善备至,完全不用质疑。


    但是此刻,朱闲竟然有不同的意见?


    只听朱闲随意地说道:“如果只想求稳,那这样做是没错,但要是想快速地积累财富,改善生活,就只有去外寻财。”


    “一味地种地,只会让富者更富,穷者更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造反。”


    “想要解决这个隐患,还不伤及自家百姓,只有一条道路,那便是从外界抢掠财富。”


    “这……这是什么道理?”


    方孝孺听的一头雾水,觉得有点道理,但又有些似懂非懂。


    自己只是在劝阻,别出海掠财罢了。


    怎么还和国家兴亡扯上关系了,这个朱闲太离谱了吧。


    难道是故弄玄虚?


    于是方孝孺蹙眉道:“敢问少爷是否看过史书,以往的朝代之所以倾覆,皆因帝王不遵循儒家教诲,滥用奸臣,出现昏君,弄得民不聊生。”


    “如果世代帝王都可以成为明君,那哪来的覆灭,这根本与生意无关。”


    方孝孺掷地有声的说道。


    历朝历代的兴亡,史书上都记载的清清楚楚,那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难道朱闲连这个都要反驳?


    结果……


    “哼,明君?”


    朱闲却是轻蔑的说道:“明君也是肉体凡胎,他能做到的,顶多就是延缓这个朝代的覆灭罢了,绝不可能永远维系一个朝代的兴盛。”


    “从秦汉以来,基本三百多年就会覆灭一个王朝,你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这……”


    方孝孺一怔,这个他的确从未想过。


    他沉思了片刻后,说道:“有言道,君子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斩,朝代经营下,难免会出现昏君……”


    方孝孺说着,却看到朱闲脸上满是不以为然的表情。


    他瞬间有些恼了:“难不成少爷连这个都要反驳?”


    “呵呵,这的确算个因素,但是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钱’上!”


    “哦?此话怎讲?”


    朱元璋闻言,也聚精会神的看向了朱闲。


    他同样很好奇朱闲的回答。


    他在阅读史书时,也发现,历朝历代大约都是三四百年的寿命,而导致这一切的,的确有奸佞弄政、皇帝昏庸的原因。


    因此他早早地就未雨绸缪,精心培养太子,同时限制大臣权力,还颁布了皇祖明训,指导后代如何做一个明君。


    但是如今看来,朱闲居然还有其他的见解?


    如果是其他人这样说,他肯定会当做是异端邪说,但此人是朱闲,那就肯定有他独特的道理。


    朱闲之前从未聊过这些,一时间他都好奇了起来,朱闲对这个问题,究竟是怎样的看法。


    在众人的注视下,朱闲轻笑着说道:“为何历朝历代只能延续三四百年?就是因为钱啊。”


    “建国之初,由于上个朝代的贵族世家覆灭,他们的土地重新变为无主之地,老百姓可以耕种生活,自然可以安居乐业。”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一定会有一群强人多方经营,占据更多的土地。”


    “然而天下土地是有数的,这时,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就举步维艰。”


    “时间一久,地主越来越多,那么无地的百姓也就越多,直到他们连做牛做马,都填不饱肚子的那一天。”


    “那他们能做的,就只剩造反这一个选择!”


    “这个周期,基本就是三百年,也就那些底蕴深厚的朝代,可以勉强撑到四百年。”


    “到了周期的末端时,皇帝是否是明君,压根不重要。”


    “因为到那时候,想要终结这个周期,只剩一个选择,就是把天下地主的土地重新洗牌。”


    “一国内最大的地主,原本就是治理百姓、手握重权的官员们,他们哪里会拿出自己的资产,帮助贫民?”


    “最终的结果,只有造反。”


    “这就是天道而行的一种规律!”


    “这……”


    听完朱闲的这番话,方孝孺呆滞了许久,哑然无声。


    这番说辞,他还是头一次听到。


    他下意识的想要反驳,但却完全无从驳起。


    因为朱闲的这套逻辑,简直是完善备至,而且简单明了,几句话,就阐明了一个朝代覆灭的真相。


    他先前的昏君灭国之谈,在朱闲的这套说辞前,好像都一触即溃了。


    的确如此。


    即便是明君在世,也不可能洗牌土地分配啊。


    和朱闲的说辞相比,自己所表达的观点,好像只是一个辅因,朱闲才是真正的点明了本质。


    朱元璋听完这番话,好像也忘了,此行前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