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宋濂的疑惑,朝堂太陌生了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自然是陛下了!”


    宋濂眉头紧皱:“陛下最近经常身体抱恙,难道是太劳累了?等会我要不要去见见陛下,好好劝谏一下?”


    “大可不必!”


    李善长嘴角微抽,太劳累了?


    你也太杞人忧天了。


    陛下或许是很劳累,但并非因为处理国事,而是吃火锅吃太多了。


    你就别瞎操心了。


    此刻去见陛下更是扯淡,反正你肯定在宫里找不到他。


    “怎么大可不必?劝谏陛下可是我等的职责所在。”宋濂坚持道。


    “这……散朝后再议。”


    李善长有些无语的摇了摇头,做学问上,这家伙当世无出其右,就是有些太迂腐。


    加上不了解内情,直接去劝谏,恐怕还会闹出笑话来。


    傻子才和他一同去。


    不过他们关系也还不错,加上近日朝堂上一片安宁,他也不想看到这难得的安宁被宋濂搅乱,顺手拉他一把也可以。


    等以后朱闲真正步入朝堂,自己还能卖宋濂一个人情。


    何乐而不为呢?


    “今日陛下龙体不适,朝会由我主持,诸位有奏尽可上禀。”


    此刻,朱标已经主持起朝会。


    殿上,群臣虽然对朱元璋几日不早朝颇为疑惑,但脸上都非常平静。


    像平时一样,纷纷议论起国事来。


    一场朝会,足足进行了三个多时辰才结束。


    朱标看着桌案上那一厚沓奏折。


    嘴角微抽,从前这些奏折,朱元璋还能处理一半。


    但是如今呢?


    就全丢给自己了!


    至于自己父皇,此刻应该刚起床醒酒吧。


    朱标按了按太阳穴说道:“好了,各位爱卿还有事要奏的,就来后殿商议,其他人各自去忙吧。”


    “是!”


    群臣一阵高呼朝拜后,退下了。


    退朝后,刘伯温笑着看了李善长一眼,就摇了摇头,悠然离去了。


    李善长也无奈一笑,抬脚离开。


    这时,宋濂却快步追了上来:“李大人,你说散朝后和我商议什么?”


    “这个,没什么,我先忙了,日后再说。”


    李善长轻咳一声,就快步离开了,颇有种落荒而逃的感觉。


    没办法,被朱元璋惊吓了几次后,李善长就像惊弓之鸟一般,铁了心要做个孤臣。


    最近,和淮西勋贵们都不怎么来往了,更别说宋濂。


    刚才提醒他已经是仁至义尽。


    难不成还真和他说出朱闲的存在?


    李善长才不敢。


    最主要的是,李善长算是发现了,自己一旦和朱闲沾上,就没好事发生,邪门了一样!


    如今还是趁早躲远点吧,以免又被朱元璋抓到小尾巴。


    看着李善长快步离开的背影,宋濂疑惑不已。


    这是何意?


    堂堂韩国公,怎么夹着尾巴逃跑了?


    话说回来,李善长这个岁数了,腿脚倒是挺好使的。


    宋濂不禁皱眉,在原地愣了许久,微微摇头,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话说,近日朝堂上的形势也愈发奇怪了。


    先是胡惟庸案,直接清空了大半个朝堂,紧接着颁布内阁制,硬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格局,直接取代了千年所传的丞相制。


    不待群臣们消化完这个大变革,就紧接着出现了摊丁入亩!


    又是一项可以保大明百年国运的奇制!


    最近朝堂上下都在围绕着这两件事忙碌。


    平时作为淮西勋贵之首,大权在握的李善长又变得如此怪异,近日甚至主动疏远淮西勋贵。


    以及往日无比勤政的圣上,直接隔三差五的不早朝。


    这一切,都显得非常奇怪。


    宋濂只觉得无所适从,好像现在的大明朝堂,开始变得陌生了。


    背后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将从前的大明朝堂活生生捏碎,再像捏泥人似的,又重组了一个。


    总之所有的一切都很怪异。


    但任凭宋濂绞尽脑汁,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今日好不容易能问问李善长,结果这家伙还跑路了。


    就在这时,宋濂突然看见,前方刚要走出宫门的刘伯温。


    诚意伯?


    刘伯温如今和以前不同,不再装聋作哑了,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朝廷的各项决策之中。


    就好比这次的摊丁入亩和内阁制,他就深度参与其中,多方筹划。


    他肯定可以给自己解惑!


    一想到这,宋濂追了上去:“诚意伯!您且慢走!”


    “嗯?”


    刘伯温回过头来,看见是宋濂,轻笑道:“景濂兄,最近辛苦了,有公务的话明天再商讨也可以,先休息一下吧。”


    宋濂主管朝廷礼制,推行内阁制也需要他定下各种礼制,多方筹划。


    礼制要分上下,分尊卑,制定好内阁的规矩,也能提高其运作效率。


    宋濂最近可是没少辛苦。


    “呵呵,我只是查缺补漏罢了,没什么辛苦的,真论起来,和想出内阁制之人相比,可是天差地别。”


    宋濂颇为感慨的笑道。


    对于内阁制他也非常惊叹,此制一出,日后朝堂文官格局,就完全定下来了。


    他做的这些工作,只是在骨头上加肉罢了。


    即便是这样,他都感觉消耗了很大心力。


    他难以想象,那想出内阁制之人,究竟耗费了多少心力。


    “呵呵,景濂兄,那等高人远非咱们能够揣度的,你不用妄自菲薄。”


    刘伯温苦笑着安慰道。


    和朱闲相比,众人皆是凡俗。


    朱闲可以接连想出奇制,自己等人可以吗?


    那才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和朱闲比,就是自找不痛快。


    “对了,伯温兄,话说,圣上最近变化太大了,可是和那位献出奇制的高人有关?”


    宋濂和刘伯温并肩,信步而去,同时疑惑的问道。


    朱元璋他是知道的,在军事方面,的确是当世无双的奇才。


    但在国策与制度上,就稍稍逊色了,在接连想出奇制以前,朝廷全是沿用着元朝的制度。


    所以也并非小瞧朱元璋,而是以他在国策及制度上的能力,绝对不可能想出摊丁入亩和内阁制这种千古奇制。


    其背后,一定有一位高人指点。


    虽然朱元璋从未正式承认过,但这近乎是朝堂众人的共识。


    不过谁也不知道,这位高人究竟是谁。


    “这个,你还是问陛下的好。”


    刘伯温轻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