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方孝孺:我辩经无敌!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那眼神之中,有可惜,还有后悔之意。


    “师傅,您脸色怎么怪怪的?”


    方孝孺疑惑的问道。


    “痴儿错矣啊!”


    宋濂长叹了一声,无奈的摇了摇头。


    他自然知道,朱元璋所说的那个人,就是朱闲。


    朱闲的才智,他可是了解的,即便是他都自叹不如,尤其是这些日子,按照标点符号去重修典籍的时候,他更是意识到,朱闲这项发明的意义重大。


    那是可以改变所有读书人的创造。


    朱闲还屡献千古奇策,天授英才四个字,都已经无法形容朱闲了。


    如今,自己这尚未出师的徒弟,居然想要挑战朱闲。


    其结果,他已经预料到了。


    方孝孺是他的得意门生,他本还想着,让方孝孺继承自己在儒学上的衣钵。


    如今看来,却是没有可能了。


    “师傅,您是在担心弟子会输?”


    方孝孺看见宋濂担心的神情后,却是轻笑着说道。


    要知道,他神童的名号,可不是空穴来风。


    他自幼参加过无数场辩经,辩题有儒家经典、治国之道,甚至和佛道两教也辩论过。


    战绩颇丰,胜多败少。


    成年后,更是从未输过。


    在他看来,儒家经典之中就包含了治国之道,他对儒家经典的研习,更是堪称世上顶尖。


    若非如此,宋濂也不会看重他,将其视为传人,甚至力压翰林院所有的同僚,令他们心悦诚服。


    他还不信了,在这方面有人能战胜自己!


    只是如今看见,宋濂这幅沉重的表情,他不禁好奇道:“师傅,难道那人是什么大儒前辈?还是隐士高人?”


    “那可并非是老头子,而是个少年,比你都年轻几岁呢……”


    “比我还年轻?”


    方孝孺闻言一怔:“那是哪位大儒的传人?”


    当今的英年才俊,他基本都见识过,有的甚至还一起论过道。


    但究竟是哪位名家弟子,竟然被朱元璋如此看重?


    “等你见了就知道了。”


    宋濂轻叹一声,如今朱闲的身份还未公开。


    没有经过朱元璋的允许,他也不敢说明。


    此刻只好敷衍了过去。


    “那,好吧……”


    方孝孺随意地点点头。


    随便他是何人的弟子,反正迟早是自己的手下败将,到时把他辩赢了即可。


    “你……罢了。”


    宋濂担心的看了方孝孺半晌,最终还是轻叹一声,摇了摇头。


    看方孝孺的态度就知道,这孩子心高气傲,根本听不进去劝说。


    可笑他还想直谏皇帝。


    实际上自己不也是同样的固执。


    不过这次辩论以后,他就知道何为真正的治世能臣了吧。


    只是这代价,属实有些惨重。


    宋濂心中暗叹。


    自己这个徒弟是聪慧,可惜不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这次过后,他在士林之中的声望,恐怕会一落千丈。


    更主要的是,自此以后,他再也不会得到皇帝的重用。


    前途,一片昏暗!


    朱闲将来,那是毋庸置疑的朝廷砥柱。


    如今的年轻一代,将来都得在朱闲手下做事。


    如今方孝孺和朱闲结怨,日后在朝堂上,他更是再无立足之地。


    “算了,你终究不适合为官,日后你就潜心研究学问,继承为师的儒学衣钵好了。”宋濂轻叹道。


    “呵呵,是,师傅。”


    方孝孺心底发笑。


    自己这师傅,到底是岁数大了。


    不就是皇帝指名的人吗?至于如此畏惧吗?


    自己这一战胜了,必定名震士林。


    如今被皇帝奚落几句,又算什么。


    名声,才是读书人最重要的东西。


    反正自己又不会输!


    “好了好了,你去叫翰林院的人吧。”宋濂烦躁的摆了摆手。


    “是!”


    次日清晨。


    翰林院的一群人,都收到朱元璋的命令,准备出发。


    不过让他们疑惑的是,自己都得乔装打扮,换上老百姓的衣服,还不准暴露官身,这倒是令他们有些不解。


    “孝孺兄,你说陛下在搞什么名堂?不是辩经吗,搞得这么神秘干嘛?”


    这时,一名翰林学士颇为不满和疑惑的说道。


    要知道,翰林院学士这个清贵的身份,是他们平日里最为得意的。


    在寻常百姓看来,这全是文曲星在世的存在。


    这会儿却要装成寻常百姓,就令他们难以理解了。


    “谁知道呢。”


    方孝孺也颇为疑惑。


    “呵呵,这都是小事,要我说,咱们还是考虑下等会去哪庆祝吧。”一名翰林轻蔑的笑道。


    “依我看,陛下属实太固执了,孝孺兄说的可全是孔孟真理,陛下却不予理会,真的是…哎……”


    另一名翰林长叹道。


    “孝孺兄堪称我辈典范,作为人臣,就该这样直谏才对!即便是被陛下夺官,我等也会永远铭记孝孺兄。”


    “正是,孝孺兄此举,即便是圣人在世,也会赞叹一声的。”


    “就是不知道,陛下所说的究竟是何人,竟然会让陛下亲自前去,真是怪哉。”


    这时,有人疑惑的说道。


    皇帝可是天下之主,想见谁,下道旨意就是。


    但是如今,他居然亲自带着众人去见。


    还要隐瞒他的身份,违者杀无赦。


    这就令人更疑惑了。


    这究竟是何方神圣?众人全都是一头雾水。


    “难道……那人真有些本事?”这时,有人小声嘀咕道。


    “呵呵,有什么本事?要有的话,早就进入翰林院了,哪里会在这乡野之地?”另一人轻蔑的冷笑道。


    “也是,不管他是何人,总之以孝孺兄的才智,足够令他心悦诚服。”


    “我等,就先提前恭喜孝孺兄了。”


    “哈哈,大家谬赞。”


    而方孝孺闻言,却是嘴角微扬,接着摆出一副颇为感慨的模样说道:“我只是行当行之事罢了,道之所向,吾心往矣,不惜此身!”


    “说的太好了!”


    翰林院众人,顿时深以为然的拍了拍手。


    好像不是去参加辩论,而是去和倭寇肉搏对砍似的。


    总之蓝玉见状,不禁撇了撇嘴:“一群酸儒,真是矫情。”


    “哼,德行吧。”


    这时,一旁的徐达也正好冷哼一声。


    二人顿时四目相对,接着默契的挪开视线,一起冷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