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李善长:伯温兄只要救我,全家感谢你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此刻已是晚膳时分,马皇后说道:“你们爷俩先休息一下,我去安排晚膳,咱们再好好商议下朱闲的婚事。”
朱元璋却摇了摇头:“晚膳先不用了,标儿,你传旨下去,宣群臣进殿,咱们先商议下朱闲所说的解决之法,尽快将此推行下去!”
“遵旨!”
听到这话,朱标也明白朱元璋是按耐不住了。
领命过后,当即下去安排。
旨意下达后,群臣也不敢怠慢,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入宫。
只是入宫路上,群臣们却是心思各异。
大部分官员,那心情就像上坟似的,临行前,都和妻儿像是临终道别似的,眼含热泪。
有些牵连颇深的,甚至都纷纷留下了遗书。
这也不奇怪……
朱元璋白天发的那通火,属实是把群臣都吓住了。
建国这些年来,朱元璋都未曾如此动怒过。
甚至前些日子的胡惟庸案,朱元璋都没有发这么大的火。
这次的空印案,当真是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
以朱元璋的性格,那唯有杀戮,才能平息他的怒火。
进宫途中,群臣们如丧考妣,连话都不想多说一句。
碰见同僚时,都是凄凄一笑。
“伯温兄,依你看,陛下突然传咱们进殿,是何意啊?”
路上,李善长和刘伯温偶遇后,也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
他可是因为空印案,心惊胆战了半天。
要知道,他虽然不是空印案的直接涉事者,但是,他作为文臣之首,下面出现此等大事,他多少也有连带责任的。
更别说,那牵扯空印案的官员里,有许多都是他的门生故吏。
而且,实际上他早就听说过空印文书一事。
只是因为此事关系到整个官僚体系的利益,即便是他,也没敢上报朱元璋。
这每一桩每一件,看似都和他无关。
但要是朱元璋真的想拿此事做文章,那治他一个抄家砍头,都说得过去。
虽然如今李善长已经尽量和门生故吏切割开来,开始孤臣路线,但其实心里也是非常担忧的。
现在被宣进殿,心里更是忐忑不已。
如今便和刘伯温议论起来。
“这个……谁也说不好,太子应该已经谏言过了,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奏效。”
刘伯温眉头轻皱,摇了摇头。
他虽然提醒过朱标劝谏皇帝,但也不过是死马当成活马医。
朱元璋发起怒来,那可是天王老子也拉不住。
所以只能顺其自然。
“这……这可怎么办,早知道我就该和伯温兄一样,独善其身才是。”
李善长闻言,顿时痛心疾首起来。
自己以前也属实是有些官迷,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只顾着提拔门生故吏。
胡惟庸,便是典型的案例。
现在自己虽然从胡惟庸案中脱身,但是还没等喘一口气,竟然又闹出个空印案。
真是没法活了。
他看似是文臣之首。
但是如今,李善长只觉得,自己就像在火山口徘徊似的,简直是如坐针毡。
鸟屎的文臣之首!
此刻他是真的佩服刘伯温了。
看似淡然处世,甚至被朱元璋反感。
但是遇到事情就发现,在朱元璋手下为官,还是刘伯温这样最保险。
因为他什么事也不干,所以不管出了什么事,都不会牵连到他,这反倒是真正的明哲保身。
现在,李善长什么也不想了,什么权势富贵,通通都是虚的。
只有安然无恙的从朱元璋手里活下来,才是真的!
否则,恐怕临了,真得落个抄家问斩的下场。
“我就该早些抽身的,如今为时已晚,伯温兄,你说……我还有抽身而出的办法吗?伯温兄如果能救我,我全家都感激不尽!”
李善长痛心疾首道,简直是后悔不已,同时像看见了救命稻草似的看着刘伯温。
他向来足智多谋,这次的案件也与他无关。
此刻的李善长,只能寄希望于刘伯温这个保命大师,能救他一命了。
“并非我不帮你,而是……我也真的没办法啊。”
刘伯温苦笑着摇了摇头。
这是他的真心话。
他哪有这么大的本事,可以扭转朱元璋的想法?
李善长原本也该能出明白这一点才是,只是如今可能真的被吓坏了,才有些慌不择路。
“那……那该怎么办?”
李善长瞬间名面如土色,如丧考妣。
刘伯温见状,也有些于心不忍。
毕竟同朝为官,一起追随朱元璋从乱世中厮杀出来的,二人也算有些交情。
如果真看着李善长不得善终,刘伯温心里也难免觉得兔死狐悲。
他当即环顾四周,犹豫了一瞬后,轻声道:“其实…还有一人,应该可以救你一命。”
“还有一人?是……太子爷吗?”
李善长一怔,紧忙追问道,但是刚说了一半,他就不禁蹙眉,摇了摇头:“不,陛下此刻震怒,太子爷怕是也不敢在风口浪尖上替我说话,那……”
李善长忽然想到什么,瞬间眼前一亮。
对啊!
的确还有一人。
自己也是急火攻心,怎么就忘了朱闲呢!
朱元璋有多么看重朱闲,他可是亲眼见过的,此人不光才华过人,更主要的是,还颇得朱元璋宠爱。
在朱元璋眼里,朱闲简直和亲儿子没什么区别。
不对,可能地位,比亲儿子都高。
毕竟……李善长跟随了朱元璋那么多年,看着那些皇子们挨个出生,但是朱元璋忙于国事,都未曾对他们流露过什么宠爱之情。
也未曾厚赏过某人,即便是封赏边疆九王,也是看个人能力。
并未对某位表现过偏爱,当然,这不包含朱标。
而朱闲却是一个特例。
他是第一个被朱元璋偏爱的,再加上个人才华过人,更是备受朱元璋欣赏。
再加上他屡次献策,全是济世安民的千古奇制。
他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恐怕超越了许多人的想象,再有就是,朱元璋对朱闲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
如果朱闲肯帮自己说话,一定能奏效。
起码能保自己一命。
“呵呵,善长兄想到了就好。”
看见李善长的神情,刘伯温轻笑着点了点头,明白李善长这是领会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