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殚精竭虑一辈子,也就比得上朱闲?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就在朱闲这边做好了准备时,另一边的皇宫,却忙的头脚倒悬。


    “你们整理好往年的军户农户商户清单,尤其是地主家的,不准有丝毫遗漏。”


    “还有你们,按照这些清单的土地数量,大致估算一下,每年可以征收多少银钱,其中有多少损耗,最终有多少入库,必须严谨计算。”


    皇宫大殿内,官员们密密麻麻的忙成一团。


    殿上摆着数十张桌子,桌上都摆着一厚沓的书卷,有几名新科进士,正在那里奋笔疾书的忙碌着。


    主桌之上,是李善长和刘伯温二人。


    他们在那审阅着进士们递上的条陈。


    他们已经工作了三天。


    摊丁入亩之政,说起来容易,但真要落实起来,却很艰难。


    首先是得搞清楚,如今登记在册的,究竟有多少田地。


    然后再计算好,现在每一亩田地究竟该征收多少税,才可以代替现在的人丁税。


    而且地方之间的情况也不一样。


    平原和山地,肯定又是不同的征收法。


    具体实行起来,可谓是千头万绪。


    他们足足忙活了三天,也才弄出个大概的章程。


    真要彻底处理完,至少还得几个月。


    何况还有一点,此事还得靠这些新科进士,去具体落实,所以得从头调教他们。


    这三天时间,刘伯温和李善长二人,都快忙的眼冒金星。


    “伯温兄,不然你先去休息一会儿,这短时间内也处理不完。”


    李善长一脸苦笑的说道。


    两人加起来都已经一百多岁。


    如今都脸色煞黄,顶着个黑眼圈,殚精竭虑了三天,休息都没时间。


    “陛下那边还等着呢,我怎么能休息。”


    刘伯温轻叹道:“而且,最困难的问题,人家朱闲都已经解决了,如果咱们在这些小事上,还不能为陛下分忧,那咱们还有什么用处呢?”


    李善长闻言,也无奈了。


    的确!


    朱闲都已经把最棘手的问题解决了,这些具体的事宜,总不好也让人家来吧?


    那二人,就只能苦熬了。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比不过人家,就只能卖卖力气了。


    “这朱闲的脑袋是怎么长的,如果我的儿子有他一半,不,即便只有他十之一二的聪慧,我都没什么好忧虑的了。”


    李善长感慨道。


    “此等天授英才,我等凡人,无法匹及。”


    刘伯温苦笑着摇了摇头,也是非常的无奈。


    无论是谁,被人断层碾压,都会不是滋味的。


    更别说他们二人,向来以智谋著称,现在被一个少年给比下去,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韩国公,这是我等初步规划的章程,请您过目。”


    这时,一名新科进士也顶着两个黑眼圈,满脸疲惫的递上一厚沓奏章。


    “嗯,很好,你们辛苦了。”


    李善长面带赞许的微微点头,接过就要翻看。


    这时,那名新科进士却一脸钦佩的说道:“这点辛劳算什么,和两位前辈想出的摊丁入亩之政相比,我们这些简直不值一提。”


    “一旦这摊丁入亩政策彻底落实下去,咱们大明江山就稳如磐石。”


    一旁的新科进士们闻言,也连忙跟着说道。


    这确实是他们的真心话。


    能考中进士的,也都是通透睿智之辈,通过这三天的工作,他们也算参透了这项政策。


    这绝对是千古国政啊。


    可以参与到此等国政的策划中,与他们而言,也是一种荣光,即便是辛苦些,也不算什么了。


    “额……”


    刘伯温和李善长闻言,却有些尴尬起来。


    这政策,可不是他们二人想出的啊!


    其实,他们两个发挥的作用,和这些新科进士们没什么差别。


    被这样夸赞,他们属实有些脸红。


    说真的,他们也不想揽这份功劳。


    但是没办法,朱元璋暂时还不想暴露朱闲的存在,即便是有些羞臊,他们也不好反驳。


    当即只能佯装严肃的轻咳一声,说道:“好了,你们先去忙吧,此政也关乎着你们的仕途前程,做的如何,陛下心里都有数。”


    “是!”


    在这些进士们看来,的确没什么比仕途更重要的事。


    当下听到这话,连忙应是,接着干劲十足的去工作了。


    而后只剩下刘伯温和李善长四目相对,同时尴尬的苦笑一声,摇了摇头。


    接着又埋头翻阅起刚才呈上来的条陈。


    “善长啊,你们筹备的如何了?”


    中午时分。


    朱元璋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很快便看到他脚步匆匆的身影。


    “参见陛下!”


    这些新科进士们瞬间乱成一团,紧忙行礼。


    “起来吧,你们干你们的。”


    朱元璋随意摆手,旋即看向了李善长,着急问到:“章程制定好了吗?”


    “回禀陛下,我等暂且制定了一份初稿,陛下可以过目。”


    李善长笑着,将刚才自己修改汇总后的章程,递了过去。


    “哦?”


    朱元璋闻言,连忙接过那章程,翻看了一会后,满意的微微颔首:“很好,考虑的非常周全,以咱看,就是让朱闲那小子来制定,也就是做成这样。”


    李善长和刘伯温听到这话,心里苦笑不已。


    现在在朱元璋眼里,朱闲俨然是最强的能臣,他说自己二人做的差事,和朱闲差不多,都算是莫大的夸赞了。


    只不过,怎么听着那么别扭呢,合着自己一群人殚精竭虑的辅佐朝政多年,竟然只刚比得上一个少年?


    想想真是憋屈!


    但是想起先前的那些案例,自己还无法否认什么。


    “另外,陛下,微臣还想向您禀报一件事。”这时,李善长突然想到了什么,拱手说道。


    “嗯?何事,你说。”


    朱元璋随意问道。


    “我等清点土地时发现,现在农民种植的作物好像有点问题,水田还好,但是旱地种植的小麦等,收成都太低了。”


    “所以希望陛下在征税时,还得考虑各地的具体情况,不能一刀切。”


    “不然的话,虽然削减了农民的困苦,但是那些北方的地主们,怕是无力缴纳赋税啊。”


    李善长一脸郑重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