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那当然是让大明的农民知道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这位圣上从起家以来,就可谓无往不胜,何时见过他如此憋屈的模样?


    也就在这位少年面前,屡次处于无奈的境地。


    这如果让群臣看见,一定会大跌眼镜。


    不过作为臣子,他还是得知趣一些。


    于是,他故意转移话题道:“少爷,我曾听老爷说起过,你提出的摊丁入亩政策,小的觉得十分新奇,不过有一事小的一直有些困惑,少爷可否帮我解惑?”


    “嗯?”


    朱闲抬头。


    还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老爹这个掌柜,也爱侃大山啊。


    都这么热衷于国家大事。


    只是听上一嘴,竟然还会仔细想想。


    不过罢了,反正只是闲聊而已。


    只要可以让便宜老爹忘记光宗耀祖的事情就行。


    “那你问吧。”


    “多谢少爷。”


    刘伯温说道:“是这样,这摊丁入亩之政,必然会侵犯到各方乡绅地主的利益。现在朝廷初定,在地方上,远不如这些地主乡绅的掌控力强。”


    “如果他们阳奉阴违,违背此政,可有什么解决之法吗?”


    刘伯温期待的看向朱闲。


    见面以来,这个少年就展现出不同寻常之处,他很好奇,朱闲能给出怎样的答案。


    朱元璋二人闻言,也不禁看向朱闲。


    毕竟,他们今天过来的主要目的就是此事。


    看来今天是没法说服朱闲去做官了,如果可以得到此题的解决之法,那这趟也算是没白来。


    “这还不简单。”朱闲想了下说道。


    “哦?”


    朱元璋闻言,刚才的憋屈,瞬间一扫而空。


    这个让自己等人苦思冥想了一整夜的问题,在朱闲看来,竟然很简单?


    他顿时也无比好奇起来:“我儿快说说你的办法。”


    “简单?”


    刘伯温听到这话,和李善长对视一眼,都不禁苦笑起来。


    和朱闲相比,自己这两位顶级谋臣,好像都显得太无能了。


    “对啊,此政是农民受益,那么真正推行此政的,也该是农民。地主的人数多,还是农民的人数多?有了陛下的支持,还怕农民斗不倒地主?”


    “所以主要的,就是和农民讲清楚此政的好处,让他们明白,此政会取消人丁税,按土地征税,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减轻赋税。”


    “而谁反对此政的话,就是站在广大农民的对立面!大家当然会群起而攻之。”


    朱闲说道。


    “这说来简单,但实行起来何其困难。”


    朱元璋微微皱眉:“虽然农民人多,但他们依然在地方乡绅的掌控之下。那些地主恐吓威胁几句,恐怕农民们就不敢反抗了……”


    “对啊,从古至今都只有农民顺从乡绅的份儿,他们岂敢和地主对抗呢?”李善长跟着说道。


    “呵呵,那不过是农民信息闭塞,不了解内情罢了。”


    朱闲笑道:“天下豪杰数不胜数。他们不过是找不到机会罢了,但凡抓住机会,他们自然会大展拳脚。”


    “比如说当今圣上,不也只是个放牛娃出身。如果不是元朝动荡,他抓住了机会,恐怕这会儿还在家里放牛呢。”


    “额……”


    刘伯温和李善长这就不敢附和了。


    这话朱闲能说,他们如果敢说,那就是活腻歪了。


    朱元璋也是一怔,可从未有人敢当着他的面,说起他的出身。


    现在,经朱闲这么一提,他不禁陷入了沉思。


    的确。


    自己如果不是被逼到绝境,也不会揭竿而起,最终的结果,应该也就是个寻常的农民。


    此时此刻,天下成千上万个放牛娃里,恐怕也有不逊于自己之人,只是现在四海升平,他们没有起义的机会罢了。


    “那如何能发动起农民呢?”


    朱元璋问道。


    “他们不知道此政的好处,那就宣传出去喽。”


    朱闲随意说道。


    农民不是傻子,甚至恰恰相反,在生活的摧残下,他们比谁都聪明,只是无奈压迫太重,他们实在无力反抗罢了。


    但凡有机会的话,他们的反抗,可比任何人都炸裂。


    元朝大乱,就是证明。


    “我明白了!”李善长闻言,来了主意,有些激动的说道:“那只要命各地官府,下发文书,阐明其中利弊,再让他们支持农民,也就成了!”


    他颇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朱闲的话,让他醍醐灌顶。


    所有的思路都清晰了起来。


    当下便有些急不可耐,甚至想当场回去,将此令发布下去。


    “老李,你能不能接地气一点?”


    没想到,朱闲却翻了个白眼:“农民里,有几个识字的?他们哪里看得懂文书,可以看懂的,全是乡绅啊,发布文书有什么用?”


    “这……”


    李善长一怔,旋即才反应过来,面上有些发红。


    尴尬了!


    自己还是急了,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农民角度考虑。


    这么做,的确行不通啊。


    “难不成,得派人去挨个说明吗?”


    他左思右想半天,依然不得其法。


    真要挨个说明,那得消耗多少人力财力啊?


    怕是几年时间都不够!


    “对啊,你别吊咱们胃口了,快说,究竟有什么好法子?”


    朱元璋也颇为好奇的追问道。


    “你们啊,就是好日子过久了,不了解农民。”


    朱闲无奈摇头,旋即说道:“哪里用逐一说明,坊间的数来宝,顺口溜呢?将此政编成这类的东西,不就能传遍天下各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这……”


    朱元璋等人闻言,都有些懵逼。


    这样都行?


    此政兹事体大,乃是国之大计。


    而顺口溜这类东西,却只是坊间的小玩意罢了。


    用这招来宣传,是不是太过儿戏了?


    “这样会不会,不够正式啊?”


    刘伯温苦笑着说道。


    他接触的全是正式公文,究竟想破脑袋,也想不到这上面啊。


    “正式有有毛啊?”朱闲翻了个白眼:“政策是让人了解的,不是拿来显摆的,只要奏效就行,何必拘泥于其他?”


    “你……说的好像没错。”


    李善长和刘伯温二人闻言,同时陷入了沉思。


    这话听着有些粗俗,但其实,却直击本质啊。