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真要给赏赐,给我一个封地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以朱闲的功绩,封赏双公爵可是一点都不多。
他立刻鼓动道:“那怎么能行,儿子,你好好想想,还想求什么?你尽管往大了想!”
“大了想?我想求的东西,陛下恐怕给不了。”
朱闲耸耸肩说道。
马皇后和朱标闻言,不禁对视一眼,同时好笑的摇了摇头。
朱闲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那可太高了。
这么说吧,除了皇位,只要朱闲敢要,就没有朱元璋不敢给的。
“陛下富有四海,还有他给不了的东西?难道你想要陛下的皇位不成?儿子,你不妨大胆一点,直接说,你究竟想要什么?”
朱元璋迫不及待的鼓动道。
这话要是让勋贵们听到,恐怕得惊掉了下巴,平时都是臣子们拼命的恳求封赏,朱元璋酌情考量。
到了朱闲这里,竟然还成了朱元璋追着朱闲给封赏。
这特么叫什么事啊!
就连朱元璋,此刻也不禁觉得好笑。
自己这个皇帝当的,简直太奇葩了。
自己想要封赏朱闲,还得挖空了心思,拼命的塞给他。
从古至今,哪有过这种案例啊!
朱闲略一思索,说道:“如果我要封地,陛下能给吗?”
“什么?封地?”
朱元璋闻言,瞬间愣住了。
呆滞了半晌后,才颇为感慨的说道:“你小子,不要则已,一要就这么大手笔啊!”
要知道,立国初期,朱元璋就吸取了亡朝的经验,官位能给,爵位也能给,但是封地不行!
毕竟有了封地,就相当于圈地为王,即便是皇帝,也不好随意插手封地之事。
封地会分散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如果臣子能力过人,甚至能在封地里积聚财富,变成日后极不安定的一个隐患。
所以明朝,即便是享有封地的地方王爷,受到的限制也极多,直白点说,就是当成猪一样圈养。
也就是边疆九王,才算真正的拥有封地。
朱闲这一上来,居然就要和边疆九王相同的待遇,简直胃口太大了吧?!
怪不得朱闲说陛下绝对不会答应。
朱元璋凭心而论,这个请求,自己的确难以满足。
就连一旁的马皇后和朱标听到这个请求,都为之一怔,明显被朱闲的胃口给吓到了。
朱标略微犹豫后说道:“贤弟,本朝从没有封赏过封地的……不然,你换个别的请求?”
“对啊,本朝从未有过此先例,即便陛下同意,恐怕你也会成为众矢之的的,每个举动都会受到朝堂众人的瞩目,怕也不是好事。”
马皇后立马附和道。
这话也是出自真心,毕竟官场之上,向来是枪打出头鸟,拥有封地的臣子,毋庸置疑会是最显眼的那个,指不定还会被别的臣子嫉妒与构陷。
如今朱元璋执政还好说,若是往后几代,没了朱元璋和朱标的庇护,朱闲后代的处境恐怕会很艰难。
拥有封地,可不是什么大好事。
“我就是随口一说,不用这么紧张。”
朱闲看见他们如此紧张的模样,不禁好笑的摇了摇头。
这些道理,他自然明白,不过这封地……他的确是大有用处。
因为朱闲也觉得,自己如今需要赚些银子了。
毕竟成婚以后,开销可就大了,仅凭种地那点钱可远远不够。
更别说父母劳碌了半辈子,也不能再让他们出去走南闯北的做生意了。
此时就更需要财富了。
而朱元璋在赏赐金银上非常的吝啬,封赏功臣官员,动辄就是大明宝钞,至于俸禄,更是位列所有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名,仅凭获封爵位后的俸禄,恐怕不行!
古时候,什么最挣钱?
毋庸置疑,就是盐了!
因此朱闲才会提出这个请求。
当然他也清楚,这个请求肯定无法实现的。
而且一旦说出来,恐怕朱元璋当场就会翻脸。
这会儿倒是没什么,不过是一家人闲聊罢了。
但是如今,看见二人这幅样子,好像真的在考虑此事的可行性一般。
还真是有点好笑。
自己这小娘和堂哥,在这凑什么热闹呢!
朱元璋沉思许久后,突然问道:“你说说,你为什么想要封地?”
马皇后和朱标闻言,都满脸诧异的看向了朱元璋。
这话是什么意思?
好像这封地一事真的有谱似的?
要知道,这可是向来大权独揽的朱元璋,就连流传千年的宰相之权,都握在了自己手里。
现在,他居然真的在考虑,封赏朱闲封地?
不是吧?!
马皇后和朱标,都算朱元璋极为亲近之人了,他们最是了解朱元璋。
但是如今,他们突然发现,好像朱闲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夸张。
“也很简单,就是我看上隔壁山头的那处盐矿山,想把它当做祖业来赚钱,以后你们就不用风餐露宿的出去做生意,咱们躺平吃那处盐矿就行了。”
“就是那处盐矿无主,隶属朝廷的管辖,想要拿下那处盐矿,就得朝廷赏赐才行,如果可以的话,我就要那处山头做封地,日后即便家道中落了,有人垂涎这处矿山,也奈何不了咱们。”
“毕竟,那可是朝廷封赏的封地,谁敢强买强卖?”
“你是想要给我们养老?”
朱元璋一怔。
他和马皇后四目相对,同时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感慨之色。
原来,朱闲要那处盐矿,居然是想积攒财富,给他们养老。
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更是拳拳孝心啊!
这是以为自己四处经商,太过劳碌,才会有这个念头。
真是大孝子啊!
朱元璋当下都备受感动。
只是这个念头,却有些幼稚了。
于是朱元璋轻笑着摇了摇头:“儿子,你这个想法太单纯了,你知道,那处盐矿为什么没人要吗?”
“就是因为盐矿山制盐不易。”
“若非如此,打那处盐矿主意的人都排到京城外了。”
朱元璋说着,也一副看小孩子似的眼神,看着朱闲。
朱闲从来都是算无遗策,智珠在握的样子,今天总算流露出年少无知的一面了。
在明朝,盐可是官营,私人不准触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