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不就是说服做官吗,看儿子的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朱闲可是天授英才,可以伴他左右几个月,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朱棣如果能把握好这个机会,跟着朱闲受些熏陶,想必也会有所长进。
“是,儿臣明白!”
朱棣闻言,也瞬间不敢大意。
朱元璋上次用这种语气和自己讲话,还是指派自己,跟随常遇春出征时。
那时就是和自己说,如果犯了军法,即便是王子,也照样军法处置。
然后,自己便跟着常遇春学习了很多东西,颇有长进。
这回,父皇又这样叮嘱自己。
那个朱闲,当真这么神奇?
自己也算是当世人杰了,真的和他有这么大的差距吗?
朱棣心里,不禁对这个比自己小的朱闲,生出莫大的好奇心。
“好了,你有分寸就可以。”
朱元璋微微颔首,旋即又忽然想起什么,连忙叮嘱道:“对了,如今咱是朱闲的爹,你呢……就假装是咱的侄子,明天可不要称呼咱父皇、爹什么的,就叫叔父!如果说漏了嘴,咱唯你是问!”
“叔父?”
朱棣再度瞠目结舌。
这是什么意思?
自己去了朱闲那里,连亲爹都不能认了?
“呵呵,老四,事情是这样的……”
马皇后轻笑着,和朱棣解释了一遍。
随着马皇后的解释,朱棣脸上的神情愈发精彩,伴随故事的起伏而不停变化。
最后,朱棣沉吸了一口气说道:“这是真的吗?不会是那朱闲一手安排的吧?”
但是说完,看到朱元璋看智障似的眼神,朱棣瞬间讪讪,这才回过神来,自己愚蠢发言了。
朱闲一个足不出户的少年,哪有能耐安排皇帝的行程。
何况自己父皇身边一直有亲军都尉府的人随行。
在亲卫严丝合缝的侦查下,谁敢对皇帝耍什么小动作,马上就能查的一清二楚。
朱闲一个小地主,完全不可能动手脚。
自己也是糊涂了,一时没转过弯。
“好了好了,今晚你就睡在宫里,别回燕王府了,明日,咱带你一起去见朱闲,哦,还有。”
这时,朱元璋突然想到什么,满脸正色的嘱咐道:
“那小子一直不想入仕为官,所以咱再派给你一个任务。”
“你去的这段时间,想办法劝他进入朝堂,此事办成了,咱可以答应你一个请求,当做奖赏。”
“当真?”
朱棣闻言,瞬间难以置信的瞪大了眼睛。
这可是来自父皇的承诺。
父皇登基为帝后,何时许过这种承诺,听这意思,但凡自己的请求不算过分,父皇都可以实现一般!
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
要知道,执掌生杀大权的皇帝一言,有多大的含金量啊。
这一切,居然只是想让朱闲入仕为官?
父皇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吧!
“儿臣定不负父皇厚望!”
朱棣中气十足的保证道。
不就是说服朱闲做官嘛。
那还不简单。
身为一个少年,怎么会没有少年心气,毕竟自己也经历过那个阶段,最了解这个岁数的少年喜欢什么。
驰骋沙场,改变天下格局的宏愿,
即便他真不喜欢权势富贵,但是这份志气,在可以打动他了吧?
朱棣当即便胸有成竹起来。
“呵呵,你去试试便知道了。”
朱元璋却和马皇后相视一笑,满脸的无奈。
朱棣此刻的心情,他们都理解,但是不得不说,那简直太天真了。
他那套流程,放在寻常人身上百试百灵,但是朱闲是寻常人吗?
朱闲一旦做了决定,那是神仙都难拉回来啊。
罢了。
明日,等他见过朱闲就明白了。
……
次日清晨,朱元璋带着朱棣,朝京郊而去。
他们刚走到朱闲的田地附近,就见这里的田地,和外面的好像有道分界线似的,朱闲田地的作物长势明显更好一些。
“父皇,这朱闲的田地一般,怎么就和其他人的不同呢?”
朱棣见状,顿时惊奇的问道。
明明朱闲这只是中等田罢了,但是长出的作物却比有些上等田的都更好。
并且就连田间地头,好像都比别的地方更加整洁一些。
这沿途还可以看到很多佃户在修整道路。
要知道,佃户不过是租种地主的田地罢了,要的是地里的收成,至于田间道路是否整洁,哪有人在乎?
这和他们又没什么关系。
“这便是朱闲的驭下之术。”
朱元璋也颇为赞叹的说道:“老四,你听好了,敬贤重士,能人方才义重恩深,朱闲给佃户减免租子,免费施药、办学堂,佃户怎会不懂感恩?”
“他们当然会尽心尽力的侍弄田地,即便是田间道路和他们无关,他们也会竭力侍弄。”
“道路如果平整,佃户们运输粮食更为顺畅,其实地主和佃户都会受益。”
“只是有的黑心地主只想着剥削佃户,佃户们自然也不会白费力气干活。”
“老四啊,你日后去了封地,也要学习朱闲这样厚待治下百姓。”
“是,父皇。”
朱棣连连点头,旋即好奇的打量着四周,不得不说,朱闲虽然年轻,但是在治理方面,甚至比积年老吏做的都好。
而走到朱闲小院以后,更是可以看到有的佃户,在背着田间麦秆送给屋里管事的,而管事的却只拿一两个馒头便打发走了。
朱棣不禁皱眉,问道:“爹,这是什么情况?”
要知道,那一大捆秸秆,拿去卖柴火都能卖十个钱,而现在那管事的居然只给一个馒头,这压价也太狠了吧。
“呵呵,你过去问问不就明白了?”
朱元璋却一脸平淡,轻笑着说道。
朱棣略显狐疑的看了朱元璋一眼。
父皇平日里最痛恨地主压迫佃户,这是什么情况?
于是他拦下一个刚送完秸秆的佃户问道:“老丈,你们送去一大捆秸秆,怎么那管事的只给一个馒头?难道是他克扣你们的银钱?”
如此看来,朱闲的确是个仁善的,只是御下不严,手下人居然动手脚。
如果真是这样,那自己就得帮朱闲整治整治家风了!
“公子,你何出此言啊!”
没想到,此话一出,那佃户却瞬间恼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