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给朱棣灌毒鸡汤,投胎比勤勉重要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勤勉就可以成就大业?”
朱闲无语的翻了个白眼。
“当然!”
朱棣郑重点头。
“那你觉得是我勤勉,还是种地的佃户们勤勉?”
朱闲虎着脸道。
朱棣闻言,微微一怔,佃户们每日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了,在勤勉这方面,朱闲连和人家对比的资格都没有。
“那你看我们谁更富裕一些?”
朱闲继续问道。
“这……”
朱棣鼻尖冒汗,若论起富裕来,佃户们倒是和朱闲对比的资格都没有。
“没话说了吧?”
朱闲拍了下他的肩膀,开始喂毒鸡汤:
“所以说,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业,和他是否勤勉,没多大关系,有个好爹就可以。”
“即便是努力,也得找准方向,不然,我就算整日像佃户们一样下地干活,努力个几百年,也不会达到如今的生活。”
朱闲苦口婆心的说道。
听到这话,朱棣却是彻底愣住了。
这套理论,从未听过啊。
不管是老师教的,还是书本上写的,不都是让勤勉踏实吗?
但是此刻朱闲的这一番话,他也的确无从反驳。
说的的确有道理啊!
如果一个人生于贫困之家,那再努力都难以成为地主。
朱棣愣在原地,难道朱闲说的才是对的?
一时间,他只感觉到一股无比强悍的冲击力,自己多年形成的观念,好像在此刻都崩塌了。
“所以说大力哥,不用在意什么勤勉,最主要的是找准方向,大多数时候,投胎比努力更重要。”
朱闲微微一笑,俨然这个毒鸡汤,对这位大力哥而言,冲击力有点。
当即便好言安慰了几句。
“投胎比努力更重要?!”
朱棣闻言,再次陷入了沉思。
于他而言,这句话的确是深有体会啊。
就好比自己的大哥!
最受朱元璋宠爱,虽然也有他人品优越,能力很强的原因。
但绝大多数原因,还是因为嫡长子的身份,上来便占了被朱元璋宠爱的先机。
在朱元璋的老农思维里,朱标就是那个背着锄头,和他一起下地务农的继承者。
而马皇后便是那个操持家事的妻子。
所以他才会有如今的地位。
一想到这,朱棣不禁满眼愕然的看向朱闲。
朱闲这些话,乍一听觉得荒诞不经,和世俗相悖,如果让那些大儒得知,恐怕都会给朱闲扣上离经叛道的罪名。
但是朱棣却明白,朱闲说的这些,就是真正的事实啊!
这便是天授英才的眼光?
虽然与那些大儒的经文不符,但却这么的精准!
“堂弟啊,这些全是你自己悟出来的道理吗?那些大儒的说法可不是这样。”
朱棣试探的问道。
在古代,儒家的圣人之言始终还是最高标准,那些大儒之言就是真理,连身居高位之人,都不敢随便质疑。
如果朱闲这番话传出去,恐怕马上就会被叱骂为不懂礼数的黄毛小儿。
“大儒?你要知道,处世学问和处世道理可不同,那些大儒虽说学问不错,但真正让他们处理起地方政务,可就不够用了。”
朱闲轻笑着,口气中略含嘲讽之意。
明朝的大儒学者,治学方面还可以,但是在处理政务上,简直是一代不如一代。
就好比如今负有盛名的宋濂,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定礼制的修元史。
在具体的政务处理上,却没有什么真正的功绩,治理地方时也只是担任了一任知县罢了。
至于后面涌现的大坑比方孝孺,就更不必提了。
信他们的大道理,都不如信鬼的!
“确实如此。”
朱棣闻言,也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这么多年,他也认为这其中有些不合理,那些大儒虽然博学广闻,但是并不会处理政务,整日教自己些大道理有何用?
只是自己并不敢在这方面发表意见。
因为这可是千年传承的儒道学问,历朝历代都概莫能外。
自己如果反对,必定会被天下儒生口诛笔伐。
要知道千夫所指,真的可以无疾而终的。
说一句儒学不好,就像掘了那些儒生祖坟似的,发疯一样群起而攻之。
属实没必要招惹那些笔杆子。
“但是如今仍然是儒子治天下,他们只论学问高低,不通政务世情,苦的是黎民百姓啊,堂弟,你可有能让这些儒子卸下自傲,去接地气的办法?”
朱棣不禁皱眉。
“呵呵,那还不简单。”
朱闲轻笑道:“只要改变如今官场的晋升制度,让中枢官员,必须先去州县地方历练,从底层一步步晋升上来就好了。”
“然后让朝廷制定一套考评制度,审核治下地方的失地农民,变多还是变少,劝农水利的事情,又管理的如何。”
“这样定下一个导向以后,官员们自然会群起而向。”
“要知道,可以考中进士的官员,没有一个脑子愚笨的,只是先前没有把自己的聪慧用在实事上,他们即便是现学现卖,也能做的不错。”
“这样一来,也就能弥补缺漏了。”
明朝的官场晋升制度,一直是个大问题。
进士们在考中以后,会择优选为庶吉士。
继而以翰林院为起点,在六部历职,最后步入入阁之路。
大多数内阁大佬,居然都没有过任职地方的经历!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那便是从未有过地方工作经验的官员,居然在内阁中执掌大权,拟定地方政策。
因此导致政策不接地气,还极易被那些地方官员糊弄,致使政令不畅。
“说的没错!”
听完这话,朱棣瞬间眼前一亮。
旋即他看向朱闲的眼神,变得无比敬佩起来。
这番话,可是一针见血的点明了现在大明官制的漏洞!
朝廷大事,的确是不能依托儒子学者,而是要让真正就职过地方的官员参与其中。
这样才可以确保地方政策的准确性。
“堂弟,这全部是你自己想的吗?”
这时,朱棣不禁问道。
要知道此等官制问题,只有非常了解朝廷情况之人才会知道,朱闲一个乡间少年,又从未有过朝堂经历,怎么会知道这么多?
“我只是瞎想的罢了,瞎想。”
朱闲耸了耸肩,轻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